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它在維護第三方人的信賴利益和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和澄清善意取得制度的定義,以期對完善善意取得制度有所幫助。
關鍵詞:善意取得制度;發展;構成條件;使用范圍;法律效應
中圖分類號:D9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077-02
一、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發展
在07年的《物權法》中,明確了善意取得的規定。在此之前,雖然我國司法實踐中已經存在善意取得制度,主要是在各部門的司法解釋中,善意取得制度規定:罪犯贓物應當自行追繳,受讓人的知道贓物必須追償。如果受讓人不知道被盜,罪犯將以原始價格贖回或補償贓物。雖然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要求贓物應適用善意,未被告知的受讓人占有贓物的所有權,但是國家法律需要考慮到善意受讓人自身的利益虧損,并規定為受讓人獲得相對應的賠償。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的《物權法》正是摸索善意取得制度道路的開端。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贓物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在《最高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意見》之中,第89條有著明確的規定,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處分共同財產,而其中第三人的行為乃為善意行為,并支付了價款,獲得共有財產的結果是第三方獲得財產,未經授權的處理人員需要對其他共有人負責任,而這一規定恰當地反映出了善意取得制度的特點。然而,我們仍是尚不清楚它是否是善意取得制度,這其中還存在不足。
在《票據法》之中,第12條規定,如果,受讓人知道轉讓人通過非法途徑獲得了票據之后,仍去接受非法票據,這就不能算得上是善意取得票據。最后,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肯定結論:那就是,明確是善意行動而取得票據之人是可以從法律上得到《票據法》的保護,獲得票據上的權利。
在《拍賣法》中的第58條法案認為,獲得者和拍賣人需要一同承擔應有的責任,承認對方符合法律的善意取得制度。第11條對詐騙案件審理中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受讓人若是屬于善意地接受他人退還的欠款、貸款或是其他的財務上的費用,那么其財政就不是詐騙罪。另一方面,然后這些屬性將無法恢復。依照法律規定,在買賣盜竊以及搶劫機動車的具體事例當中,我國有明確的法案規定了,那些明知是通過非法渠道獲得的機動車的買方,該行為屬于惡意買賣,在我國法律當中,此等買家是不受保護的,若是其購買者不知道汽車是通過非法途徑獲得的情況下,買家的利益應受到法律的保障和保護。
于2001年頒布的《信托法》的第12條法案認為,即使取消了信托的存在,受益人仍然可以從中得到信托的利益與資金。雖然上述的立法和司法的規定可以獲得與善意取得制度相同的法律效果,但缺乏系統以及明確的界定,該法的可以使用的范圍其實際上而言仍是相當狹小的。它并不適用于民事法律案件。而立法者們為了解決我國在司法法律實際使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混亂的現狀,立法者們通過多年的刻苦的鉆研以及總結實踐經驗,最后在《物權法》之中增加了對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
二、善意取得的構成條件
首先,轉讓人必須是動產的占有人,是處分權。具體來說,轉讓人須是可動資產的所有人,其動產的所有權以占有的方式獲得法律公開。在具體的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之中,動產轉讓人對動產的占有是動產轉讓的前提,因此受讓人對轉讓人的所有權具有合理的信賴,而轉讓人擁有一種特定的法律行為,他可將可轉讓財產轉讓給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的財產上的權利。
再者,受讓人的轉移行為是善良的。在誠實信用原則中,轉讓人對動產所有者的積極的概念以及消極的概念在理論上是不相同的。積極的概念認為,受讓人可以明確地意識到轉讓人是動產的原始權利人,即轉讓人的權利是基于轉讓人擁有動產所有權的國家而認定的。否定概念并不要求受讓人明確知道轉讓人是動產接受過程中的原權利人,而只是知道或不知道轉讓人無權處分。受讓人在轉讓財產所有權或者其他財產權后,明確地理解了轉讓不具有處分權是并不影響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在“積極概念”以及“消極概念”相比照之下,后者對受讓人的關注較少,而根據積極概念的定義和特點來看,受讓人每一筆交易的進行過程之中都應當進行調查,并明確知道相對人有權處分交易的標物,這必然導致交易冗長乏味。人的交易成本不現實,不符合鼓勵交易的原則,阻礙了商譽的傳播,并且通過現實來看,大多數國家都是采用后者。而我國的學者們,有的提出了我國法律應該參考學習《德國民法典》第932條規定,采取否定概念的觀點,在不知道轉讓人無權處分轉讓的情況下,將善意理解為非重大過失,而另一種折衷法則是提出,應該是以善意取得制為理論的基礎,具體來說,就是應該先是要假設受讓人對動產的接受是一個善意的目的和行為,之后讓作為善意拒絕受讓的人,比如說是動產的原始所有人去承擔舉證的責任,而受讓人負責證明責任。動產或者其他財產權的歸屬,只能在根據民事法律行為轉移的善意取得制能夠符合使用的條件。在動產轉讓的行為中,轉讓人和受讓人必須進行與其轉讓的民事義務和民事義務的確立、變更、終止有關的交易。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使用范圍
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動產。所謂動產,是指不影響其經濟使用和價值的、不影響土地及其固定物以外的其他物,如桌椅、服裝、珠寶、貨幣、無記名證券等。由于動產是以公示方式公示的,故產品使用權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登記除外。在動產未經授權占有的情況下,善意第三人可能很容易錯誤地認為占有人是所有人或處分人。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法律利益,保護其使用權利的安全。
