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我國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背景下,《開講啦》作為我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原創節目,一直秉持演講嘉賓有溫度,青年代表有態度的理念。播出不久之后迅速獲得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和業界的一致好評,還創造了央視綜合頻道深夜檔欄目的收視高峰。經過轉型和升級之后,該節目以新的姿態呈現在受眾面前。筆者搜集了《開講啦》五年來的節目,通過節目產生的背景、節目的形式和節目的內容三個方面入手,對《開講啦》欄目的現狀和未來發展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開講啦》 內容 形式 發展趨勢
一、背景分析
《開講啦》在2012年8月27日首播,是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唯眾傳媒聯合打造的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我國電視熒幕上大多是選秀、相親、婚戀、情感類的綜藝節目,在娛樂節目充斥著電視熒幕的傳播環境下,受眾逐漸對這類節目產生審美疲勞。與此同時,唯眾傳媒打造的《波士堂》在第一財經頻道播出后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一度成為最受歡迎和最具影響力的創新財經脫口秀節目。在當時這種針對特定人群,講堂形式的原創節目如一縷清風吹入電視熒屏中。唯眾傳媒隨之對《開講啦》進行研發和制作。
2012年正是新一批90后畢業的一年,大批新生代大學生開始走向社會,他們涉世未深,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有很多,面對諸多的迷茫與糾結,他們迫切需要一些過來人能講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能夠為他們指點迷津。而在娛樂至上的當下,顧及青年人心理世界的節目寥寥無幾。唯眾傳媒抓住機會,通過邀請“榜樣”進行演講,來給當下青年人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二、形式分析
《開講啦》開播五年來,節目的形式沒有發生過較大的改動,主要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每期節目由一位嘉賓傾情演講,同時選取了十位新銳青年代表與嘉賓進行交流和互動,現場還有300位大學生作為觀眾一起參與進行有鋒芒的思想碰撞。[1]每一位嘉賓的演講都很有溫度,而現場青年代表們的提問更具有一種態度,這種平等又緊張的交流互動增加了節目的節奏感和表現力,為節目營造了一種更平等、更真實、更寬松的互動氛圍。
該節目對傳統課堂單一的講授形式進行革新,用舞臺化的大講堂替代封閉的教室。整個演播室被設置成扇形階梯教室的模樣,舞臺后方的LED屏幕背景被設計成擺滿圖書的書架,LED屏的背景會根據演講內容的改變不斷變化。嘉賓在舞臺中央演講,10位青年代表坐在舞臺的正對面,舞臺的兩側也坐滿了青年觀眾。演播室獨特的布置和設計,使它不同于以往高端單一的文化講壇節目,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讓觀眾有積極的參與性和互動性。
三、內容分析
筆者搜集整理了《開講啦》2012年—2017年5年的節目,共6季。從節目數量、演講主題和嘉賓選擇三個方面入手,對《開講啦》的生存和發展進行分析。
(一)節目數量
從節目制作的期數來看,第一季10講,第二季11講,這兩季都播出1個月的時間。從第三季開始,節目數量出現迅猛增長,連續不間斷播出9個月,共制作71講節目,同時,還推出了青春季、畢業季、國慶季和新春季的特別節目。從節目數量的變化可以看出《開講啦》在第一季和第二季處于摸索的初級階段,但前兩季播出后,出人意料地創造了深夜檔的收視高峰,受到了來自媒體、學界、社會和青年學子的廣泛好評和贊譽。
《開講啦》在第三季強勢回歸后,繼續受到受眾的關注和熱捧,共制作了71期節目。節目數量的迅猛增加足以看出《開講啦》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是最快的。在這一季中也創造了很多奇跡,例如劉德華當期收視奪全國同時段第一,周潤發開講收視也創下了歷史新高。經過前幾季的發展,《開講啦》逐漸有了穩固的收視群體和成熟的節目樣態,使它迅速成為深夜檔最有競爭力的節目。
(二)演講主題
《開講啦》前三季的演講主題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圍繞青春、夢想、奮斗、道路選擇、人生思考展開演講和對話,在嘉賓與廣大青年分享人生經驗、生活感悟的同時,傳遞出積極向上、 健康樂觀、勇于拼搏的“正能量”。[2]對于青年學子來說,關于“夢想、奮斗、青春”這些話題都經久不衰,并且能與他們產生強烈共鳴,滿足了當下正處于迷茫、困惑中的青年人的需求。從演講的選題來看,《開講啦》很準確地抓住了青年受眾的心理,注定會贏得很多人的關注。
