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目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日益猖獗之勢和知識產權犯罪偵查相對不足之狀,本文指出我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中存在一些難點,如發現案件難、調查取證難等,分析這些難點為有效遏制該類犯罪的猖獗勢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經偵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從而有效解決上述偵查難點。
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侵權手段的不斷翻新,我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中遇到的難點也愈加明顯。本文試對常見難點予以歸納,剖析內外原因并有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為經偵部門提供辦案參考。
關鍵詞:知識產權;“以罰代刑”;偵查協作
中圖分類號:D9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34-02
作者簡介:劉炎(1986-),男,漢族,北京人,任職于北京市公安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類犯罪。
一、我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中存在的難點
(一)發現案件難
與盜竊、殺人、搶劫等案件不同,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普遍存在著發現案件難、報案滯后的問題。一是有些被害人自身發現案件難,或者發現了不敢報案。有的案件發生后數月甚至過了數年受害人才發現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如侵害商業秘密案件,被害人的商業秘密被竊取后常常無法及時發覺,直到犯罪嫌疑人使用該商業秘密并搶占了市場份額后,被害人才發現并向公安機關報案,此時偵查工作往往失去了最佳時機;有些被害人發現案件了也不敢報,因為在這些案件中被害人往往也存在經濟犯罪問題,怕報案后“拔出蘿卜帶出泥”而忍氣吞聲,遲遲不報案;二是公安機關經偵部門在打擊該類犯罪時也存在著被動立案現象,往往依靠被害人報案或行政、司法機關的移送,自身掌握的情報信息不及時,造成立案階段對案件反應遲緩。
(二)調查取證難
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經偵部門辦理的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可以看出這類案件調查取證比較難,由于知識產權客體具有無形的特點,以高新技術為主要內容,技術系統復雜,被侵害后,很少留下痕跡,因此加大了辦案難度。
(三)緝捕追贓難
知識產權犯罪嫌疑人警覺性強,一有風吹草動,立即銷聲匿跡,出逃的目的地在境外,他們依靠侵權獲取的巨額資金直接逃往境外甚至國外,隱姓埋名,從而造成經偵民警常常遇到破案前犯罪嫌疑人去向不明的情形。為緝捕嫌疑人帶來諸多困難。
(四)結案定性難
“打法律法規的擦邊球、鉆法律法規的漏洞”是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嫌疑人員慣用的伎倆。司法實踐中,由于知識產權刑事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立法范圍過窄,各罪的構成要件規定的不具體,加之該類犯罪行為往往與民事糾紛、一般侵權行為混在一起,造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難以區分。因此,司法實踐中常出現偵查結案時辦案民警對侵權案件性質把握不準的情形。
二、我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中存在難點的原因剖析
(一)偵查機構不適應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需要
根據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轄分工規定》規定,知識產權7種犯罪案件分屬經偵和治安部門管轄,其中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假冒專利罪和侵犯商業秘密罪歸經偵部門管轄,治安部門管轄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同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犯罪也歸治安部門管轄。實際辦案中,容易出現法條競合現象,如制販假煙案件,既假冒注冊商標,又生產偽劣商品,在案件管轄上出現沖突。同時隨著偵查工作的深入開展,罪名的選擇也可能發生更迭,造成管轄變更,容易引起經偵、治安部門間相互推諉和扯皮,不利于該類案件的打擊。
(二)經偵基礎工作薄弱,偵查機制不健全
經偵基礎工作包括經偵情報信息工作、陣地控制和經偵特情三個方面,在發現、控制、打擊和防范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彩印、包裝行業是商標侵權、著作權侵權犯罪的高發行業,對其控制可有效打擊這類犯罪。然而,目前我國在打擊知識產權犯罪方面經偵基礎工作相對薄弱,表現在各級公安機關經偵情報信息部門未完全成立,資料貧乏。嚴重制約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偵破。知識產權犯罪呈現專業化和智能化趨勢,犯罪手法詭秘,跨地域犯罪突出,案件定性難、取證難,這就要求偵破該類案件必須具有健全的偵查協作、破案責任等機制。
(三)偵查途徑過窄,偵查措施不完善
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偵查,經偵民警時常受傳統刑事案件偵破方法的影響,立案后往往只會從侵權產品入手,依靠調查訪問來了解案情,獲取證據,缺乏從其他角度展開偵查的意識。結果許多案件只能查清細枝末節,無法突破全案,獲取確實、充分的證據,偵查工作時常陷入僵局,造成被動局面,破案率難以提高。
與其他類經濟犯罪相比,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更具有專業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增添了公安機關發現和打擊該類犯罪的難度。對此,公安機關在辦理這類案件時,應依靠技術偵查措施來開展偵查,來提高打擊犯罪效率。
(四)其他行政機關未嚴格執行應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的法規、規定
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采取的是行政和刑事雙重保護制度,這決定了行政和刑事兩方面要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但司法實踐中,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線索的意識仍然不強,不嚴格執行相關《規定》,造成“以罰代刑”現象頻頻出現,當案件無法通過行政處罰處理時,才想到借助刑事司法手段來解決,嚴重影響了對該類案件的查處。
三、我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難點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經偵機構和隊伍建設
