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肇事事故中,在肇事人構成刑事犯罪的前提下,受害人及其家屬是否可以向包括肇事人在內的賠償義務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一問題屢見不鮮,文章對分歧的依據分別進行了列舉,并詳細闡述了筆者的觀點。
關鍵詞:交通肇事;賠償;侵權;精神損失費
中圖分類號:D925.1;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70-01
作者簡介:袁清寬(1971-),男,漢族,遼寧丹東人,本科,遼寧凡響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行政訴訟。
案情簡介:駕駛人A在B保險公司為自有車輛購置了交強險、商業三者險等車輛保險。后A因交通肇事將被害人C撞死。交通警察大隊出具的交通事故責任書認定,A負本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C無責。A因犯交通肇事罪受到刑事處罰。事后,C家屬向駕駛人A及B保險公司主張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在內的各項費用(交強險內優先賠付精神損害撫慰賠償金),B保險公司以A已構成刑事犯罪為由拒絕賠付精神損害撫慰金,與C家屬產生糾紛。
作為本案受害者家屬,是否可以向包括肇事人在內的賠償義務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有以下幾種觀點:
對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撫慰金不予支持的判例的依據大多是以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稱“刑訴法解釋”)第138條的內容,即“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對被害人要求精神損害撫慰金給予支持的判例大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交通事故損害解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的‘人身傷亡,是指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侵害被侵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等人身權益所造成的損害,包括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和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各種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根據上述規定,保險公司對于被侵權人的精神損害撫慰金應予以賠償。
筆者認為交通肇事構成刑事犯罪后,被害人請求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求應當予以支持。理由如下:
第一,從請求權基礎來看,交通肇事被害人請求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有充分的法律依據。
1.“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三款,明確了“駕駛機動車”造成重大損害構成犯罪的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這一條款與138條同時出現在“民訴法解釋”中,應視為對“駕駛機動車肇事”的特別條款。根據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的基本法理,對于“駕駛機動車肇事”構成犯罪的情形,應當優先適用“民訴法解釋”第155條之規定,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及其他與該條款的相關法律及解釋確定賠償責任。
因此,跟據“刑訴法解釋”155條及相關系列法律規定,交通事故肇事人即便構成刑事犯罪,被侵權人也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侵權責任法》第16條與第22條明確將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做了分別的規定,被侵權人或者其近親屬可以依據該兩條對殘疾(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分別請求。而從法律位階來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屬于司法解釋,《侵權責任法》屬于法律,在殘疾(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是否可以分別請求的問題上,也應當優先適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
因此,殘疾(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賠償,被侵權人完全可以同時主張兩種賠償。
第二,交通肇事犯罪對被害人的賠償普遍存在賠償義務人與肇事人不一致的情形,如果僅因肇事人受到刑事處罰而免除其他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對受害人明顯不公。
機動車輛造成被侵權人身體損傷的賠償義務人根據不同的情形可分成多種,其中保險賠付責任為機動車在保險公司處投保交強險和商業險,機動車肇事后,應在法律及商業保險條款的規定下履行對被侵權人的賠償義務。此情況下,即便機動車的駕駛人因其重大過失構成刑事犯罪,但在民事賠償上仍存在其他賠償義務人。即便能夠引用“刑訴法解釋”138條之規定,免除肇事人的賠償義務,也不應同時免除其他人的賠償義務。
本文案例根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二十一條之規定,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該《條例》中無肇事人受到刑事處罰保險公司免責的條款。
因此,筆者認為,B公司理應承擔對投保車輛造成交通事故的法定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肇事人受到相應刑事處罰,其他賠償義務人承擔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的補充賠償義務,被害人家屬通過得到精神損害賠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對一起交通事故的各方都是公平公正的處理結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交通肇事犯罪作為一種過失犯罪,在機動車駕駛人構成犯罪后,被害人理應有權獲得包括肇事人在內的賠償義務人的精神損害賠償。這一主張符合法律規定,也充分保護了交通事故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更未加重賠償義務人一方的責任,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參考文獻]
[1]邢世偉,孫敬俊.淺議交通肇事罪附帶民事案件中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7.7.
[2]馬燕.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基于機動車交通事故精神損害賠償司法實踐的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