但是前三季的節目選題大多數是關于人生思考和成長困惑的話題,時間一長,難免會落入選題同質化的俗套,使受眾對節目的內容產生厭倦,沒有新鮮感,多樣性不能夠得到保證。所以從第四季開始,《開講啦》也從向青年學子灌雞湯轉變為傳授知識,該節目不斷擴大選題范圍,在保證節目內容深度的同時,擴大節目的廣度,增加了“健康” “科技”“熱點話題”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開講啦》也開始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2015年登陸英倫,威廉王子受邀《開講啦》,在倫敦國王學院開啟文化、商業、創意間的高端對話 ;2016年再度走出國門,“海上絲綢之路”特別節目走訪埃及、希臘、新加坡,掀起了一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國熱”。
(三)嘉賓選擇
《開講啦》前三季中的嘉賓選擇主要以文藝界嘉賓為主,例如周杰倫、周潤發、成龍等,偶爾請體育界、商界、文學界和科學界的嘉賓,比如鄧亞萍、王健林、楊利偉等。在演講嘉賓中,文藝界的人數最多,是因為在這兩個領域中青年群體接觸最多、最為關注的領域。演藝界的明星對于青年群體有偶像名人效應,對青年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但是過多地請演藝界的明人演講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名人的時代背景、發展環境和成功的經驗也許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下的時代,青年過分注重嘉賓的明星效應,關注明星偶像的八卦新聞,會使節目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從第四季開始,《開講啦》在獲得穩定收視人群后,開始對節目的嘉賓進行調整,對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進行重新定義。相對于娛樂明星,節目組更側重于邀請科學家、藝術家等“高冷”行業的知識精英,邀請了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嘉賓,來爭取更多的受眾,獲得更高的忠誠度和信賴度,符合受眾多方面的需求,使節目的演講嘉賓和演講內容更加多元和廣泛。
三、發展趨勢
(一)在節目定位上,要不忘初心
《開講啦》一直秉持“演講嘉賓有溫度,青年代表有態度”的理念,隨著節目的不斷發展,已由最初為青年灌雞湯和答疑解惑轉變為傳遞最新最熱的新知識、新科技,通過多元化的內容不斷擴大受眾。在對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創新中,漸漸模糊了其定位和受眾,使之前穩固的群體開始流失,嘉賓和青年之間的距離也越走越遠,互動越來越少。《開講啦》從長遠發展來看,必須堅持不忘初心,清晰節目定位和受眾定位,將青年榜樣帶入青年受眾身邊,讓這些難以觸及的榜樣走進青年人生活的領域,進行更加近距離的傳播,以使節目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在節目創新上,要深度挖掘節目元素
面對受眾的審美疲勞,節目在講好故事的基礎上,要創新節目元素,要對視覺元素、聽覺元素、情感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在題材的選擇上要滿足受眾追求趣味性、知識性、社會性、教育性和欣賞性的需求。演講的內容要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使故事更打動人心,讓乏味枯燥的知識和故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利用舞臺燈光、道具、大屏幕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使受眾在視覺、聽覺和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三)在節目發展上,要走國際化的路線
在我國媒體大融合的時代下,電視節目的發展勢必要走國際化路線。因此,節目組應加大對國際嘉賓的邀請,使東西方的思想在《開講啦》的舞臺上交匯。讓《開講啦》也走出國門,讓中國的節目、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正能量也在異國的熒幕上大放光彩,使《開講啦》真正成為一檔國際化的品牌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1]曹維麗.全媒體語境下《開講啦》欄目傳播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 2014.
[2]李亞.電視節目《開講啦》的創新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作者簡介:李靜芳,女,碩士,山西大學新聞學院,研究方向:電視欄目現狀與發展趨勢)(責任編輯 王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