對產品的所有權實行善意取得制度。對于房地產而言,房地產是一種宣傳方式,其體現為,第三方不允許相信占有,不動產作為所有權人或者處分權人,不適用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法案。在這個情況中,我們可以知道善意第三人取得不動產所有權的基礎,乃是不動產權利登記的可信程度,而不是善意。其他學者也相信,在不動產權具備了公信力制度保護的前提之下,權利歸屬已然十分的清晰,不再需要用善意制度來獲得特殊保護。
四、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
在使用善意取得制度時,不僅會產生原權利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財產權變動的效力,它也在受讓人、原權利人和未經授權的人之間產生未經授權的處置和索賠。在明確了物權變動的時候,于法律上有著明文規定,利益受損害的當事人可以根據債權債務關系追溯不合法之處分之責任,進而平衡各方的資產利益。未經許可分人就改動可動資產,在善意的受讓人獲得該有的可動資產的所有權力之后,原來的受益人才可以擁有財產,其中的擅自分財產存在著三種法律上面的關系。
在合同關系中,原來的權利人可按照和沒有分配關系人的具體的法律條文所規定的關系來提出幫助、救濟建議。原權利人與擅自處分前擅自處分上有著出租、保存、借款等合同上的關系,而處分人未經同意和許可就處分可動性資產,并且有人違反了簽署的合同,此時,原權利人便可以起訴沒有違約權力的人,并要求其承擔違約的責任、損害賠償。
在侵權關系中,處分人無權處分原權利人的動產。在這種情況下,未分配人仍然可以任意處分原權利人的動產,并把可動資產轉讓給了善意的第三人。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原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從而因此構成了侵權。原權利人可按照有關侵權法律責任的條約規定,要求沒有經過許可的無權處分資產的處分人去承擔他侵權所造成的損失以及責任。原權利人與無權處分的處分人之間是存在著上述所涉及的合同上的關系以及侵權的關系,原權利人可以選擇最利于自己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進而按照事情發生的實際情況,去訴訟無權處分的處分人。
在不正當利益關系中,法律上的不合法的利益和得利,指的就是,不符合法律上的規定和依據,或者是事情發生了之后進行了不合法的行為,從而得到了不合法律的利益,并且最終造成他人的利益上的虧損。不正當得取利益事件所構成主要條件包括了以下四種:其一,一方獲得利益;其二,另一方利益受損;其三,一方的利益與另一方的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四,一方獲得利益,另一方利益受損。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未分配人在受讓人與獲取人之間通過有償交易從而獲得利益,利益是通過未分配人進行處分行為從而獲得的,從原則上來說,應當是原本的權利人根據其具備的所有權所必須享有的收益和利益。將原權利人的動產轉讓給他人以取得利益的行為,是不當得利。由于原權利人的動產處理之行為是屬于惡意的,故而不合法的利益的范圍應該是沒有權利處分資產的一部分,即便是在返還時,利息已經減少甚至不存在。值得我們去關注的是,當原來的權利人的不合法的權利請求權和上面筆者所論述的侵權請求權相互沖撞的時候,原來的權利人便是可以按照實際的現實情況,從而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訴訟方法,并向原權利人提出建議,要求或提起訴訟。
五、結語
善意取得制度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國民法上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隨著全球化的貿易不斷地繁榮,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我國國內的商品經濟不斷快速地發展,我們在交易過程中需要使用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在學者們對善意取得制度的研究在不斷深化的情況之下,中國向各國出色的法律制定學習,并且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與司法的實踐相互地結合,我國的《物權法》已然對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相應的界定以及規定,開啟了中國法律上的善意取得制度的第一步驟。為中國學者和立法者在善意取得制上的研究和完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現實依據。本文簡單地分析了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具體法律規定,并且在學者們爭議較大的,仍未有定論的具體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雖然物權法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已然確立,但是仍然還有著沒有將不動產納入保護范圍、贓物是否被禁止適用等法律問題上的缺陷。然而我們可以去相信,隨著物權法的不斷確立,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應運而生。中國的法律制度和學者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深入研究,我國善意取得制度急需去完善,而善意取得制度也必定將會在如何更好的保障動產交易安全的問題上發揮著其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志京.善意取得制度的理性基礎、作用機制及適用界限[J].政治與法律,2014(03):14-28.
[2]盛雷鳴.論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要件——兼論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的解釋與完善[J].東方法學,2012(04):27-36.
[3]吳澤勇.論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證明[J].中國法學,2012(04):149-164.
[4]婁愛華.論善意取得制度中的轉讓合同效力問題——兼談《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關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29(01):149-155.
[5]查洪德.元代詩學性情論[J].文學評論,2007(02):172-182.
[6]于海涌.論善意取得制度與公示公信制度的適用規則[J].學術研究,2003(0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