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廣西戲劇院京劇團 廣西 南寧 530023)
青衣還有一個稱呼叫正旦,這跟正生(小生)的叫法相對應,也與花臉(正凈)的稱呼意思相近,同時也強調青衣在京劇行當中是核心的、中心的、主要的部分。在中國戲曲傳統劇目當中,青衣在旦角行當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是嚴肅、端莊、正派的居多,主要是扮演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人物身份首先是已婚女子,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這個年齡段。青衣行當在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做功為輔,也有些人物的表演行動較多。在念白的表演中一般都是念韻白,很少念京白,而且唱功相對繁重。典型的青衣劇目例如《祭江》中孫尚香聞聽劉備死訊,奔赴江邊哭祭的表演,《二進宮》里的李艷妃,《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武家坡》中的王寶釧,《春秋配》的姜秋蓮等,這些都是青衣行當以唱功為主的角色。
青衣行當雖然是以文戲為主,但是青衣的表演注重的是“文戲武唱,武戲文演”的藝術特征,在很多人物的表演中基本都是前半場是“文戲”,中間穿插“武戲”,結尾在回歸“文戲”的演劇結構安排,這也體現了青衣行當表演的全面性,如《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前半場文戲,從《探谷》開始文武結合,最后又用武戲收場;還有《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從《游湖》《結情》,一直到《現形》白素貞都是文戲,中間的《盜草》和《水斗》是武戲,接著《斷橋》《合缽》又回到文戲。雖然在戲曲表演中其他行當也具有文武兼備的特點,但是與其他行當相比,青衣在戲曲表演上較為嚴謹,約束較多,因為在傳統戲的表演中大多是扮演古代女子,所以青衣在表演中的限制和要求就比較多。青衣在表演時一般是正常體態,無論是坐著、站著,還是行走都要求一只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區域,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還要溫文爾雅,經常要保持這種姿態。另外青衣扮演的人物中,有很多命運多舛的人物,有的遭受迫害或被拋棄,還有的生活上艱苦,精神上崇高,因其在著裝打扮上較為樸素,所以還有一個名稱叫“苦條子旦角”,與老生的“苦條子老生”稱呼是一個意思。
京劇青衣行當的服飾在舞臺表演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表演的一部分,又與表演是一種由內到外、思想感情外化的關系;由外到內,有烘托人物性格、輔助表演、體現人物身份和社會地位的作用。在《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身著華麗的女蟒袍,出場時水袖歸整擺放在袖口處,偶爾的抖袖收袖,不緊不慢端莊典雅,通過色彩華麗的女蟒袍,以及水袖慢起慢收的動作,彰顯出人物的尊貴。青衣具有獨特的人物特點,在利用水袖進行表演時,她的水袖在舞動時對人物內心情感是一種延伸,尤其是表現喜與悲時。
戲曲的“四功”是指表演藝術中的唱、念、做、打。通常與“五法”(手、眼、身、法、步)合稱“四功五法”,在京劇的表演藝術中也是如此,所以“四功五法”是京劇與其他戲曲劇種演員的基本功。京劇“四功”是京劇演員完成舞臺表演的基礎,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表現手段,同時作為綜合藝術修養,成為京劇表演藝術的支撐與核心內容,這也是所有演員在不斷重復的訓練中提升、修正的重要因素[1]。青衣的表演風格自然、優美、含蓄而又靈動,內外的神韻結合講究深度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針對青衣表演中唱功、念功和做功三個方面,談一談青衣表演的基本功。
在唱功方面,具有運腔委婉、綿延卻又鏗鏘有力、以聲傳情,以韻動人的特點,尤其擅用真假聲結合的發聲技巧,以及吞、揚、摧、撤、閃、斷、停、放的唱腔技法,在節奏變化中巧妙的結合,通過聲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在念功方面,有句行話“千斤念白,四兩唱”,就是說“念”功的重要性,雖然聽起來有些夸大,但有一定的道理。在身段做功方面,以“含胸拔背、收腹提頸、垂肩墜肘”的身姿體態,彰顯出女性形體優美、舒展的曲線,更重要的是一種氣質與內涵。青衣的做功一定要注意頭、腰、膝蓋和肩、肘、腕的結合,處處都要體現人物形體的美感,時時都要注意每一個部位恰如其分的結合。總之青衣表演時要做到身姿優雅,俏麗大方,眼中傳神,聲音傳情[2]。
表演藝術不是單純的模仿生活、動作和外形,單純的模仿并不能產生感人的力量,重要的在于表現出人物的神態[3]。演員在舞臺上演戲,不論是生、旦、凈、丑,只要一出場,就已經是劇中的人物,在舞臺上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既要有特征性的動作,又要有連貫的氣勢。戲中的表演自不必說,其它諸如:在臺上的吸氣、吐氣,甚至咳嗽等,都不能大意。青衣,豐姿冶麗,她的一喜、一悲、一憂、一嘆,猶如淡雅的蘭花,猶如清香的綠茶,只有在烹煮暢飲時,才會舒展眉眼,有如梨花吐芳,幽蘭初綻。青衣,淺笑低顰地穿越歷史沉香的積淀翩躚而來,從輕顫的水袖里,騰挪的蓮步間,演繹出了凜然與溫婉的遺世芳華。演員與人物之間又好像有著特殊的關系,在故事里,一半演給自己看,一半演給觀眾看,并逐漸凝聚成了一種青衣特有的氣質,散發在中國傳統審美理想的女性中。有的演員或者觀眾從青衣身上尋找那種與自己相似又相近的東西,可能是舞臺上的萬般風情、一詠一嘆,是咿咿呀呀中吐露的滿腹心事;還是,可悲又練習的情感,尋覓著一絲絲心情往事的情感共鳴;或是飄忽水袖里揮舞的繾綣情絲。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先生,他的經典劇目《貴妃醉酒》,其中對楊玉環的人物塑造已經成為了經典。梅蘭芳先生完美地將歷史中的楊玉環與京劇舞臺中的楊玉環結合,賦予了獨特的藝術思想,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表演特點。梅蘭芳塑造的楊貴妃是京劇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青衣行當中的經典人物。《失子驚瘋》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的經典劇目,劇中的胡氏也是一個青衣行當中的經典形象。胡氏在失子后驚慌失措的表演,是該劇中最精彩的部分。因為胡氏驚慌的狀態與演員技術技巧的融合,將此情此景刻畫得淋漓精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兩者無法分開。從演員的角度出發,技術技巧的運用永遠是為劇情服務,把各種方式的水袖功拼裝組合,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一幅幅的動人畫面;從人物的角度出發,故事情境、人物內心情境引領,決定了演員運用什么技術技巧塑造人物,準確無誤地講述故事,表現人物[4]。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在發展中受到時代的一些因素或制約,使其發展緩慢也是很自然的,但是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戲曲傳承至今,一代代老一輩藝術家們留下的經驗告訴我們,藝術人要做一個開拓者,不斷地在藝術的海洋里進行探索、開掘,與觀眾共同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戲曲藝術品,讓它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