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鶴 關鳳榮
摘要: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勞動者作為市場經濟在法律意義上最主要的主體,是市場經濟價值實現最主要的貢獻者。以勞動者職業為本位,面對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威脅因素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水平受到了很大挑戰,因此,切實從法律層面上建立完整的保護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本文從勞動者心理健康的法律保護入手,以相關調整性、構成性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為主,進行理論剖析,闡述我國勞動者心理健康法律保護的現狀及現實問題,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嘗試提出我國勞動者心理健康法律保護的策略。
關鍵詞: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059-01
作者簡介:周鶴(1980-),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碩士,任職于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關鳳榮(1963-),女,滿族,吉林集安人,碩士,任職于長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一、勞動者及職業心理健康
(一)勞動者的概述
在法律意義上,勞動者有廣義、狹義之分,其廣義是指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的公民;其狹義僅指職工。職工亦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并且已依法參與勞動關系(但并不一定是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此即一般法律意義上的職工;其狹義僅指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并且已依法參與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此即勞動法意義上的職工。①本文采用廣義法律解釋,職工指的是,由用人單位所錄用(雇傭)并在用人單位管理下從事勞動以獲取工資收入的法定范圍內的勞動者。
(二)職業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實現的重要內容,職業心理健康是現代經濟中健康指標的重要評價環節,指的是從業人員在工作場所或工作狀態中的心理健康狀態。②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在法律意義上,職業心理健康已經關系到勞動關系能否穩定的存續關鍵。
二、我國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的法律保護
從法律體系整體看,在我國,針對勞動者職業健康的法律規范體系相對完善,已經有《勞動法》、《職業病預防法》、《精神衛生法》等,但是由于心理健康隱蔽性強的特點,對于職業心理健康的法律預防和保護顯得缺位,從法律價值角度來看,只有既注重勞動者生理健康又重視心理健康,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才能推進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進行全方位的法律保護顯得尤為必要。
三、主要國家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法律保護考察
進入現代以來,隨著健康權作為一種法律形式不斷深入發展,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等相關機構的建立,追求健康的最高標準成為了經濟生活中職業勞動者的價值向往,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章程》承認“享有能達到的最高健康標準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之一”,③健康權包含身體健康權和心理健康權雙重性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職業勞動者的心理問題愈加突出,為了應對這一現狀,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都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美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勞動關系作為典型的雇傭關系,追求禁止歧視,尤其加強解雇制度,是美國法律對于職工心理健康保護的特點。在立法方面,美國基于人權保護的大層面下,先后出臺了多項法律制度,比如于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動關系法》、于1964年頒布的《民權法案》,又隨著經濟的發展出臺了《反對就業年齡歧視法》、《美國殘疾人法》、《公平報酬法》等。
四、我國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法律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現有立法體系:立足中國現在的法律體系,已有《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精神衛生法》等法律針對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進行了闡述和規范。從勞動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目的、立法原則等都可以看出,勞動法的價值取向是注重對勞動者的保護,進一步完善中國勞動者職業心理健康保護法律制度也是基于勞動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目的及原則,從而使得職業勞動者心理健康的法律保護更顯中國特色。
(二)強化勞動監察的執法:加強勞動監察的執法力度,它作為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執法部門,目前廣為世界各國所采用。勞動監察具有法定性、行政性。在我國縣級以上各級勞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配備勞動監察員,來從事勞動監察工作。我國的這種配備機制從目前來看在根本上還不能完全有效的保護勞動者心理健康權利或者換句話說達不到“偏向性”保護的效果。因為就目前勞動監察部門人員的配備數量看,我國勞動監察部門執法的范圍過于寬泛,其執法人員的執法力度和準確度也難以保證。目前當務之急應強化與完善工會集體協商維權機制,大力推薦企業工會的組建與運行,讓廣大勞動者參與其中,且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注釋]
①王全興.勞動法.第2版[M].法律出版社,2004.95.
②本刊采編部.關注職業心理健康 助力健康中國戰略[J].企業文明,2018(2).
③毛俊響.試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的健康權[J].西部法學評論,2008(2):118-119.
[參考文獻]
[1]王全興.勞動法.第2版[M].法律出版社,2004.95.
[2]本刊采編部.關注職業心理健康 助力健康中國戰略[J].企業文明,2018(2).
[3]毛俊響.試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的健康權[J].西部法學評論,2008(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