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 100165)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積累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醞釀,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紅色文化承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品格,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氣質,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本色,是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形成的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達,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
革命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成果。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8年間,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培育并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洪湖精神、大別山精神、東北抗聯精神、長征精神、照金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鐵軍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偉大的革命精神。這些精神是鼓舞和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不斷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靈魂和動力,是全黨、全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不朽豐碑,始終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傳承紅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傳承這種寶貴的革命精神[1]。
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它不僅在抗戰時期、革命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斗的強大推動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對于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呈現出抬頭趨勢,歪曲、丑化、詆毀、否定甚至抹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史的虛無民族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試圖造成歷史“真空”。其險惡用心非常明確,就是要隔斷我們民族的歷史紐帶,動搖我們的精神根基,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削弱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進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歷史虛無主義這一“糖衣炮彈”帶來的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理想信念的動搖。內涵豐富、深厚的紅色文化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歷史性斗爭中形成的堅定而執著的理想信念,是新時代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最寶貴的資源。越是在和平發展時期,精神越容易懈怠,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越顯得重要和迫切。我們的國民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作為弘揚紅色文化和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陣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敢于創新、敢于實踐、敢于發聲、敢于亮劍,大力宣傳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傳播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方主戰場地位和作用,批判“精日分子”“精日現象”和維護抗戰英烈形象,堅決反擊歷史虛無主義[2]。
1.力推精品展覽,唱響主旋律
緊緊圍繞中央和首都宣傳工作大局,以籌辦國家抗戰紀念活動為契機,整合優化資源,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征集成果,力推精品匠心展覽,舉辦高品質主題展覽和專題展覽,通過生動的抗戰故事和珍貴的歷史物證,謳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集中向世人展示抗戰精神內涵,有力地表達了銘記歷史、緬懷英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意志。
2.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堅決批判歷史虛無主義
近年來,“精日”分子動作頻頻,從動漫展上集會,到上海四行倉庫前拍照,再到侮辱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氣焰十分囂張,影響非常惡劣。針對“精日”問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動聯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共同發出《關于加強抗戰歷史教育的倡議》,此舉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積極影響。針對近年來出現的詆毀“狼牙山五壯士”事件、惡搞《黃河大合唱》事件,利用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進行重點展示,開展深度講解,進行有力批駁。批判“精日”現象等歷史虛無主義,維護抗戰英烈形象。
3.突出“以物還原歷史,讓文物史料開口說話”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抗戰文物史料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渠道向全社會征集反映我黨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革命歷史文物及臺灣同胞抗戰文物史料。現有館藏抗戰文物3萬多件(套),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抗戰文物史料體系。加強保護研究的同時,注重活化利用,挖掘文物史料背后感人故事,脈絡清晰、完整嚴密地還原歷史證據鏈;編輯出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藏精品文物圖錄》《臺灣民眾抗日斗爭史實文物圖集》《抗戰文物故事》等圖書;融合歷史精髓和現代生活,開發主題類文創產品;利用文物史料開展教育活動,普及文物知識、抗戰歷史和民族精神,真正讓抗戰文物史料開口說話,讓歷史發聲,讓抗戰精神的生命力得到張揚和延續。
4.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緊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堅持以弘揚抗戰精神為核心,注重分類施策,突出以史育人,努力推動觀眾在思想水平、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精神狀態等方面同步進入新時代。一是區分不同對象育人。面向社會各界,連續10年開展“清明節的銘記”主題系列活動,年年都有新內容、新特色、新內涵,成為社會各界追思、緬懷、尊崇、傳承抗戰英烈精神的重要平臺。針對機關干部、社會團體等成年人群體,邀請知名抗戰學者、文博專家、抗戰親歷者及其家屬,推出“民族精神大講堂”公益文化講座,解讀分析抗戰熱點問題,普及和鑒賞抗戰文物知識,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針對軍人群體,與駐京部隊聯合舉辦“弘揚抗戰精神,擔當強軍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軍人宣誓、黨員活動等,培育戰斗精神,砥礪戰斗血性。針對大學生群體,著眼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推出“憶抗戰、學黨史、強黨性”黨課活動。針對中小學生等未成年群體,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抗戰館”主題教育大課堂。