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使得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高職院校作為為我國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機構,必須不斷的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法律素養是國家和社會文明的象征,當前的人才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之后,需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高職學生的法律素養也是學校的教學任務之一,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在政治課視野下的高職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視野;高職學生法律素養;培養作用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298-01
作者簡介:丁慧(1984-),女,回族,江西南昌人,法學碩士,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近年來我國在不斷地落實依法治國的理念,人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在不斷的改變,高技能人才也成為了我國的參與世界分工的重要競爭力,因此高職院校在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想要躋身于社會的激烈的競爭中,必須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和法律素養,這是發展個人和建設國家的基礎需求。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課是培養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陣地和渠道,所以我們又必須對其進行不斷的研究,培養出優秀的綜合性人才。
一、法律素養的內涵
法律素養就是指對法律的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者素質。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信仰。一個能夠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必須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有了法律意識在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力,并且履行自己的義務。而形成這樣的法律素養必須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加強對法律知識技能的滲透,高度重視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二、思想政治視野下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措施
(一)重視法律基礎課,強化學生法律意識
高職院校學生的一項必修課程就是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面向所有的高職學生,這門課程將思想政治、法律知識融合到一起,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是提高高級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手段,為了能夠很好地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必須要重視這門課程,從教學設施到師資水平都要為這門課程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思想為培養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指導思想。重視思想政治課程的開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思想道德意識和法律素質,逐漸成長為建設祖國社會的高素質人才。
(二)強化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對學生各個方面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保證學生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必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養。俗話說給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碗水,高職院校要培養出法律素養較高的人才,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法律素養,才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上將法律意識傳遞給學生。學校首先應該嚴格控制教師隊伍新增的人員質量,其次要加強對原有教師隊伍的培訓和提升,不斷的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教師要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創建生動的課堂,這就要求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并且對學生的情況有深入的掌握。
(三)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法律素養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的思考內化,是從自由到自覺的過程。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內化法律知識,教師必須及時抓住社會動態和實時政策,在課堂上及時引入與時俱進的案例和熱點話題,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啟發,以討論和任務驅動等形式和教學方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解決學生在生活中的問題和需求,逐漸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
(四)革新教學觀念,培育校園法律文化
教學觀念的轉變對法律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進行法律素養的培養不能夠僅限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要貫徹到學生的整個校園生活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法律素養的形成不是單向封閉的,而是互交開放式的。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與法律相關的時間進行適當的活動,比如國際警察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國際憲法日等,在這些特殊的日子里,在學校可以適當地舉辦一些與法律知識相關的比賽、競賽和辯論會。并且有同學親自記錄活動并做好存檔,力求將法律培養融合到生活當中。通過相關的活動,在無形中傳播法律知識,在整個校園內創造良好的法律氛圍。高職院校也要依法辦學,在各個事項的處理過程中,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創建依法做事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站在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漸的培養學生用法律來保護并維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并且樹立維護社會正義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古麗格那·艾合買提.對思想政治課視野下高職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幾點探討[J].考試周刊,2017(74):70.
[2]任瑞娟.新時期高職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途徑與方法探討[J].現代國企研究,2015(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