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文化是一個民族及一個國家的歷史沉淀,具有深層次的群眾思想基礎,理論可以當成是一個政黨及一定階級的價值理想,具有現實性、同步性和引導性。中國文化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價值追求及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也是世界范圍內共產主義者開展偉大斗爭過程中最科學的理論依據。先進理論反映的是文化的普遍性,展現出的是真理意義,優秀文化可以反映出理論的特殊性,內蘊一定生命價值。中國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奠定了人文底蘊及氣質,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添加了時代內涵[1]。
文化的覺醒,從本質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其實就是從個人本位向著社會本位社會思想意識的覺醒。在人類歷史發展歷程當中,各個重大歷史事件能夠促進人們警醒和清醒。這種警醒和清醒,是文化自覺產生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科學合理的利用這種文化警醒,可以引導社會意識的覺醒。在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發展的過程當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互融合,推動中國以倫理本位社會為核心的文化覺醒過程[2]。
文化實際上是古老中國的全部記憶,就好像是英國學者羅素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演講的時候提出的一樣:“中國實際上是一個文化體而不是一個國家”。中國的家族觀念在文化傳統當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一個古話“國之本在家”,長此以往自然就會形成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國家的價值理念。自從進入到近代社會,尤其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后,無數仁人志士在面對一盤散沙態勢的舊中國的時候,經常會對家與國之間的文化進行深入分析。
在十月革命爆發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走進中國社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嘉興南湖紅船革命理想起航到延安的窯洞艱難地進行探索,而后再到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誓,在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之后,中華民族重新獲取了新生,實現了偉大的覺醒。民族覺醒從本質的角度上分析實際上就是文化的覺醒。中國文化的形成根基在廣大的人民群眾,覺醒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人民群眾的斗爭活動。在中國倫理本位社會文化背景之下,馬克思主義將人民觀念喚醒,賦予了民族意識、國家意識以及社會意識等嶄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國向著人民民主政治的方向發展[3]。
馬克思主義本身作為一種源于西方的文化,在中國發展成為主流指導思想及意識形態,這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上的相通性有一定關系。一些學者從社會理想、世界觀以及辯證法的角度上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大同社會”、和諧思想、知行觀念等,都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理想、實踐觀念有相通性[4]。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是科學的,并且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是在19世紀歐洲產生的,其所面對的是歐洲當時的現實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歷史和民族特征。恩格斯多次提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實際上并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列寧也提出“我們堅決不會將馬克思理論當成是一成不變并且不可侵犯的東西,正好相反,我們深信,他僅僅是給一種科學奠定基礎,社會黨人假如不愿意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領域當中推進這一門學科的發展。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應當獨立的去對馬克思理論進行分析,其所提供的僅僅是整體指導原理而已,而這些原理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英國和法國是不同的,法國和德國是不同的,德國和俄國是不同的。”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發展實際上會涉及到和特定民族的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問題。在中國,涉及到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是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提出的內在需求,也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趨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可以告訴我們的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馬克思主義向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相互融合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5]。
第一,要科學合理地對待馬克思主義。要對馬克思主義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就應當從整體的角度上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解決問題方法及觀念形成清晰的認識。始終重視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切實依據時代發展特征及主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發展。
第二,要通過馬克思主義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產生的,肯定是會帶有一定封建性及不合理性的;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及提升。要通過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解釋,促使傳統文化帶有一定時代內涵并且更為豐富,從而也就可以在新時代當中讓傳統文化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第三,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已經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是引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針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在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當中,馬克思主義應有的指導作用還需要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這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合理的利用傳統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讓傳統文化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6]。
中華民族在繼承并發展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也需要積極借鑒世界上所有優秀文化。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案例,可以讓人們認識到源于西方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及改革帶來的根本影響和巨大變革。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可以閉門造車,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力度肯定是會逐漸提升的。我們應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態度去看待中西文化差異,需要依據本國實際情況,積極吸收可以促進本國發展的文化思想,切實提升我國文化建設力度,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