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燕
【摘要】 目的 觀察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的手術方法以及臨床療效。方法 70例
(70眼)白內障患者均施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 觀察患者術后眼壓、視力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第1天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角膜內皮水腫, 眼壓正常, 前房深度正常, 矯正視力O.05~0.10者10眼, 0.15~0.40者35眼, ≥0.50者25眼。經過治療后矯正視力0.10~0.40者8眼, 0.50~
0.80者30眼, ≥0.90者32眼。70例(70眼)白內障患者中, 4眼發生角膜內皮水腫, 經保守治療后術后消退;2眼前房積血, 2周后消退;2眼出現上方虹膜脫出, 1周后全部恢復。結論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白內障適應證廣, 手術步驟簡單, 易掌握, 手術療效顯著, 顯著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適合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 白內障;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44
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 手術切口小、患者術后愈合快、視力恢復快[1-3], 但手術設備昂貴, 手術學習曲線長, 需要術者大腦協調配合, 其主要缺點是硬核性白內障容易造成角膜內皮水腫、后囊破裂、核脫入玻璃體等嚴重并發癥[4]。小切口的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臨床效果接近超聲乳化術, 同時不受晶狀體硬度的限制[5-7],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70眼)白內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 臨床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
(70眼)白內障患者, 其中女36例(36眼), 男34例(34眼), 年齡44~79歲, 平均年齡66.5歲;晶狀體核硬度按Emery晶狀體核分級法[8]:Ⅰ級:粉白色, ≤45歲的先天性白內障;Ⅱ級:核黃白色, 46~59歲的后囊下型白內障;Ⅲ級:核黃色, 60~90歲的后囊下型白內障;Ⅳ級:核棕色;Ⅴ級:核棕褐色或黑色。本組70例患者均為Ⅲ~Ⅴ級, 患者術前視力光感至0.1。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規檢測視力、光定位、眼壓、色覺、計算人工晶體屈光度。術前3 d應用洛美沙星滴眼液滴眼, 術眼常規皮膚洗必泰消毒, 術前30 min應用復方托吡卡胺擴瞳, 鋪無菌單, 應用0.75%布比卡因及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3~5 ml進行球后阻滯麻醉, 局部麻醉后間歇按摩眼球 5~10 min。
手術步驟:應用開瞼器開瞼, 固定上直肌, 作以穹窿為基底的球結膜瓣, 燒灼止血, 在角膜緣后1~2 mm用鞏膜隧道刀作半層鞏膜切開, 長約6~7 mm, 再向前作鞏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緣內1 mm, 在9點角膜緣處穿刺作輔助切口[9-11], 用自制截囊針作連續環形撕囊, 吸出部分皮質, 粘彈劑注入核前與前房, 使得核進入前房, 粘彈劑注入核前與后方, 使內口大于外口, 左手用晶體圈深入晶體核下, 劈核刀劈核, 應用截囊針鉤住核赤道部輕輕將其旋出, 縫合切口2針, 注入粘彈劑后取出碎核, 吸凈殘留皮質, 植人后房型人工晶體, 水密封隧道口及輔助切口, 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1 ml
注射上方球結膜下, 包封術眼。術后患者無須拆線, 術后
應用妥布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4~6次/d, 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活動瞳孔1次/d。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術后視力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角膜內皮水腫、前房積血、上方虹膜脫出)。
2 結果
2. 1 術后視力 術后第1天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角膜內皮水腫, 眼壓正常, 前房深度正常, 矯正視力0.05~0.10者
10眼, 0.15~0.40者35眼, ≥0.50者25眼。經過治療后矯正視力0.10~0.40者8眼, 0.50~0.80者30眼, ≥0.90者32眼。
2. 2 并發癥 70例(70眼)白內障患者中, 4眼發生角膜內皮水腫, 經保守治療后術后消退;2眼前房積血, 2周后消退;2眼出現上方虹膜脫出, 1周后全部恢復。
3 討論
白內障是眼科常見病之一, 手術方法隨著眼科顯微手術的發展不斷變化。近年來, 大切口白內障手術由于微創手術的興起逐漸被小切口手術替代[12]。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操作簡便, 不需昂貴設備, 損傷輕, 患者恢復快, 手術并發癥少, 適應證非常廣泛, 不受晶體核硬度影響,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和材料成本, 可以達到與超聲乳化手術相似的療效, 需要術中仔細操作, 采用正確的圍手術期處置可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13]。
本文對于手術有如下體會:采用角膜緣后半層鞏膜自閉式切口, 內口大于外口, 密閉性好, 手術操作方便, 患者散光程度輕;白內障手術散瞳, 由于瞳孔散大造成瞳孔上移, 易出現玻璃體疝;采用稍加壓包敷, 盡量避免手術切口漏應, 重新調整結膜辨使其覆蓋于切口處的方法, 使其閉合;避免一切失誤, 術中操作做到輕柔, 預防玻璃體脫出。采用水下連續環行撕囊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撕囊同時灌注液沖出液化溢出的皮質, 保持術野清晰;恒定的前房深度使撕囊更容易;操作中無需借助于眼底紅光反射, 前囊膜瓣在灌注液的流動下易辨認;挽核時采用夾面包法出核, 可減少對角膜內皮的損傷。
總之,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手術治療白內障適應證廣, 手術步驟簡單, 易掌握, 手術療效顯著, 顯著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適合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 王詩木, 隋英娜, 李楠. 白內障術后早期拆線角膜曲率的臨床觀察.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04, 26(1):60.
[2] 惠延年.切口縫合和角膜散光的控制.宋琛. 手術學全集. 眼科卷.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4:469.
[3] 王亞娜, 駱彥麗, 魏表, 等.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狀體植入的應用.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04, 26(4):244-245.
[4] 李玉珍. 基層醫院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27例分析.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08, 26(7):700-701.
[5] 楊紹偉, 鐘守國. 小切口無縫線非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在基層防盲的應用.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04, 14(1):28.
[6] 范偉杰, 鮑寧, 陶黎明, 等. 手法小切口白內障術中后囊破裂原因與處理.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06, 28(4):259-261.
[7] 李鳳鳴, 趙光喜. 眼科手術并發癥及處理. 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131-146.
[8] 謝愛宏, 李桃云, 譚輝, 等.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應用研究. 國際眼科雜志, 2007, 7(3):803-805.
[9] 袁軍, 李燕先, 黃煥光. 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前房積血的分析. 臨床眼科雜志, 2007, 15(3):228-229.
[10] 張琦, 盛耀華, 李增琦. 小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角膜散光的變化. 中華眼科雜志, 2000, 36(6):452-454.
[11] 何偉, 徐玲, 張欣. 適合中國國情的非超乳小切口囊外白內障摘除術.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05, 23(2):121-123.
[12] 文清澤, 鐘守國, 鄧棋, 等.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在視中的應用. 四川醫學, 2006, 27(4):425-426.
[13] 王成啟, 宋明娟, 王秀俠. 小切口白內障術后角膜水腫分析.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06, 28(4):290-292.
[收稿日期:2017-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