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在現實應用中,其謙抑性的主要使用是在刑罰無效果,通過其他法的替代沒有產生作用效益的情況下。刑罰的謙抑性原則,又被稱為必要性原則。在立法機關對于規范的實際行使被認定為必不可少的情況下所使用,即當發生沒有能夠作為刑法的替代法行使的情況,才可以將一些與法律秩序相違背的行為定義為犯罪行為。由此可知,在某些方面刑法的謙抑性與刑法基本原則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基于此,本文對刑法實施中謙抑性與基本原則之間的契合性展開研究,促進刑法的更好實施。
關鍵詞:刑法;謙抑性;刑法基本原則;契合度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86-02
作者簡介:王紀昭(1996-),女,滿族,吉林長春人,長春財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術研究。
刑法的謙抑性與基本原則之間存在一定的契合度,其主要體現在對國家權力的限制,避免殘酷刑法的實施,對刑法的實際處罰范圍進行明確,同時對犯罪行為的定義范圍進行合理控制與劃分。且近年來對刑法謙抑性與刑罰的基本原則兩者之間的關系展開了深入地探討與研究。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制定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促進刑法的更好實施。
一、刑法謙抑性與罪刑法定原則之間的契合性
自罪刑法定原則提出之后,其由傳統定義發展到現代化概念,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各種事項的存在無法明確,確保通過刑法將其全部處理歸納,由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復雜性,人際交往日益繁雜,因此雖然糾紛事務不斷增多,但無法通過刑法將其全部調整。法律條文的制定是對人們行為的規范與制約,但是所有行為通過法律達到制約則會導致法律條文過多過剩。其中不同行為在法律條文的規定下,會有自相矛盾與不適用情況的存在。就法律體系而言,國家部門法繁多,如果部門法相對應的領域受到充分保護,則刑法完全沒有其存在必要。反之,如果部門法無法對應領域予以充分保護,則需要刑法的加持。以確保不處罰不當罰行為目的的實現。如果可以不使用刑罰,則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刑法,而是通過其他方式方法對法益進行保護。以上是刑法中謙抑性的思想闡述更是刑法謙抑性的思想價值。
刑法謙抑性與刑法基本原則之間所體現出的契合,根本體現在國家權力的制約。隨著司法建設的不斷優化,世界發展下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從而對法律的運動產生著極大的影響。罪刑法定主義思想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另一體現,其是法律運動變化的體現之一,因此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實體現出的主要變化在于:社會防衛運動的逐漸興起,促使刑法基本原則在制定中,不僅對人權加以保障,同時更加關注社會利益的變化。在確保法的安定發展的同時,具備了一定的靈活性;在確保一般正義要求實現的同時,盡可能對個別正義下所提出的要求加以滿足。刑法謙抑性理論其提出之后,不僅在本質上對非刑事化與清醒化的刑法基本原則加以促進,同時更加注重犯罪化問題的改善。其所提出的理論并非是對刑罰的完全否定,而是對刑法重刑的使用加以限制。簡言之,通過刑法謙抑性,在刑法基本原則之間的引入,盡量減少重型與犯罪化的思想。同時對犯罪行為的嚴厲打擊,需要通過刑法對行為加以約束的情況下,將刑法謙抑性理論加以限定。
簡言之,刑法謙抑性所提倡的是刑法避免過多對國民生活產生影響。而在刑法基本原則中,其只會對違反法治行為對社會產生危害的情況下展開實施活動。因此,兩者之間契合度,主要是對刑法處罰范圍的適當規范,確保其處罰性活動的實施是在合理要求的范圍內。兩者之間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刑法謙抑性與罪刑均衡原則之間的契合性
