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專制統治的思想影響之下,文化體制固化,導致中國整體存在個體意識缺乏等現象。人們對權力的意識逐漸淡化,導致中國知識產權的產生受到了抑制,文化體制發展受到了阻礙。從而影響了科學技術形成,知識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知識產權;文化;文化體制
中圖分類號:D924.3;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099-02
作者簡介:孫羽(1992-),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研究生,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教師。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產權對于人類而言越來越重要,對社會經濟而言擁有了知識產權,在社會競爭中將更加具有市場優勢。對于一些歐美國家而言,知識產權的發展已經具有將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關于知識產權的法律已經相當完善,人們對于知識產權具有非常強烈的意識。但是中國知識產權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主要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從提出到發展,目前也只有三十九年歷史。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知識產權起步較晚,法律制度完善性較低。若要追尋其根本性的原因,本文主要在文化方面對中國知識產權進行有關分析和探討,總結出中國知識產權落后的文化原因。
一、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歷史惰性
中國的傳統文化建立在個體農業的基礎之上,核心是倫理綱常。法律文化是有惰性的,這種法律惰性文化,主要是指法律標準中存在的一種慣例,這個法律標準的價值觀和規范,不能對人民進行鼓勵和激發。隨時間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愈加深厚。那么這種惰性的文化對人們的影響就愈加深入。在近代知識產權法律建立在三個思想主義的基礎之上,這三個思想基礎主義主要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但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而言,這一制度針對義務本位、專制主義、人倫理性三個方面而言,過度難度較高。若是缺少自上而下的法律文化改造,人民大眾普遍缺少和法律相關的文化基礎,將會使得知識產權法在社會中難以深入[1]。
二、社會對法律認同的現實障礙
知識產權是在近代被引入中國,雖然在推行發展的過程當中,清政府為推行新政,大力推行知識產權。但是實際上知識產權推行是在外國勢力的強加之下所導致的,所以在一定時間內知識產權是被動性移植入中國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社會對知識產權的社會認同感存在現實障礙。其中根本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點,前面提到的知識產權的被動式移植。由于當時我國社會人民對于知識產權法律的接受認可程度不高,存在著不同的具體價值期待,對法律移植的評價存在差異性。最近我國大力推行知識產權制度,為了滿足知識產權國際保護制度,過多地顧及了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的需求,導致了國家的利益失衡。這樣會影響我國人民對知識產權的認同感。第二個原因是現在知識產權法律構造的文化缺失,由于知識產權法律進入中國時間較短,知識產權普遍進入社會大眾時間更短,由于知識產權文化形成并不能夠一蹴而就,知識產權的制度創新和變革需要法律文化制度的支持。知識產權文化的形成,是外來文化發生轉變,本土化對其接納和吸收。從目前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現狀而言,未來的知識化產權,所依賴的精神基礎,在我國社會人民中是相對缺乏的,所以造成了知識產權法律構造中的文化缺失。
三、專制的文化思想,抑制中國知識產權的制度的產生
由于中國具有幾千年的專制統治文化背景,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推行專制統治,實行高壓的文化政策。為了使得統治的正統化,同時制定嚴格的法律標準,使得人民言論缺乏自由性,更談不上文化創新了,也不敢主張自己的權利。即使百姓的心中有這個念頭,但是也不能公開的提出。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化較為繁榮,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但這卻是專制文化的開端,秦始皇后來的“焚書坑儒”,導致文化發展再次受到打壓和抑制,不管文化發展在當時如何繁榮昌盛,但在專制統治之下,一些思想活躍的文人,根本無法開誠布公的提出創新的思想。在清代乾隆盛世時,還出現了“文字獄”導致一大批追求自由的文人騷客受到迫害。
四、傳統思想削弱了人們的權利意識和觀念
在春秋時期,老子曾提出過“無為”的哲學思想,這一思想被作為先秦最流行的思想之一。同時除道家以外,當時的其他流派都漸漸地接受了“無為”這一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家也接受了“無為”思想。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成為了正統思想,推行“無為”思想。“無為”思想的核心壓制了人們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并且在以后的文化發展當中,人們逐漸淡化了權利意識。而正是在這種思想的統治之下,老子曾提出“罪莫大多欲”,把人們對自身權利的需求上升到犯罪的境界之上,相當于現代社會的道德綁架。隨著“無為”思想逐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當時的文化人盡全力在思想上做到和統治者所推行的思想相一致,更加無法對自身權利提出需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利,自然希望百姓無欲無求。百姓為了順應統治者的喜好,開始追求統治者偏好的思想文化,這種思想文化是統治階級所認可的文化。于是久而久之,在這種文化熏陶之下,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漸淡薄,出現了重任務輕利益,重中國家利益輕個人利益的思想[2]。
五、中國文化崇尚禮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作為禮儀之邦,中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實行的封建禮教統治,主要是以“禮”作為基礎。同時也是立法司法的指導思想,人民也將這種指導思想作為行為準則[3]。踐行在日常生活當中,但是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推行,極大地限制人們的自由行為,進一步抹殺了人們的創造力和個性。因為當時社會對謙謙君子無比推崇,所以導致當時存在一種普遍的思想,百姓的權益被侵犯時,為了追求和諧,百姓常常不會提出自己的權益主張。為了求得表面的穩定,甚至愿意吃虧受損,而不愿意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這種行為在當時是被歌頌和推崇的。在中國古代一些追求清高亮節的儒生、雅士,為了追求正統的文化,對他們而言追求錢財利益的人便是小人,而那些追求責任和義務的人便是君子。對于正統文化來說,追求物質利益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所以知識產權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反而是一種可恥的行為,這樣就極大地抑制了知識產權的萌芽生長。
六、個體意識普遍缺乏
