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鳳:(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 研究員)
這位老師反映的現象是當下小學一年級班主任所遇到的普遍問題,對這種問題處理得得當與否可以反映出班主任基本技能是否扎實,即班主任的基本功是否過硬。
英國教育學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一年級新生正處于向學齡期過渡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這個時期的兒童還具有明顯的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由于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要求的改變,他們進入小學一年級后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適應問題。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確保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值得每一位執教者好好深思。
學生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是愉快的、樂意接受的,只是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依據課程設置,教師會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行為規范和習慣養成教育,并且針對學生的個體表現和班級整體情況進行一些學習生活指導。但是習慣是通過長期的練習才能形成,因此,新一年的班主任不能著急,要有計劃地設計培養內容、有步驟地進行習慣訓練。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我們要關注新生的第一次、第一天、第一周、第一個月以及第一個學期,真正做到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
幾位名優班主任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了策略分享,在訓練內容、評價手段以及新生心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地解答,匯總起來,是要提示班主任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了解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1.學生心理水平還停留在不隨意性和具體形象階段,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目的性雖有所發展,但仍以不隨意性為主。
2.學生參加活動時的集體意識比較模糊,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和集體的關系,意識不到班級是一個集體,集體榮譽感不強。
3.學生還不具備自我評價能力,對活動的成功與失敗不會放到心上。
4.學生的注意力不夠持久,對感興趣的內容保持的注意力能相對穩定,對抽象的內容就很容易聽得零零碎碎,需要老師反復強調。
其次,應清楚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性的問題所在:
1.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課堂教學難以正常開展。
小學一年級新生在進入學校初期,往往難以適應新的環境及新的教育方式,其對學習的印象還停留于學前階段,部分學生時常出現走神、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這使得教師不得不中斷正常的教學活動來提醒學生,甚至來維持課堂紀律, 這給學習效率帶來了極大影響。
2.一年級學生缺乏自我約束,行為規范尚未養成。
小學一年級新生在經歷了學前教育后,其學習方式已形成了一定習慣,學生在進入一年級時往往會難以適應課堂的規范教學模式及嚴肅的教學氛圍,使得小學一年級課堂教學時常出現學生行為自由散漫、不遵守紀律等現象,這使得課堂教學難以得到正常開展,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教導學生的行為方式, 教學時效缺乏保障 。
再次,我們談談小學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有效教育策略,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基礎上,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放在首位。
1.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的發展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又具有規律,教師要按規律教學。因此,老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進步的空間,允許學生犯錯,學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人,不能否定學生的發展。
2.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與成人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不能把學生看作成人,應該把學生看作是一名學生,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要充分尊重學生。
(二)有效教育策略,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首先要做好以下四種習慣的培養。
1.聽說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一年級,學生主要的學習形式是在課堂聽老師講課,然后在與老師、同學的互動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意志。這就要求學生認真地聽,聽清老師講的是什么內容,講的是什么道理。聽清、聽懂后,積極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回答老師的提問。同時,還要聽同學們的發言。這實際上也是給學生提出了會聽、會想、會說的要求。因此,新一年班主任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會認真地、耐心地聽別人講話,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
2.思考習慣的培養。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現象:老師提問,有些學生不等聽清楚就馬上舉手,而回答經常是答非所問;還有不等聽完老師的問題就搶話,對老師和家長的指導總是心不在焉。這些學生的確有學習熱情,但是學習習慣較差,不會思考,如果不重視的話就會形成對問題的理解不深入,學習質量不高等后果。因此,新班主任教師一定要在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想好再說,謹言慎行,學會自我檢查、自我教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良好的學習習慣會逐步養成。
3.規則意識的培養。
學生剛入學,一下子要記住很多規章制度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有的學生比較頑皮,并不把規則當回事。班主任教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照顧到。所以,新班主任教師要反復提醒并注意訓練。同時還要聯系家長,與家長溝通好,共同幫助學生樹立好規則意識,知道什么情況下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4.時間觀念的培養。
訓練學生盡快掌握學校的作息時間規律:按時到校,準時參加學習和各項活動,上課鈴響后要做好學習準備,下課之后要先上廁所再出去活動,午休時間要安靜快速就餐等,培養學生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的好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習慣如果是從幼年開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
最后,就是班主任教師要提高育人的基本功,針對本案例涉及的就是個體教育的基本功,小學生個體的情感、性格和興趣等特點都各不相同,需要班主任進行耐心細致的個體教育工作。個體教育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依靠班集體的教育力量和各種活動的教育力量對個體進行教育;另一種是班主任善于與學生進行談心、交流及開展其它教育活動。班主任在工作中,應做好調查研究,摸清每位學生的自然情況、心理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對癥下藥”,使他們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