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康
摘要:本文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分別介紹了法定證據主義和實質發現主義的產生及其發展,最終得出實質發現主義只有在程序法定的前提下才有其現實意義的結論。
并就如何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給出筆者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程序法定;實質發現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044-02
程序法定主義和實質發現主義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兩種學術觀點出現在各國的刑事訴訟程序之中,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階段,如何正確的處理兩種理論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刑事訴訟的偵查、起訴、審判三個階段的實務工作為切入點,論述程序法定主義和實質發現主義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程序法定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的表現
程序法定主義是指:立法者為遏制司法官的恣意行為,對訴訟程序規則做出各種繁瑣和詳細的規定。程序在公法領域的地位與契約在私法領域中的地位相同,程序是法治國家訴訟法的基石,之所以“程序法定”可以成為當代法制國家刑事訴訟法的“帝王條款”,是因為其有限制司法官恣意、保障人權、規范訴訟程序的主要功能。至今,法制國家的法律體系中都可以看到程序法定主義的影子。與其他國家相同,程序法定在我國的司法體制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程序法定在偵查階段具體體現為偵查法定。偵查法定是公安機關在發現有犯罪行為發生或可能發生時,其有義務展開偵查。在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刑事訴訟法均有偵查法定的相關論述。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對已經立案的刑事案件,應當進行偵查,收集、調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罪輕或者罪重的證據材料①,與之相同的還有對于強制措施應當如何實施等等。
為保障起訴階段檢察機關的相關工作合法有序的開展,法律對其所受理的移送起訴案件進行程序性審查、以及審查起訴的方法和步驟、提起公訴和不起訴等程序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首先,法定起訴原則是最明顯、最突出體現程序法定要求的。其次,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也是程序法定在審查起訴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的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還負有對公安機關偵查監督和審判機關的審判監督的權利。檢察院的這些監督職能應當按照何種程序如何進行?檢察機關在發現公安機關的相關偵查活動有不合法行為時,發現審判過程或結果不合法時應當如何處置?這些都需要法律予以明文規定。
嫌疑人的定罪、量刑都集中于法院的審判階段,它是訴訟程序的最后一道程序,對案件的結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法律對公訴案件的審查、開庭審判前的準備、法庭審判中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以及審判長實施職責,相關證人作證等具體程序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當然,其中最直接體現程序法定思想的還是法定法官原則的確立。與此同時,法院如何審理案件、如何定罪量刑等一系列的法定程序均由法律明文規定。
二、實質發現主義概述
實質發現主義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以務必發現事實真相為其主要目的。事實的認定是司法審判的前提與基礎。從法官如何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區別一國審判模式的特征與精神。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原則或者哪一種訴訟體制不以發現訴訟真實為己任,只是各自發現真實的程度以及方式不同罷了②。
人類形成社會以來,就不斷的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對案件事實發現的問題,由于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為了發現案件的事實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去尋找案件的事實真相,從證據制度的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不斷提升,人類利用證據進行案件事實的探索從未停止,正是如此才促進了證據制度的不斷發展,不論神明裁判、法定證據制度還是自由心證制度,其被實施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發現案件事實,并以此事實為基礎,認定被控告人是否有罪。人們之所以會不斷的嘗試各種不同的證據制度,歸根結底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個人不可能完整重述已經發生的事情,即便是自己親眼所見也無法分毫不差的描述;二是,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們只能通過證據中的蛛絲馬跡去無限的接近過去的事實,但永遠無法還原過去的事實。
不論是英美法系的形式真實發現主義還是大陸法系的實質發現主義,都是為了發現案件的事實而制定的制度,只是他們發現案件事實所采用的方法不同罷了。
三、程序法定下的實質發現主義
