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洲 張曉毅
摘要: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廈門經濟特區就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孕育產生。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和構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廈門必將迎來新的機遇。但是,機遇必將伴隨著挑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下,經濟特區的社會糾紛呈現出數量激增、多種矛盾并發的情況,這對傳統的糾紛解決機制提出了挑戰。本文從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出發,以特區法庭為范本,對多元糾紛解決機制進行研究,以期為相關矛盾解決提供可行思路,不斷探索和實踐解決群眾糾紛的便捷有效渠道。
關鍵詞:多元糾紛;化解機制;特區法庭
中圖分類號:D926.2;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211-01
作者簡介:劉洲(1974-),男,福建邵武人,法學本科,任職于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張曉毅(1983-),女,福建廈門人,法學本科,管理學研究生,任職于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
目前,我國的糾紛解決主體逐漸多元顯現,比如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行政調解、仲裁以及訴訟。但是各類糾紛解決機制如何發揮所長,形成一個良性互動,是實踐中仍在探索的問題。作為特區的人民法庭,根據本轄區糾紛發生的類型,制定發展規劃,多方并舉,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湖里轄區內的建立和完善,不斷探索和實踐解決群眾糾紛的便捷有效渠道。同時發揮其自身優勢,與相關機制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程序銜接、統一協調的糾紛化解體系。
一、積極構建行政調解工作平臺
(一)與區工商局共建
與區工商局簽訂消費權益糾紛訴調對接協議,正式確立以法院訴調對接中心和“12315”投訴中心為平臺,以“司法確認、委托調解、邀請調解、法律指導”為核心的共建模式,使消費糾紛的調解工作與司法調解完整銜接,形成優勢互補的調解合力,既提高了消費糾紛的調處效率,也減輕了消費者的訟累。
每年的“3·15”期間,與工商局12315中心舉行座談會,為繼續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形成化解社會矛盾合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及市場秩序穩定,進行進一步探討。自與工商局建立消費權益糾紛訴調對接機制以來,在處理消費糾紛上初顯實效。
(二)與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共建
與區勞動人事仲裁院簽訂《勞動爭議訴裁對接協議》,正式達成共建。雙方通過文書共享、定期召開聯席會、定期互通在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相關信息和經驗做法、仲裁院安排仲裁員到法院交流學習等方式進行工作銜接,有利于統一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尺度,公正高效地化解勞動爭議糾紛,提高調處效率。
(三)與區司法局、市保險行業協會共建
與區公安分局、區司法所、市保險行業協會簽訂《廈門市湖里區輕微人身損害道路交通事故快速處理辦法》,針對在湖里區道路上發生的、事故各方當事人對于道路交通事故事實無爭議且保險理賠限額在1000元以下的輕微人身損害交通事故進行快速處理,對當事人達成賠償協議且即時履行的案件,可不出具民事調解書。
二、積極構建人民調解對接平臺,引導、協助相關部門處理各類社會影響大的案件
與轄區的多家司法所聯系共建,對轄區影響重大案件進行聯合處理。因為此類案件涉及面廣,死者家屬往往通過極端的方式激化矛盾,社會影響不良。因此采用引入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的做法,法官提供相應的法律意見,由調解組織參照民俗習慣且在符合情理的情況下確定各自賠償金額,并通過司法確認的方式,及時化解糾紛。
三、充分調動基層調解力量,延伸調解主體
從法官為主調解,逐漸延伸為特邀調解員、人民陪審員、社會工作服務人員多方參與模式,廣泛利用街道、社區、行業專家推薦的特邀調解員及人民陪審員協助開展調解工作。選聘20名特邀調解員進駐中心,參與調解工作,由法官“零距離”對特邀調解員工作進行指導。特邀調解員實行坐班制度。
四、獨創引進心理咨詢師,充實調解力量
與廈門市曙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合作,從中心擇優選出一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和一名社工師進駐法院,參與法院調解工作。一是認真積極地聽取當事人的傾訴。二是運用面談技巧對當事人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當事人緊張對立情緒。如離婚糾紛,給予當事人適度的情感支持,幫助當事人宣泄負面情緒。三是通過換位思考,了解當事人心理訴求,制定接近各方訴求的調解方案。如民間借貸糾紛,先通過“背對背”的方式分別了解各方的意向,再通過交談中細節把握當事人的心理期待,統籌各方訴求,做到心中有數,制定調解方案,再通過“面對面”交流,幫助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結合所轄社區實際,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多元糾紛化解機制,是我國法制體系建設和完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特區法院的多元糾紛化解機制著眼點在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矛盾化解,最大限度拓展糾紛解決主體,夯實審判實務的人民基礎,體現了司法能動性和回應社會需求,也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向前的一環。當然,如何使其更好發揮優勢廣泛運用,還需結合各地實際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4,48.
[2]宋曉麗,高楊,管欣.—“一帶一路”戰略中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
[3]黃鳴鶴.—法庭的故事[M].中國團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