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邢穎
摘要:《公安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頒布,為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提供了標準。目前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存在的矛盾性也不容忽視,為此需要認真分析該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具體目標,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相關路徑,實現該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公安學;治安學;法律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D9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051-02
作者簡介:劉曉燕(1973-),女,安徽宿松人,安徽公安職業學院基礎教育部,副教授;邢穎(1970-),男,安徽無為人,安徽公安職業學院治安管理系,教授。
《公安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頒布,是公安院校加強公安學類專業建設,提高公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和遵循原則。同時,該標準也指出了在法律基礎課程設置時應涵蓋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等知識和技能單元。由于公安學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的差異性,所以各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路徑也將不盡相同。本文將立足于治安學專業課程特點,對本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路徑作一些基本探討。
一、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現狀
治安學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與警察的基本素質,既有較高的執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又有強烈的公共服務意識,全面系統地掌握治安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部門從事治安業務工作,以及在相關領域從事科研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公安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治安學培養的學生是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業務素質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其法律教育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現狀在各公安院校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尤其在法律課程的設置上表現比較明顯。
(一)基礎法律課程設置的普適性
治安學專業主要開設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等基礎法律課程,也是公安學類其他專業都開設的課程,因此,基礎法律課程的設置具有相當程度的普適性。作為治安學專業的學生接受的基礎法律教育與其他專業一致,不僅表現在開設的課程上,還表現在課時量的設定、考試考查方式、授課教師的安排上。這樣明顯就會出現一種狀況,使得基礎法律課程僅僅是傳授知識,與治安學的關聯性并不是很高,特別是授課教師大多數是法律系或基礎部安排的,在僅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缺乏實際操作和自主研究的現狀下,學生很難對法律的研究產生興趣[1],在授課過程中難以滿足治安學專業學生的專業需求。
(二)專業法律課程設置的融合性
根據《公安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治安學專業根據本專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設置的,能夠充分體現治安學專業特色和優勢的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并構成邏輯上的拓展與延續關系。這些課程涵蓋了治安學導論、治安秩序管理、公安人口管理等知識和技能單元,大部分課程都需要有具體的專業法律課程作為支撐,否則,治安學專業的行政執法性質將無從體現。這種狀況容易制約學生專業法律素質的提升空間,表現在畢業后從事治安工作規范性的加強,但是執法的法律素質體現得不是很明顯。
(三)法律教育師資的矛盾性
治安學專業開設的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等基礎法律課程,授課教師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治安學專業訓練,造成在授課過程中,與治安業務聯系不是很緊密。同樣,專業法律課程雖然是治安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但也一樣存在著治安學專業課教師的法律功底薄弱的現實,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體現在業務操作層面,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講解的透徹性。
二、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具體目標
《公安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對學生法律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了界定,即具有較強的法制意識,忠于法律,掌握專業領域的相關政策法律,能夠專門從事公安行政執法、刑事執法等工作,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切實做到嚴格執行執法,這也是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結合治安學專業特點,該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具體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掌握基礎法律課程
治安學專業的學生應基本掌握所開設的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等基礎法律知識,這些課程一般先于專業課之前開設,為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制意識,同時也為后續開設的治安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法律基礎。通過基礎法律課程的學習,治安學專業學生的依法執法意識便會潛移默化地生成。
(二)熟練掌握專業法律課程
治安學的專業法律課程在大多數公安院校沒有單獨開設,一般都是通過在專業課程的講授中予以融合。《公安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提出的掌握專業領域的相關政策法律,要求治安學專業學生應掌握與專業有關的法律。專業課程的學習狀況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將來治安執法的質量,尤其是與治安學專業領域有關法律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制定專業培養計劃時,對專業領域的法律應界定為熟練掌握程度,并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成效。
(三)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治安問題的能力
治安學專業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法律和專業知識的學習,目的就是能夠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現實中治安問題的能力。治安學專業涉及到公安工作的多個領域,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容量也比公安學其他專業大得多,需要掌握的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知識也較為繁雜。如果學習不夠深入,掌握的治安學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不夠透徹,將會給解決具體的治安問題帶來困擾,就難以綜合運用,融會貫通,從而達到依法處理各類治安問題的能力。
三、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路徑
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路徑與其他專業具有一致性,但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也要反映其專業的特殊性,這樣才能培養出公安機關需要的治安學專門人才。可見,對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問題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影響畢業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上的執法質量。
(一)創設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特色情景
事實上,公安學類各專業都具有其內在的特殊性,同樣各專業學生對法律教育的需求也都有其特定性。因此,作為公安院校的教學部門應統籌考慮各專業學生的法律需求,并根據需求對法律課程進行規劃并設置,逐漸創設出具有專業特色的法律教育情景,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學深、學透開設的法律課程,以達到法律教育的目的。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特色情景的創設要突出“治安性”,盡量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基礎法律課程的教師授課時能結合治安業務,二是治安學專業課教師授課時結合配套法律講授具體治安業務,積極營造法律教育貫穿于治安學專業教學全過程,形成具有治安學特色的法律教育情景,協同提高學生的治安業務素質和法律素質。
(二)構建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互動儀式鏈
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互動儀式鏈的組成要素包括:治安學專業學生群體(一般以區隊為單位)的集體學習和生活、非治安學專業學生群體的無從參與、法律教育成為治安學專業學生相互關注焦點、治安學專業學生共同體驗著法律教育的過程和成效,在法律教育過程中,要重視互動要素的構成,并客觀分析運行結果,積極探尋規律,[2]通過多次反復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實訓、實習、創新訓練、社會實踐以及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撰寫等得到反饋和強化,以提升治安學專業學生對法律教育的認同感,并形成群體法律認識,為在以后的治安工作崗位中自覺做到規范化執法奠定法律基礎。
(三)通過參加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基本級執法資格考試
治安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效果如何,不能僅僅通過若干次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來認定,可以試行在畢業當年參加全國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基本級執法資格考試(治安管理警種和出入境管理警種)。這種做法,一是可以確保法律課程與治安學專業課程的有機結合;二是可以檢驗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具體治安問題的能力;三是可以調動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為提高治安學專業生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小剛.法學專業學生的教育方式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64.
[2]邢穎.警察形象互動儀式鏈要素構成及其運行結果分析[J].戲劇之家,2016(8)下: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