為確保刑事訴訟各階段的合法、有序進行,保障刑事訴訟結果的公平、正義,實質發現主義必須置于程序法定的前提下才有其實質意義,下面將就如何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法庭審判階段予以程序和制度的保障和規制進行闡述。
(一)公安機關應當堅持全面偵查
在我國,公安機關負責案件偵查,偵查活動在法律上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階段出現的,而且偵查活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訴訟的走向,致使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也就具備了司法官的屬性,筆者認為為了保障公安機關在偵查活動中的合法性,更加有力的發揮公安機關發現事實真相的義務,公安機關應當落實“全面偵查”,也就是說:偵查人員在法定程序和無罪推定的原則下,最大程度地收集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和不利的證據,“全面偵查”既是公安機關的義務,同時也是嫌疑人的一項合法權利。
對公安機關而言,“全面偵查”在這里至少應當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內容:在積極方面,公安機關應當依法積極主動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查明與案件有關的、對嫌疑人有利的或者不利的證據,并將這些證據移送檢察院;在消極方面,公安機關應當依法配合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各種合法權利的實現,要保證案件實質真實的發現,法律應當對公安機關的“全面偵查”做出操作性更強的規定。
(二)檢察機關應當堅持客觀義務
“堅持客觀義務”與“以當事人自居”兩種觀點,一直以來便被認為是我做檢察官的兩種角色定位。然而,因為訴訟活動是一個事實發現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檢察官在訴訟活動中必須要堅持客觀義務,只有這樣檢察官才能客觀、理性的發現案件的事實;相反,如果檢察官以當事人自居,那么勢必就會使檢察官將自己的情感過多的加入到訴訟活動中,以一種當事人的思維去倒推事實、構建事實,這勢必會影響檢察官對事實探索的可靠性。除了客觀性義務,檢察官在訴訟活動中還有公正性義務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這兩個方面的義務雖然同法官的義務區別不大,但是在具體的訴訟活動中,不能以法官的嚴格要求來對待檢察官的這兩項義務,正因為如此,筆者才將客觀性義務作為其必須堅持的特征。
為了讓檢察官“擔當法律的守護人:“追訴犯罪者,保護受害者,并援助一切受國家照料之人民”、“在對被告的刑事程序中,作為法律的守護人,負有徹頭徹尾實現法律要求的職責”③,這樣一來檢察官就不是單純的打擊犯罪。在我國,如龍宗智教授所說“檢察官客觀義務,是指檢察官超越控方立場,堅持客觀公正,”“檢察官為履行打擊犯罪的職責需成為熱情的控方當事人,又因客觀義務而應當冷靜的、無偏倚的司法官”④。而對于檢察官客觀性義務的內在含義,通常認為有:發現真實、守護法律、保持中立的義務。為了促使保障檢察官履行其發現事實的義務,首先,應當依法落實其偵查監督和審判監督的權利,不能只是在錯誤發生后才啟動其監督權;其次,檢察機關應當全面客觀的運用所有的證據,而不只是局限于偵查機關提供的證據。
(三)法院應當堅持中立地位
法院在審判過程中應當處于中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將辯論的形式向前延伸到法庭調查階段,這改變了以往審判長負責審問被告人、詢問證人和鑒定人,控辯雙方的辯論受到較大的限制,致使法官不再像以往一樣承擔過多的證據調查功能,而在很大程度局限于聽審與裁斷,這時為了保證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中立地位。有學者認為,在改革后的庭審中,控辯雙方已經開始主導法庭調查和辯論程序,法官這時則扮演著補充或輔助調查的作用,這里的法官對于證據的調查更多的是一種消極的中立。作為思維慣式,消極能夠保持中立比較容易理解,而積極似乎總是與偏見或某種特定的利益相糾纏,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德國的法官為了追求案件的事實真相就很少偏聽或者偏信檢控方的一面之詞,與之相反為了履行發現案件事實的義務,他們往往想聽取作為被告方的辯護意見,因為相對公訴方,辯護方處于弱勢一方,甚至有的時候積極地協助辯護方提出相關證據。所以筆者認為在我國的訴訟法體制下,法官堅持積極的中立更有利于案件事實的調查。為了確保法官積極中立,首先,制度上要加強法官庭前準備階段的權利,這是因為當某一事實具有判決的實際意義但難以確認,或者控辯雙方對相關問題的陳述相互排斥但一時無法核實的時候,法官在庭前準備階段發揮其主動的調查核實活動,這樣可以更加客觀的發現事實,從而防止庭審的結果過多的依賴于控辯雙方的辯論技巧。其次,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和專家輔助人制度,由于訴訟中的許多檢驗鑒定均需要專業的知識才可以進行科學的解讀,往往法官和檢察官對此類知識不甚了解,知識許多鑒定結論得不到科學合理的利用。
程序法定和實質發現是刑事訴訟領域中的兩個重要的理論。一個公平、正義、高效的司法體制應當同時包含兩者內容,這對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當前建立科學的、完善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證據審查制度勢在必行,而這前提就是從實際出發科學的處理好程序法定和實質發現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②孫長永,主編.刑事訴訟證據與程序[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序言部分第5頁.也可參見Thomas weigend,”Is criminal process about thuth?A german perspective”26 havard jou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 157,p157;tibor kiraly,crinimal procedure.
③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員謝鵬程.公正與責任:檢察機關公信力建設的主題.
④龍宗智.中國法語境中的檢察官客觀義務[J].法學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