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雯
摘要:新精神活性物質是繼傳統毒品、合成毒品后,流行全球的第三代毒品。“藍精靈”屬于國家規定管制的第二類精神藥品,它作為新精神活性物質具有與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強的興奮、致幻、麻醉等效果,并在國內迅速蔓延。本文淺析“藍精靈”的毒品危害,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應對層出不窮的毒品偽裝。
關鍵詞:藍精靈;新精神活性物質;成癮
中圖分類號:D6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292-01
近年來,新精神活性物質問題開始凸顯,它通過更為隱蔽的網絡和現代的微商物流等方式,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開來。它成為繼傳統毒品海洛因和合成毒品冰毒、搖頭丸之后的威脅人類安全的第三代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質第一次被公開提及是在2013年的《世界毒品報告》文章中。明確它是沒有被聯合國國際公約(包括《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和《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所明確管制的物質,但它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大量的濫用,同時,它是一種會對個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的一類物質。大部分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其實就是管制毒品的衍生物,被有心人利用,更改其化學結構方程式,得到了區別于管制毒品的新物質,所以它也被稱之為“策劃毒品”或“實驗室毒品”。
2009年新精神活性物質在世界開始泛濫興起,目前,我國已發現品種已從2012年的7類251種增加到2017年的9類800余種。截至到去年,我國明確列入管制范圍的新精神活性物質已經有138種。這些新精神活性物質大都披著“不成癮”“無害”等偽裝,但事實上,它們給個人、家庭、社會都帶來了巨大危害。
今年5月22日,浙江奉化公安分局西塢派出所接到報警說有人在小區內吸毒,民警現場突擊檢查,但兩人的常規尿檢結果為陰性。隨后,警方現場偵查后發現這些吸毒人員正在吸食一種叫做“藍精靈”新型毒品。“藍精靈”屬于國家規定管制的第二類精神藥品,已被列入《精神藥品品種名錄(2013版)》二類藥品目錄。根據刑法第357條和相關司法解釋,“藍精靈”屬于毒品范疇。
“藍精靈”為日本生產的一種藥物,學名叫氟硝西泮。在臨床上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等作用,起效快、維持時間短,臨床應用廣。因是藍色片劑,含在舌頭下,舌頭就會變藍,還有,泡在酒水或飲料里,會輕微泛起藍色,所以被吸毒者稱為“藍精靈”。
“藍精靈”服用后短時間內快速進入睡眠狀態,也會在藥效消失前干擾人的記憶力。它的遺忘與睡眠作用是最為明顯的。同時它一旦和酒精混合使用,會令肌肉處于過度鎮靜狀態,導致精神運動能力受損,一定程度上會使人喪失行動能力。人體一旦大量吸食后,會出現神經興奮、錯亂等反應,并且它具有極強的上癮性。
“藍精靈”是屬于新精神活性物質。少量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質,人會出現心動加速、血壓升高、肝腎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癥狀。大量吸食后會引起偏執、焦慮、恐慌、被害妄想癥等反應,嚴重的會精神錯亂,甚至抽搐、休克、腦中風死亡。
新精神活性物質經常被鼓吹成不會成癮,不會對身體產生任何危害,但實際上,它對人造成的危害的能力一點都不比傳統毒品和合成毒品弱。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它對人體的主要危害表現為中樞神經興奮和致幻作用兩類。在大量濫用之后,會出現明顯的急性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受控制的興奮狀態、易激惹、沖動行為,甚至會發生亂交性行為,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艾滋病、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擴散,帶來更為嚴重的社會危害。
現今,我國禁毒預防教育的普及程度在逐步提高,大眾對對傳統毒品如海洛因、合成毒品如冰毒的危害等都有比較正確的認識。面對這些毒品,大部分人都會主動拒絕,保證自己遠離毒品。但面對“藍精靈”這樣的新精神活性物時,很多人就會對它標榜的無害、無成癮性所迷惑,繼而引發其接觸者尤其是部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面對“藍精靈”此種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快速蔓延,大家要客觀認清其嚴重危害和嚴峻形勢,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抵制與預防:
首先,提醒大家面對這些聽似可愛的名字要做到——保持警惕,學會拒絕。對所有的毒品變裝秀保持警惕,面對誘惑要增強自控能力。面對不法分子的各種惡意的謊言,我們要學會認真鑒別,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輕信不成癮、能提神、能減肥的謊言。名字、形態看似無害可能就會把你推向深淵。學會識別毒販的小伎倆,堅決抵制。
其次,面對正想嘗試“藍精靈”的朋友和家人,要學會正確勸阻,積極引導。90%的吸毒者都是在他們結交的“朋友們”的引誘下沾染。所以大家要慎重交友,遠離不健康的娛樂場所,及時制止好奇心理。正確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不要簡單的期待藥物獲得一時的舒適。因為這個代價太昂貴,可能會要用生命去交換。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一次酣暢淋漓的運動,三五好友的聚餐閑聊等等。
最后,禁毒是一場全民積極參與的戰斗,一旦我們發現有人制造、販賣“藍精靈”,我們應該明確是就是違法犯罪行為。我們應做到主動報告,靈活處理,不貿然采取措施,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不能坐視不管,更不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抵制毒品,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1]張黎,張拓.新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危害與防控問題研究——以構建我國禁毒防控體系為視角[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3(4):88-96.
[2]吳紅湖.新時期我國毒品犯罪狀況與治理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6(上):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