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明 王宏
摘 要:本文以河北唐山為例,研究地方工業文化的主要內容,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工業文化對接的有效途徑,從而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地方工業文化對接提供決策思考,為高職學生發展拓寬教育平臺。
關鍵詞:高職 校園文化 地方工業文化 對接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c)-0241-02
1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工業文化對接的背景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職業教育提出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中國工業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中國工業文化,是堅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唐山被稱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其工業文化有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內涵。隨著新時代城市的轉型與發展,先進的工業文化需要傳承與創新。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能之一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人才培養的性質和模式決定了應將先進工業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
(1)新時代,工業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近年來,唐山對工業文化更加重視。通過本項課題,推動工業文化與高職教育的對接,開發將唐山工業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能有效促進唐山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提升。唐山豐富的工業文化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主動融入工業文化,建設具有工業文化特征的高職校園文化,有利于豐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有利于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技能水平。
(3)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高職院校文化使命。近年來,唐山相繼建成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唐山工業博物館等以中國近代工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公園。通過工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促進唐山工業文化被廣大青年學生了解、接受,使唐山的工業文化獲得生命力,為唐山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2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工業文化對接存在的問題
2.1 學校對工業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院校忽視了學生的工業文化素養,在育人理念上對工業文化的重視不夠。大多數學校沒有設置培育學生工業文化素養的有關課程,缺乏明確的目標、具體方案和系統管理,具有明顯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大多數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實用化、技能化傾向。
2.2 學校教師工業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專業教師因其具有專業背景而更有權威性。體現在教師個人的三觀取向對課堂氛圍或文化導向中的影響,以及教師本人對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內涵的理解及追求。要將這種無形的力量轉變成了有形的教育實踐活動。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缺乏企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經驗,甚至對唐山的工業不甚了解。
2.3 缺乏長期有效的跟蹤機制
評價階段是服務性學習的最后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評價既可以幫助我們全面掌握學生參與學習的資料,也可以及時向學生反饋其思想道德水平發展成果,幫助學生查找自己在發展過程中的收獲與不足。但是,校園文化對學生影響力的評價,缺乏長期的跟蹤。工業文化在與校園文化對接后,在多大程度上給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帶來了變化,需要一種定量的分析。
2.4 企業處于非自覺狀態
目前,校企合作不斷深入,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內容不斷豐富,雙方在實習實訓、教師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以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在全國建有321家校企合作基地,建有4個現代學徒制訂單班,也已經為企業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合作主要體現在教育教學方面,在校園文化與工業文化對接方面,還缺乏必要的途徑和載體。通過調查發現,企業對校企合作具有很高期待,但是對于工業文化進校園,并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
3 實現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工業文化對接的途徑
3.1 將工業文化素養納入課程體系
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將工業文化內容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認真分析尋找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觀念、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差異。認真研究校企合作、產教聯盟的融合點,實現校企的有效對接。將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為文化講堂內容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形成整體優化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讓高職院校的教師與企業專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共同開發職業教育課程;第二,企業提供實習實訓基地,與學校聯合培養學生;第三,可合作編寫教材;等等。
3.2 形成“一系一品”的工業文化氛圍
以河北唐山為例,將唐山工業文化元素納入學校校園環境建設。各系根據專業特點和自身條件,借用企業識別系統,對校園建筑和環境進行統一規劃,形成一系一品的格局。合理設計校園建筑,布置人文景觀,精心美化校園環境,處處彰顯企業文化。在校園環境布置中,立足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要求,營造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比如在實訓樓懸掛合作企業的價值理念、知名企業家的名言等。在學生的學習場所和生活環境中融入企業文化,讓學生提前感受職業氛圍,從而進行規范管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3.3 建立高職院校“導師制”育人模式
一方面,鼓勵教師到企業一線學習、調研、了解企業文化。另一方面,從企業聘請技師、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職業素養、實驗實習和實訓過程等進行指導,通過企業導師的春風化雨式的言傳身教,把優秀的企業文化帶到校園,帶到課堂,帶給學生,達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
3.4 建立“實習+實訓+體驗”的實踐育人模式
以社會服務為載體實現工業文化內涵內化于心。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將從事一線生產工作,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精神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立足點。2018年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近代中國從這里走來”系列活動。將學生分成小組,帶領他們重走唐胥鐵路、廠前路一日游、重游唐山礦巷道、重拾“1889”記憶、尋找唐山的“7個第一”。學生們查閱史料文獻、走訪老工人、拍攝工業遺址、參觀現代化生產車間,并形成了調研報告、考察隨感。活動中,學生們不僅現場體驗到一線工作者嚴細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明確了職業發展方向,將思想政治水平與職業修養聯系起來。
3.5 形成有效的培養模式,建設長效機制
堅持一個核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弘揚以工業文化為內容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落小、落細、落實。
做到兩個延伸:向社會延伸,向未來延伸。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校內走向校外,并使教育成果服務于學生終身發展。一是向社會延伸:校園文化建設所處的環境是無限開放、豐富生動的現實世界,而不是被簡化的、抽象的科學世界。目前倡導的“大思政”格局是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統一,因此,要把課程與廣闊的社會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參與以課程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融入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參與實踐、體驗生活。二是向未來延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主體性,使學生在主體得到認可的基礎上積極參與活動,從體驗中增長知識,從反思中提升素質,將教育成果作用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具體經驗,然后在反思中悟出新原則、新觀念,再將新觀念運用到新的經驗中,進而將新的具體經驗的經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周期這樣持續循環下去。
貫徹四項原則。一是以生為本原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為根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把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和對象。通過評價,判斷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課程內容等等是否符合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是否符合當代青年學生的身心特點。二是價值性原則。只有有價值的評價才能有效分析教育效果,對實踐活動的評價應能有利于查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成為改進教育活動的參考。因此,制定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最好是可量化的。三是發展性原則。評價工作不僅具有總結、甄別、選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以及教育活動的不斷完善。要重視教育活動的動態過程,使評價貫穿始終,并重視學生的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行為表現、社會參與等。四是全面性原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發展不僅包括思想觀念、政治覺悟,還應包括道德規范、日常行為、人格發展、情感認知等內容。因此,在評價時,注重學生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水平的結合,全面評價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 車緒武.校企共建是行業高職院校的發展之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9-90.
[2] 余祖光.培養具備工業文化素養的勞動者[N].中國教育報,2011-05-09.
[3] 余祖光.把先進工業文化引進職業院校的校園[EB/OL].中國有色金屬教育培訓網,201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