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艷+彭仁宏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民間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和民族藝術特征,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風情。在幼兒園教育的課程趨向于游戲化發展的今天,就民間藝術教育特點、表現形式等進行了分析,開辟與民間藝術教育有關的區域活動,實施民間藝術教育很有必要。
一、創設民間藝術氛圍,熏陶民間藝術美
良好的活動開展離不開幼兒園的大力支持。民間活動的開展需要較大的場地,根據幼兒園的整體規劃我們在操場圍墻旁設置了民俗長廊,在一樓開設了民藝氛圍濃厚的“民藝專用活動室”。樓梯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地,在與樓梯的每日互動中孩子們獲得的將更多。我們把教學樓的東樓梯設為民間文學長廊,西樓梯設為民間美術長廊。如民間文學長廊中,聰明的老師們把民間故事、童謠、古詩等,分解成一幅幅優美兒童畫,輔以文字表達,再用統一的色系裝裱起來,使一個個寓言故事、一首首優美的古詩、一則則有趣的童謠形成一個整體。讓幼兒在充滿民間藝術氛圍的環境中,通過與環境和材料的合作,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篩選適宜民藝項目,豐富區域活動材料
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它是一個龐大的藝術體系,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到建筑、雕塑,小到服裝、玩具,無一不滲透著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和其獨特的審美觀。為了使民間游戲資源能與幼兒園日常教學活動有機結合,通過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創新和改造,我們將適宜的民藝項目融入到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并為其提供豐富充足的活動材料。
1.開展家庭小分隊活動,親近民藝景區。德化“雷鋒—潘祠”、上涌—杏林古街”“美湖—古樟小鎮”等美麗鄉村景區擁有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如何讓孩子們感知、體驗生活中的民間藝術呢?如何讓幼兒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更好地開展親子民間游戲呢?我們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家庭小分隊活動。家長們為親子活動準備外出的車輛、材料,對活動地點進行踩點,為幼兒講解民藝景區中“窗花格”“石像雕刻”等民間藝術小知識等等。
2.特設民俗區,放大民俗節日活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放大了民俗節日這塊活動內容。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讓幼兒在民俗節日活動中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如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邀請家長志愿者到民俗長廊開展包粽子、劃龍舟比賽等活動。
3.設置民間美術區,投放橡皮泥、竹片、泥塑、藤條、剪紙、編織(如中國結)、棒針十字繡和大量的農村自然材料,讓幼兒通過編織、刺繡、剪貼等操作真實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4.設置民間音樂區,擺放木偶、皮影、人偶、民族服飾,讓幼兒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旋律中欣賞、制作、模仿具有民族特色的劇種,通過看、說、做、學等拓展幼兒的知識面。
5.開設民間文學區,投放了親子制作的寓言繪本、古詩掛盤及通俗易懂的歇后語。讓幼兒通過閱讀、朗誦了解民間文學的魅力。
6.特設民間游戲游戲區。我們發動家長,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玩具,并根據我們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安全因素等進行了整理。在民間游戲活動中有很多親子民間游戲,如:跳格子、跳皮筋、跳竹竿、夾沙包、揪尾巴等這些材料可塑性強,可以千變萬化,所以深受孩子的喜愛,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同時家長們可以通過提前預約,到園陪伴孩子參加晨間民間游戲,不僅傳承了民間藝術,重溫了兒時的記憶,更是讓孩子們展開手腳盡情運動,樂在其中。
三、全面參與區域活動,促進均衡發展
我們發現不少幼兒存在偏區現象。如:許多男孩對“表演區”“編織區”有偏見而無興趣,許多女孩只愿意跳舞而不愿意涉足其它部分幼兒偏愛文學、音樂,對美術不感興趣,部分幼兒只愿意畫畫、剪紙而不愿意跳舞。
1.區域活動中融入民間藝術,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通過對說、唱、畫等形式親近了民間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的風格,萌發了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2.開展區域活動,幼兒自信心增強,形成了活潑開朗的性格
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教育更為幼兒提供了無窮樂趣,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個性品質。屈原、岳飛、楊門女將等,一個個民族英雄的故事,讓孩子們知道了什么是愛國主義。剪紙、面塑、草編、刺繡等,以美的形式深深地吸引著幼兒,激發了幼兒的民族自豪感。總之,區域活動中的民間藝術教育增長了幼兒對祖國、家鄉及周圍人的積極情感,養成了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等良好行為習慣,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3.區域活動中的民間藝術教育,培養了幼兒創造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東西,不去用學校里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獨立工作——創造。”我們發現區域活動沒有一定局限性,沒有過多的條條框框限制,幼兒可以大膽地去發揮、去創造。小朋友在表演民間文學作品時,可以夸張地表演,大膽地想象。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是激發幼兒創造欲望的好方式。
民間藝術在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融入,讓幼兒接觸多元文化的同時培養了民族情感,在參與民間體育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運動能力,在體驗不同藝術風格中萌發了審美情趣,在參與民間藝術活動中體驗了快樂。
【備注:本文系德化縣鵬祥幼兒園之德化縣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傳承民間藝術,感受趣味區域的實踐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HJK135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