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嬋
摘 要 互聯網的發展給傳統廣播電臺帶來極大沖擊,繼而影響到以廣播為載體的廣播劇的發展。然而廣播劇又在互聯網音頻電臺快速發展的同時迎來了轉機。文章介紹廣播劇的發展以及網絡音頻的發展,分析廣播劇從入駐平臺的免費到現在嘗試收費的商業價值探索之路,探尋現階段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
關鍵詞 廣播劇;互聯網音頻電臺;商業之路;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5-0091-02
1 廣播劇的發展概覽
從20世紀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世界上第一部廣播劇伊始,距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二戰后,成為主流藝術形式的廣播劇進入繁盛時期。而60年代后,隨著電視的普及,廣播劇的發展受到沖擊,但仍進行了新的探索與嘗試,出現了諸如純音樂廣播劇、意識流廣播劇、原素材廣播劇等不同于傳統廣播劇,用聲音表現人們情緒或心理的“新廣播劇”。
國內的廣播劇創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隨后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及成熟期3個階段。技術上的發展使廣播劇從直播轉向錄播,并有專業的團隊制作。理論研究和人才教育的發展也提升了廣播劇的質量和產量,使其風格多樣化,逐步走向國際舞臺。然而數字電視、網絡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廣播劇的發展舉步維艱。但隨著傳統廣播電臺等媒體的轉型,以及互聯網音頻電臺的出現,廣播劇的發展也有了轉機。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普及,出現了早期的中文網絡配音社團。由其制作發布的廣播劇開始出現在網絡論壇及視頻網站上,可供下載與在線收聽。但是因為受眾少,普及率不高,仍舊比較小眾。2010年開始,眾多網絡音頻平臺網頁端和移動手機端App先后上線,從2013年初步形成市場規模,到今天已形成穩定的寡頭格局。與早期廣播劇的網絡視頻平臺相比,聽眾可直接在電臺App移動端回復留言,這也方便了制作社團與聽眾互動,及時收到反饋。《2016年中國移動電臺市場年度綜合報告》顯示,2016年3月中國移動電臺日活用戶滲透率最高為喜馬拉雅FM,為74.3%,蜻蜓FM以33.5%的日活滲透率位于第二。同年,喜馬拉雅FM官方宣布,其激活用戶數已超過3億。而早在2015年,蜻蜓FM官方宣布用戶為2億,日活1 000萬。龐大的用戶基數與增速給也促進了廣播劇在音頻電臺的發展。較之早期發展形勢,現今受眾增多,粉絲群擴大,加上各方推廣以及二次元文化的流行,使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廣播劇。
2 廣播劇在移動電臺的商業之路探索
目前發展比較成熟及知名的廣播劇配音社團屬于較早成立的一些社團,基于興趣聚集到一起,不涉及商業利益。伴隨各大平臺對于內容付費的探索,粉絲打賞、精品付費、會員制等商業變現模式的逐步出現,廣播劇制作也開始謀求商業發展,從免費到嘗試收費。
2.1 培養受眾,形成用戶黏度
網絡廣播劇由網絡興趣社團制作,廣播劇質量參差不齊且涉及背景音樂和劇本的版權問題,不作商用。在互聯網音頻平臺成立之初,社團上傳廣播劇以期擴大宣傳和提高知名度。隨著制作的廣播劇及聽眾的增加,優秀的配音演員得到大家的喜愛,且可以在平臺跟聽眾形成良好互動,逐漸有粉絲或社團成員成立各種網絡粉絲團體和建立粉絲群,在微博或群里發布新劇預告或者上新時間等。知名廣播劇制作社團擁有較為忠實的粉絲群體,隸屬于社團或者獨立配音的配音演員們也擁有自己的粉絲群體。另外各大平臺的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收聽習慣,挖掘更加準確的用戶需求,實現個性化推薦,從而大幅提升用戶使用體驗和黏性。
2.2 尋找用戶需求,實現精品收費
初期的網絡廣播劇大多較短,從1~5集不等,每集的時間控制在20~50分鐘。就制作方而言,廣播劇制作社團成員都屬于業余愛好者,做劇時間有限,更新慢。就聽眾而言,聽眾大多利用碎片時間獨立選擇收聽的節目,基于這一點,大多數社團選擇做短劇,且聽眾或制作團隊棄劇的風險也會減小。另外,短劇對于探尋聽眾收聽喜好也有一定作用,避免制作長劇而又無人收聽的局面。一段時間的嘗試后,網絡廣播的發展逐步穩定,配音以及音樂音效的配合逐漸順應市場需求。同時,幾大移動電臺從上線就一直著力解決版權問題,就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平臺喜馬拉雅而言,2016年6月嘗試音頻付費,到8月份已經擁有超過1 000萬冊小說的聲音改編權。在平臺擁有大量粉絲群的知名配音演員加上優秀的劇本,平臺方推出付費廣播劇也就水到渠成。
資本的入注使網絡廣播劇開始嘗試從簡易免費到精品收費的轉型。2017年5月,喜馬拉雅FM平臺在廣播劇版面首推付費廣播劇《夜色深處》,收費為49.99喜點,等于人民幣49.99元。平臺另有會員制,優惠約5%。主演之一為人氣配音演員軒zone,導演之一也為平臺知名網絡社團——翼之聲中文配音社團的社長汐月。節目的長度為20集,每集控制在20分鐘左右,每周更新2期,既帶來足夠的聽覺沖擊力,在短時間吸引用戶,又有足夠信息量,滿足受眾需求。
3 現階段阻礙發展的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
3.1 免費仍是主流,付費精品不斷增多
就目前已發布的付費廣播劇來看,相比于免費試聽片段十幾萬的播放量,收費劇集則只有2 000多。這也從說明了愿意為廣播劇付費的聽眾仍舊是少數。但平臺提供的商業變現機會不僅將吸引知名網絡配音社團,傳統的廣播電臺或媒體集團也將嘗試與移動電臺合作,發布收費廣播劇。配音演員方面,近年來隨著知名配音演員逐漸走出幕后,進入大眾視野,加之影視動漫配音行業的蓬勃發展,將有更多的配音演員參與廣播劇配制,為廣播劇行業注入新生力量。
3.2 設計新型廣告盈利機制,實現精準廣告投放
傳統廣播電臺的廣告插入是實時播放,聽眾無法人為跳過廣告時段。而可供下載的交互性音頻電臺的貼片廣告則可被聽眾跳過。這就需要平臺方設計新型廣告盈利機制,吸引廣告商,并實現精準廣告投放。
3.3 內容或將多樣化,市場更加規范
目前音頻平臺的廣播劇分類仍較少,同質化內容較多,缺少規范。隨著專業化團隊的入駐,平臺方的規制加強,這一狀況或將得以改善,出現多樣化內容以及更細化的分類。
4 結論
互聯網音頻電臺的蓬勃發展以及“耳朵經濟”成為繼“眼球經濟”后的新藍海,為廣播劇的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網絡廣播劇和傳統廣播劇或將實現其新的商業價值,完成轉型。但仍面臨小眾化,極群化等尷尬局面,如何推動其更為大眾化,挖掘其商業價值仍舊需要時間探索。
參考文獻
[1]宮承波.廣播電視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2]郭紅慶.自媒體化網絡廣播電臺“云傳播”機制研[D].重慶:西南大學,2014.
[3]楊志宏.以喜馬拉雅FM為例分析網絡廣播的發展戰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6(13):10-11.
[4]朱岑郁.網絡廣播劇商業化之路探索[J].大眾文藝,2014(7):180-1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