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拒執行,是當代法院判決處理環節主要問題之一,它具有多樣性、主觀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結合國內審判拒不執行實際情況,著重對突破當前問題的主要措施進行探究,以達到充分發揮法律制度作用,規范社會體系的目的。
關鍵詞:拒執行行為;拒執罪;追溯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4.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68-01
作者簡介:郭蘭君(1965-),女,黑龍江雞西人,本科,畢業于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審判委員會委員。
“執行難”,是國內法院判決實踐的主要障礙,能夠確保法院審判結果順利執行,也是維護國家尊嚴的主要表現。有研究表明,針對拒執行罪存在問題進行探究,可有效提高法院判決執行流暢度。由此,關于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實證的分析,對當代法律體系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執行機構調節,分析執行權與審判權
(一)拒不執行問題
依據國內相關法律部門提供的數據可知,60%以上案件審判后,存在執行難的問題。而由于執行部門與審判部門同屬一支,是造成審判案件執行難的首要表現。如,某案件經A審判機關審理后,需繼續由A部門監管執行。若執行人員在執行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提供“方便之門”,則該案件審判后的執行狀態,就會與原來審判結果相偏離。
(二)問題解決戰略
為突破當前審判與執行相互背離的情況,可通過重新安排管理機制,將案件審判與執行分離開來。即,案件審判機關,僅有對案件審理、審判的能力,而沒有監督、執行權利。而案件執行機關,僅有案件執行監督、執行管理能力,而沒有審判、修改等能力。若兩個環節工作人員,出現超出工作職責,利用私人關系,在執行環節故意拖延、逾期案件審判情況,就可以將其看作觸犯可拒不執行罪,需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同時,審判與執行權利分割,可為公安機關對拒執行罪取證收集,明確分析案件中罪責承擔人,提供了更清晰的視角。如,M案件為拒執行案件審判,案件由于執行期間,一方出現了拖延、抵觸等行為,對審判結果執行造成了阻礙,此時,另一方就可以將其行為作為觸犯拒不執行罪的舉證,公安機關只要獲得對方審判拓展證據,就可以將其定位拒不執行罪。
二、拒不執行時間標準認定
(一)拒不執行問題
拒不執行實踐標準認定,也是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的主要因素。相關資料顯示:國內案件執行與審判問題中,有22.17%的問題存在于審判實踐以及執行時間定義上的問題。部分拒執行人員,會利用法院審判中,審判執行時間點,推卸拒不執行判決責任。因而,加強對拒不執行審判時間點控制,在加強拒不執行審判力度上具有重要價值。
(二)問題解決戰略
我國法律實際執行期間,因考慮到執行人員能力、經濟情況等條件,為審判結果提供緩期執行空間,但卻缺乏對執行人執行能力評價點的描述與限制。執行人可以以“不具有執行能力”為由,拖延審判結果執行。此時,需進一步明確執行人執行限制條件。如,D拖欠B資金100萬元。當前D無法一次性歸還B所有財產,進行審判時,為避免D拒絕執行審判結果,規定了D每年最低歸還資金,且對還款期限做出相應的規定。
其次,拒不執行定罪時間規范管理。新制度中,應將審判期內,執行人有意拒絕實行審判結果行為;以及逾期拖欠等行為,均算是拒不執行罪定罪的時間條件。一旦案件審判結果確定后,執行人未能按照這一執行要求執行,均可按照情節,對其進行拒不執行裁定[1]。
三、延展拒執行罪主體范圍
(一)主體行為
拒執行主體范圍定位,是進一步發揮拒執行法律制裁作用的有效方法。
從拒不執行的情節視角分析,現有法律認為,執行方若不存在較大程度的拒執行行為,如,人身攻擊、經濟惡意拖欠等行為,均不能給予拒執行罪判定。為突破當前拒不執行罪的量裁工作,就需拓展執行人的定罪行為范圍。如,H與K企業之間有經濟往來,兩者因經濟糾紛上訴,最終判決H企業需償還K企業半年經濟補償共計120萬元,但審判結果執行階段,H企業在未與K企業協調情況下,故意拖延2個月償還賠款時間。則H這一行為,就應算是拒不執行行為。即,拓展拒不執行罪主體范圍,是進一步加強執行方行為條件管理。
(二)主體執行屬性
拒不執行主體屬性定位,也是突破當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問題的要素之一。拒不執行主體,是擁有獨立能力,且故意抵制、拖延法院案件審判結果的行為主體,若執行主體存在執行困難、執行問題,則不能運用拒執行裁決定罪方法進行裁判。
四、結論
綜上所述,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實證的分析,是在國家法律制度實踐中整合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通過執行機構調節、分析執行權與審判權,拒不執行時間標準認定,延展拒執行罪主體范圍三方面,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實證進行探究。因此,關于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實證的分析,是社會法制體系在實踐中整合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李熠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之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17.
[2]陸永棣.從立案審查到立案登記:法院在社會轉型中的司法角色[J].中國法學,2016(02):2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