◎額爾畢黑
(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 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10)
據史料記載,蒙古族長調民歌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地區的不同風格。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不同,又受到諸如戰爭、部落遷徒以及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其音樂風格也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傳承了匈奴歌曲的原生態音樂形式、蒙古宮廷音樂的演唱風格,又融入了牧民日常生活的質樸元素,傳唱至今。鄂爾多斯高原是蒙古的“禮樂之邦”,著名的“八白帳”便設在這里。因此,蒙古民族的古老文化、禮俗和音樂,在鄂爾多斯蒙古人中保存得比較完整。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在整個蒙古族民間音樂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色彩區。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和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1]。
鄂爾多斯蒙古長調民歌,主要流傳于鄂爾多斯市范圍內的七個旗兩個區,還有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阿拉善草原及青海、新疆等地;同時還分布在蒙古國[2]。
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區別于國內其它地區的長調,在特定的地理生產、生存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技巧方法。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既吸收了蒙古族音樂形式上的音調高亢、音域寬廣、容量大、幅度長的特點,富有增強情感色彩外,還創造了靈活多樣的表現風格,歌腔舒展、節奏自由、大起大落,在三個八度之間自由穿插,曲調優美舒暢、旋律多做波浪式重點突顯。以鄂爾多斯地區巍峨山峰曲線以及富饒遼闊的大草原壯美風景為主題,同時在演唱技巧上形成了一整套完整體系。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旋律跌宕起伏,節奏舒緩鮮明,并且旋律中經常出現四度、七度音程的跳進,調式方面以羽調式居多,屬于穩定的調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各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形式,在流行音樂和文化多元化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甚至出現了瀕臨滅絕的狀況。
為了搶救記錄面臨瀕危的歌曲,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相繼收集、整理并先后出版了《鄂爾多斯民歌經典》《鄂爾多斯民歌集成》(上、中、下三冊)《鄂爾多斯民歌精粹》(上、下冊)《鄂爾多斯長調民歌》《鄂爾多斯民歌集》等幾部鄂爾多斯民歌著作,收集了3000余首鄂爾多斯民歌,其中長調民歌463首(需要說明,幾部著作中有重復的)。據統計,鄂爾多斯地區流傳的的長調民歌大概有100余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唱到的不足70首。鄂爾多斯高原地域遼闊、人口稀少,蒙古族傳統文化幾乎到了消亡的邊緣。因此,鄂爾多斯長調民歌這種古老神秘的民歌種類,需要我們進一步收集、整理并研究,加大對其的搶救力度和保護力度。
鄂爾多斯蒙古長調民歌,與鄂爾多斯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經濟、歷史、地理、生存環境密不可分,真實地反映著鄂爾多斯蒙古民族的社會歷史以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其重要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無論是今天還是將來,鄂爾多斯長調民歌都是鄂爾多斯蒙古民族生存方式的重要標志性展現,也是構建各民族和諧共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城市化、商業化,對于鄂爾多斯長調民歌來講是一種生存空間上的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出臺,對于鄂爾多斯長調民歌來講是革命性的搶救措施。從當地政府的角度,要認真貫徹牢牢把握“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積極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對于瀕危的民歌藝術實施搶救性措施。應由政府出資、出臺政策,對鄂爾多斯長調設立專項資金,定期開展傳習活動,下鄉收集、整理鄂爾多斯民歌,調動起廣大民眾的積極性。同時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培養和提升群眾的自覺意識,激發廣大鄂爾多斯群眾參與到保護、傳承、發展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的工作中,如利用各種節慶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歌演出,利用各種網絡媒體宣傳鄂爾多斯長調民歌。
民間文藝團體作為民歌藝術的傳承者,在民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鄂爾多斯長調民歌與各民間文藝團體的合作與交流,不僅有利于文化的傳播,還可以把鄂爾多斯長調民歌作為鄂爾多斯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從文化體系的高度方面提升長調民歌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民間文藝團體應積極搜集整理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相關的資料,重視老團隊與年輕團隊之間的情感、藝術和技能上的交流,為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搶救與保護助力。
據筆者了解,鄂爾多斯長調民歌2017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申報了一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在民間,除了六七十歲的老人會唱鄂爾多斯長調民歌以外,年輕人很少有人會唱。只有對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搶救挖掘才能讓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傳承人是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的重要傳遞者,應將保護傳承人工作放在首位;不僅要保護老一輩傳承人,也要以老帶新、培養下一批新的傳承人,讓民歌以最原生態的方式傳承。
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是鄂爾多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補給和文化饋贈。只有親身體驗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文化、了解和探尋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文化,才能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以,鄂爾多斯長調民歌要發揚光大,就必須借助教育的橋梁將民歌融入高校音樂教育中,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學習、研究、傳播鄂爾多斯長調民歌。
鄂爾多斯長調民歌是一種口傳身授的民間藝術,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異,形成了鄂爾多斯各旗區的不同的。近幾年以來,隨著一些鄂爾多斯長調演唱者相繼離世和長調民歌的原生態文化環境的不斷變化,一些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面臨失傳。能唱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的不足200人,只有極少數老人、專門研究人員對長調民歌略知一二。此外,缺乏全面深入的鄂爾多斯長調民歌理論、演唱技巧和課堂教學方面的教材和理論研討,從事鄂爾多斯長調民歌藝術研究的理論人才越來越少。對此,應盡快建立鄂爾多斯長調民歌專業研究機構,并設立專門的院校,加緊培養相關人才,讓鄂爾多斯長調民歌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