在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中除了罪刑法定原則,同時還包括罪刑均衡原則與法益保護原則。第一部分指出了刑法謙抑性在刑法基本原則之中,與罪刑法定原則之間的契合度,本部分講述的是刑法謙抑性與罪刑均衡原則之間的契合度。兩者之間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對人權法益的保障。通過罪刑法定原則與法益保護原則的有效結合實現該目的。在通常認知中,罪刑均衡原則公正性的體現是“刑法”對“罪行”的相對反應,罪刑均衡原則的另一面則是“罪行”對“刑法”的規定。由罪刑兩者間的因果而言犯罪催生刑罰,刑罰產生于犯罪。換言之,只有犯罪可以決定刑罰,但刑罰無法產生犯罪。犯罪與量刑之間相對等,刑罰的濫用會產生不符合于犯罪行為本身規定內的刑罰活動,與罪行之間的自然邏輯相違背。所謂罪刑均衡原則則表示著罪行兩者在質與量是相對等。就罪刑的質而言,刑罰受到犯罪行為的限制,立法中只能對犯罪行為進行定罪處罰。這是刑法基本原則的限制性。就罪刑的量而言,刑罰量與犯罪程度相對應。罪刑均衡是刑法基本原則下比例均衡的形式關系。而在刑法謙抑性中,則同樣體現出該內容。在對于犯罪行為進行定量裁決時,如果罪行較輕,則應該盡量避免起訴定罪判刑行為的產生。以此確保國家刑罰的權力被限制在有效范圍中,避免過于嚴厲殘酷刑罰的存在。由此可知,刑法謙抑性與罪刑均衡原則兩者的契合度主要體現在確保刑法的公正性,避免公民的正常權益受到刑法濫用的侵害。
三、刑法謙抑性與法益保護原則之間的契合性
在刑法基本原則的構成中,法益保護原則指的是:刑法認定犯罪則是對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造成了危害。法益是以刑法基本原則為依據,在客觀事實上會對人的生活權益與利益造成危害的行為,由法所保護。就保護者角度而言,法益屬于“保護法益”,是通過法對利益實施保護;就被危害者角度而言,法益同樣屬于被害法益,即犯罪行為對利益的侵害。對法益內涵的明確是對法益所保護利益范圍的確立基礎,首先,法益的概念需要與國家保護法和國家意識兩者相區分,法益的界定是以刑法為基礎原則,因此受刑法的影響,法益在實施中則不會受到非刑法因素的影響;其次,法益概念需要與人相關聯,刑法目的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利益的保護,因此法益只能是人民的利益,刑法只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利益;最后,法益只能是犯罪行為實施中被侵害的利益,具備可侵犯性。
由此可知,在一定程度上法益保護原則所推崇的思想意識通過行為的落實實際是刑法謙抑性的價值需求。例如,在刑法的判定中,通過對侵犯人利益的危害作為裁定范圍,一方面刑法并不會對沒有發生利益侵犯的行為進行處罰,因此在極大的范圍之下人是受到法律的全面保護,以利益的互不侵犯為前提,人可以在法律的保護下自由的生活與發展;另一方面刑法對犯罪行為的處罰以對利益的侵犯為依據,對于多種對倫理道德的違背行為并不事事處罰,因此對非法益內容進行了排除,對刑法的實際處罰范圍加以明確的規定。總言之,在法益保護原則的認知中,犯罪行為的認定本質是對法益的侵害;但是在落實中,其主要分為消極與積極兩面。其一,對刑罰的承認,使其在運行中能夠積極對人民的利益起到有效保護,凡是對法益產生侵害的行為則需要對其進行處罰,通過對存在法益的明確危害作為處罰依據;其二,法益保全原則與刑法謙抑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致性,當嚴厲的刑法在執行時,需要其有正當的存在必要,由此兩者之間會有明確的聯系。法益原則是對犯罪行為的明確規范與確定,具有對犯罪的保護與利益的維護,而刑法謙抑性則指出非必要條件下不實施刑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刑法的具體應用中,由于體系的建立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導致在實施中在無法確定罪行的條件下出現了謙抑性原則。刑法中的謙抑性是根本的思想組成。通過在刑法基本原則中引入謙抑性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制定提供更為具體化的建設標準,推動刑法基本原則的更好應用。
[參考文獻]
[1]簡愛.一個標簽理論的現實化進路:刑法謙抑性的司法適用[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230(3):22-35.
[2]王勝.論刑法謙抑性原則在我國環境案件中的運用[D].寧波大學,2017.
[3]孫道萃.論刑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當代定位——從反思刑法保障法到倡導刑法事先法[J].金陵法律評論,2012(1):135-150.
[4]熊永明.論刑法謙抑性與刑法基本原則之間的契合[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70(3):46-50.
[5]傅建平.論刑法的謙抑原則[D].華東政法學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