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佩 陳 儀 任 媛 胡一天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國際經貿合作離不開商務談判,且雙方及多方的談判風格會直接影響到談判結果,不同文化和價值理念的碰撞下極易產生跨文化障礙,使得談判陷入僵局[1]。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本國與其他國家跨文化商務談判障礙,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各國文化差異,促使國家間談判障礙能得到有效解決。
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中國駐哈薩克斯坦使館在首都阿斯塔納舉辦中資企業座談會中提到:“中國是一個法制體系相對健全的國家,在談判過程中對于法律條文只有一個解釋且非常嚴謹。”而哈薩克斯坦的法律完善程度不夠,不同的部門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也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對問題理解不夠一致[2]。
第二,專業人員欠缺。由中哈雙方18年貿易合作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兩國貿易的70%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共同完成的,而中國其他地區及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較少。雙方貿易合作倘若僅僅局限于各自沿邊的相互來往,沒有專業的談判人員的參與,會導致發展水平緩慢以及層次變得更低,而且發展潛力與可發展空間也相當有限,最終將會導致商務談判的障礙產生。
第一,顯著的宗教差異。阿拉伯地區宗教色彩濃厚,伊斯蘭教影響著穆斯林們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以及生活習慣等等。與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形成鮮明對比,存在著強烈反差[3]。
第二,民族中心主義影響。該思想往往會對跨文化溝通的正常發展起到阻礙作用。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再以自己為標準來衡量對方,也很容易導致談判不順利或溝通困難等問題。
第一,商務禮儀障礙。土耳其談判者非常注重時間。與土耳其人進行商務談判之前,需要提前預約,包括談判時間、地點及談判人員,應提前告知對方。談判的第一個過程一般是寒暄,而在寒暄過程中土耳其人忌談當地政治問題,特別是有爭議的問題。而中國人喜歡在有爭議的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難免造成跨文化商務談判沖突。此外,土耳其商人在與中方的商務談判中極喜歡討價還價,倘若面對土耳其談判者的討價還價未能及時反應并且給出應對,那么極有可能使他們掌握談判主動權[4]。
第二,習慣差異障礙。土耳其人認為使用左手是對人極大的不尊敬。中國人認為使用雙手是對他人的尊重,這就可能造成在商務談判過程中因習慣而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非語言溝通是一種暗示行為,每一個手勢、體態、表情等都會對談判產生影響。例如,中國人常以聳肩表示“無奈”“我不知道”,點頭則表示同意認可;而在土耳其等地區,用左右搖頭這種非語言行為表示“同意”。
第一,文化不同。中國歷史文化中注重自然,推崇集體精神。中國人性格含蓄內斂,偏于感性和直覺。然而俄羅斯歷史文化中以個人為中心,性格外向熱情,偏于理性,喜歡分析,傾向擴張,這是因為其文化深深扎根于商品經濟談判中之中。不同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往往影響到談判的走向,如果把中國文化中認為極禮貌、客氣的詞語帶到俄語會話,雖然遵守謙遜準則,但會影響商務談判的順利開展[5]。
第二,價值觀不同。中國文化崇尚集體精神,謙卑待人,而俄羅斯文化個體觀念較濃厚,注重獨立并重視隱私;中國人傾向于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而俄羅斯人則更加坦率直接。這些實際是中俄兩民族價值觀差異所導致的文化沖突[6]。
通過制度的完善與優化,達到消除雙方在貿易管理制度方面的分歧的目的,以此來保障多邊貿易健康發展。在兩國政府商定的成型框架內,我們要盡可能更多地賦予雙方地方政府廣泛的參與權,一方面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地方政府所擁有的獨特的區位優勢;另一方面,要加強地方政府間的相互交流,通過經常性聯絡和建立合適的協商調節機制,加強溝通與交流,并同時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有效地化解商務談判中的種種摩擦。另外,要確保商務談判順利進行,具備優秀的跨文化知識的談判專家非常重要,在談判之前應配備熟悉對方文化背景和談判方式的優秀談判人才。
文化從來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文化的習得性使我們有可能、有能力通過學習來了解對方的文化。了解對方的文化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可以增進雙方的理解并且使雙方聯系更為密切,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文化的不自覺的干擾。其次,可以避免雙方在交流時觸犯對方的各種禁忌,使跨文化溝通更為和諧順暢。再者,也可以使我們能夠就對方的行為和反應情況做出一定的推斷與預測。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了解自己與了解對方的文化同樣重要。
除了了解雙方以外,求同存異的態度也很重要。在多方國家跨文化溝通過程中遇到的文化溝通障礙,如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都是不可逾越的深層的文化鴻溝。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能夠容忍彼此之間的差異,并且能積極進行換位思考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存異”。這種誠實且友好的態度通常都會得到對方的理解和尊重,使溝通得以順利的進行。
文化交流、文化溝通是雙邊深度合作和長遠合作的基礎,我們要主動導入文化因素,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要把握文化交流中的共性和差異,不以一種文化的標準去評價其他文化,減少思維定勢帶來的文化預設、去文化中心主義,用客觀辯證的眼光看待雙方合作與發展,共同建設更加和諧的文化交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