由于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涉及到大量專業性較強的知識技能,犯罪嫌疑人又通常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要真正適應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的形勢,就必須理順公安機關內部案件管轄分工,加強隊伍建設。一方面,在各級經偵部門單獨成立知識產權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偵查機構,如經偵總隊內設知識產權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偵查支隊,支隊內設大隊,大隊內設中隊,將治安部門管轄的侵犯著作權類案件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劃歸經偵部門管轄,徹底改變公安機關內部兩警種推諉扯皮、多頭執法的狀況;另一方面,要加強知識產權犯罪偵查隊伍建設,提高偵查人員的業務素質,提高經偵部門專業化水平和整體戰斗力。
(二)切實強化經偵基礎工作,完善偵查機制
要圍繞提高偵查工作的先期控制能力、主動進攻能力和防控犯罪能力這一總體目標,整合經偵基礎工作資源,充實經偵情報信息系統資料庫,未建立情報部門的要盡快建立,運用公安網等信息化手段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根據日常工作動態,采用“公開”和“秘密”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跟蹤”掌控,掌握動向,一旦發現違法犯罪線索及時查處,掌握打擊該類犯罪的主動權。物建并使用經偵特情,在知識產權犯罪的重點行業、單位、領域選擇能夠發現和接近犯罪分子,有一定工作能力、愿為我工作人員作為經偵特情,依靠其搜集知識產權犯罪情報,拓寬案件線索和情報信息來源渠道,增強經偵部門發現、控制、防范和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能力。
在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偵破中完善偵查機制也是當務之急,一是破案責任機制,該機制是指從立案前審查到立案再到偵查及破案,每個環節都應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落實“誰辦案,誰負責”的原則,偵破中相關領導可進行檢查和監督,給予獎懲,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線索舉報獎勵機制,公安機關可增設獎勵經費,鼓勵知識產權權利人和社會公眾積極發現和提供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線索,增強打擊犯罪的主動性;三是偵查協作機制,在建立偵查協作機制時應注意加強與其他系統的協作:一是加強與工商、版權等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的協作,建立并健全長期的工作例會、案件會商研判制度,不僅可從上述行政執法部門獲得大量侵權線索,還可在認定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等問題上得到幫助;二是深入加強與海關的協作,海關在查驗進出口貨物、物品時,發現侵權產品可以扣留,加強與海關的信息溝通和情報交流,不僅可直接查獲侵權產品,還可為查清侵權事實,為犯罪嫌疑人的偵查提供線索;三是加強與企業、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協作,他們不但掌握豐富的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線索,也是偵破此類犯罪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拓寬偵查途徑,依靠技術偵查等措施
針對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偵查中可有效采用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侵犯產品、追查路線、反向追查犯罪嫌疑人出發,這種方法往往適用于商標侵權、專利和著作權犯罪的偵查。對舉報、控告的材料,經偵民警可直接查獲侵權產品,然后從這些侵權產品入手,調查侵權產品的來源,順藤摸瓜,最后突破全案;二是從與被害人有競爭關系的單位或個人開始,找到嫌疑人。在商標侵權案件和商業秘密案件的偵查中,經常適用此類犯罪,目的一般比較明確,犯罪人和受害人在經營中存在競爭關系,其侵權的目的或是占據優勢獲取利潤,或是削弱對方使其受損。所以,這類犯罪嫌疑人范圍較小,多數是與受害人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單位與個人,經偵民警可從這些單位、個人入手,調查他們的活動動態,尤其是掌握與受害人的受害權利有直接聯系的經營行為,查清案件的來龍去脈。
針對知識產權犯罪更為智能化、隱蔽性更強,跨區域作案更突出等特點,偵破此類案件的措施也應特殊化,除可使用傳統的調查訪問、控制銷贓、搜查等常規措施外,經偵部門要依靠技偵部門的支持,使用技術手段配合經偵部門偵破大要案。
(四)建立其他行政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監督機制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成果展覽時,“叮囑在場工作人員:‘你們要注意,保護知識產權,一定要做到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相互銜接。”①因此,為了確保行政執法機關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并自覺與公安機關配合,要建立機制,對其行政行為予以嚴格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從嚴處理。
(五)營造良好的刑事司法環境
知識產權犯罪偵查是在一定的刑事司法環境下運行的,司法環境的好與差直接影響偵查效率。針對目前我國知識產權刑事司法環境較差的狀況,各級黨政、司法機關要采取有力措施,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刑事司法環境。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犯罪偵查是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的重要手段,公安機關經偵部門應樹立長期作戰意識,不斷關注偵查實踐中出現的新難題,認真探討解決對策,有力維護知識產權合法人的權益。
[注釋]
①溫家寶總理強調保護知識產權.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網[EB/OL].2006-4-20.
[參考文獻]
[1]宮毅,主編.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偵查教程[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9.
[2]瞿豐,裴煜.論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偵查[J].政法學刊,2000(1):67-70.
[3]倪瑞平,倪鐵.知識產權犯罪偵查協作及其機制優化[J].犯罪研究,200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