在前面我們提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個體農業為基礎,所以這種文化背景之下,人們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必須要依附于國家和家庭。在群體之中才能展現出來個人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傳統文化對當時的人們而言,利用倫理道德傾向,將人們從主體地位下降到客體附屬地位,導致人必須從群體中才能找到精神上的滿足感。缺乏健全獨立人格的人是難以正常的行使自己權利,更別說分配自己的權利了[4]。而且在中國傳統文化統治之下,同時也作為中國民族價值的體現,“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了大多數人畢生的追求。而在這種追求之下,忽視了個人的權利追求,所以在當時傳統文化背景之下,只有極少數的人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個人權利,但是這種人下場一般都極為凄慘。同時重男輕女也作為傳統文化的附屬物品,在家庭之中,男人便是天,女人生來便是要服侍男人的,自古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的一生都在相夫教子,侍奉父母,而男人的畢生追求便是“齊家,治國,平天下”[5],便無法在文化上發明創造革新了,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動,發明創造難以被涉及。中華文明其核心是一種農耕文明,重農抑商貫穿于整個專制政體時期。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形態,也正是由于物產豐饒,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體足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所以統治者們也就推出了“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抑制商品交易和價值交換的行為,自然也難以形成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七、僵化的文化體制
在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便是科舉考試,統治者區分人才標準則是“德”,若要想達到統治者所認同的標準,那么那些想考取功名的人必須要熟讀四書五經,并且要順應統治者當時的思想。科學技術沒有納入考試范圍中去,技術受到忽視,這種刻板的人才選拔制度,嚴重阻礙了的知識傳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的落后。導致西方在進行科技革命時,中國卻仍然重視封建文化的發展。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科學技術逐漸落后于西方的科學技術了[6]。
八、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和養成
中國政府在近些年來提出加強我國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如果要有效地加強知識產權文化建設,必須要有促進其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知識產權作為保護私權的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制度,需要國家大力推行知識產權的文化傳播,提高社會公民的私權意識。由于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對我國知識產權的形成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我們需要在文化建設這方面加以改善,中國統治者在公元前二世紀,便已經知道用文化信仰來壓制人民的思想,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樣的統治手段,在維護權利的效果上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持續地抑制了中國人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思維。我們常常會加以思索,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一直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前列,帶領著人類先進的科技文化,不僅擁有四大發明,還有著五千年豐富的物質文化。但是在中國現代科學文化在近代一直落后于西方國家,由于中華民族經歷了太久的專制體制,并沒有保護民眾私權和個人財產的傳統。在中國古代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都是國家的,同時百姓是沒有立場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國家爭奪,同時統治者忽略民眾的個人訴求和私人財產,一些貪婪的統治者常常竭澤而漁,予取予奪。但是反觀西方國家,即使是權力極高的教皇或者是一些統治者,也會受到教會的約束。或者議會的約束。即使是他們需要剝削民眾的私有財產權,也常常是編造一些謊言后才能騙取民眾的財產。
九、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社會對法律認同現實障礙專制的文化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傳統文化削弱人們的權利意識和觀念,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崇尚的一些思想,最終導致了中國人民個體意識普遍缺乏,文化體制僵化。這些都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落后的主要文化原因。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知識產權制度,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達到了空前的進步。其中傳統文化在一些人腦海中仍然根深蒂固,同時由于社會人普遍缺少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并且一些擁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人對自己的專利保護意識較為淡薄,而那些侵權者對于犯法行為卻不以為然,不認為這是違背社會道德的事情。所以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同時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法規,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后面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我國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制度,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海清,張雙英.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知識產權法保護的應然基礎[J].經濟研究導刊,2016,No.301(20):185-186.
[2]吐火加.論中亞國家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J].湖南社會科學,2016(1):94-97.
[3]鄧鴻鯤.淺談我國知識產權刑法保護制度[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7(6):108-108.
[4]徐暢.論我國知識產權的競爭法保護[J].福建法學,2016(3):54-58.
[5]賴潔梅,張寶心,杜國明.知識產權戰略視閾下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8(4):185-186.
[6]嚴永和,彭偉.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模式[J].民族研究,2016(3):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