此外,還要注重加強宗教界人士、少數民族觀眾及臺港澳同胞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各民族同胞同呼吸、共命運的民族認同感,強化海峽兩岸暨港澳同胞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3]。二是豐富教育資源。加強研究探索,努力將抗戰教育資源轉化為學生們的學習資源,編輯出版《銘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課程學習繪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研究型學習手冊》《你知道嗎:抗戰歷史的32問》《我是公共場所小模范》《北京市中小學“抗戰精神”教育讀本》《走進抗戰館專題學案》等系列教育讀本和學習課件。三是志愿團隊輻射育人。注重吸收退役軍人、退休人員、中小學生等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有志之士,成立志愿者團隊。歷經10年,隊伍不斷壯大,形成由講解志愿者、文物整理志愿者、抗戰精神宣傳志愿者、抗戰精神傳承志愿者和小小講解志愿者共同組成的大家庭,組成老戰士合唱團、陽光管樂團,在宣傳抗戰歷史、服務宣傳抗戰歷史事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作為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成立發起單位和秘書處單位以及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和秘書處單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充分利用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和中國博協紀念館專委會優勢,注重加強國內外合作交流,通過聯合辦展、學術研討、會員互訪、舉辦年會等活動,加強中國革命精神和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地位作用的傳播,展示我國追求和平、維護和平、珍愛和平的良好形象。
1.積極搭建平臺,壯大協會力量。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于2015年9月7日在北京宣告成立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緊密團結國內外會員單位,圍繞“搭建平臺,促進交流與合作”的目標,秉承“發展會員、服務會員、依托會員”的宗旨,通過組織會員單位間開展展覽互換、資料共享、藏品保護、人員交流、學術研究、業務培訓、共同紀念等各層次、多方面的活動,推動各國二戰博物館之間建立更為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擴大了二戰博協的國際影響力,提高了協會的知名度,增強了國際二戰博物館間的互信與共識,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二戰博物館加入協會大隊伍。協會現有俄羅斯勝利紀念館、美國休斯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韓國獨立紀念館、巴西二戰烈士紀念館、白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馬來西亞檳城戰爭紀念館、烏克蘭二戰歷史紀念館、意大利軍事航空歷史博物館、菲律賓國家博物館、荷蘭哈爾滕施泰因空軍博物館等15個國家48家會員單位。
2.增進聯絡溝通,促進交流合作。以協會為平臺,推動我館與俄羅斯勝利紀念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韓國獨立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多家會員單位開展展覽互換項目。邀請會員單位馬來西亞檳城戰爭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烏克蘭二戰歷史紀念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民族博物館等國內外二戰類紀念館相關人員,到秘書處進行為期3-6個月的交流活動,并按照秘書處制定的方案參加相關業務工作。通過人員互訪,進一步加深了各館間的聯系,推動了更為深入的館際合作。
3.聯合辦會辦展,對外擴大影響。先后組織代表團參加國際博物館協會米蘭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紀念中國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二戰博物館館長論壇、第三屆人權文博國際研討會,聯合舉辦“二戰抗日戰場”國際展覽群、“東方主戰場”展覽、“前線軍人、畫家謝爾蓋·卡特科夫眼中的戰爭”展覽。同時,我館還在美國舊金山舉辦“事實與真相——二戰時期發生在亞太地區的罪行”專題展覽,深刻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反人類、反和平罪行,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4]。
4.聯合全國25家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共同推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革命精神聯展(1921年-1949年)”,這是首次對中國革命精神的集中性系統性展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繼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充分展現了中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時代新使命的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
另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還與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等民間團體積極展開合作。每年赴臺舉辦臺灣同胞抗日展覽;拜訪臺灣抗日志士后人及社會有關人士,尋訪抗日遺跡,促進兩岸文化交流;通過與臺灣學者、青年座談交流,了解臺灣社會各界對抗戰史、兩岸關系認知;做好臺灣同胞的接待工作,接待了郝柏村、郁慕明、連戰等臺灣地區政界要人,國臺辦、全國臺聯、市臺辦、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市臺聯等單位也多次組織臺胞來館參觀。通過上述活動,向臺胞傳遞血濃于水、“兩岸一家親”的情懷。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一方面依靠中央和市屬主流媒體宣傳7·7、8·15、9·3、9·30、12·13等重要時間節點的紀念活動以及日常開展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文物捐贈儀式、抗戰書籍發布會等;另一方面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和官方網站等途徑,以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吸引大眾主動去接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抗戰文化,并引導大眾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5]。
當前,國內還沒有一家以抗戰為主題的專門權威網站,無法在網絡上集中、系統地講述抗戰史知識,有針對性地、聚焦式地回應各種熱點問題,導致一些模糊不清甚至別有用心的言論在網絡上四處傳播,得不到有效批駁和反擊。因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拓創新,高度重視網絡宣傳和建設工作,將依托國家級重點門戶網站平臺和技術力量,突破以往單一“官網”的理念限制,站在國際化視野角度,建設全新的多語種“中國抗戰勝利網”。其目標就是以“中國抗戰勝利網”網站平臺建設和移動客戶端平臺建設為核心,以抗戰史信息資源存儲、加工、傳播、反饋為基礎,融入國家意志,拓寬國際視野,聯合全國抗戰類紀念館甚至國外同行,打造成交互功能完善的抗戰史第一發布平臺。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30多次,并對新時代弘揚革命精神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中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見證和記錄著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史,肩負著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講好革命故事、凝聚精神力量的神圣職責和使命。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一致、攜手并肩,勇擔時代新使命,共創發展新篇章,努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展示中國形象做出新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