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張坤
摘要:現如今,采用租賃、承包商業載體方式進行經營的情況不勝枚舉。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時,對于商業載體如房屋、車輛等租賃費或管理費的損失,是單獨主張,還是與誤工費共同主張,是認定直接損失而由保險公司替代賠償,還是認定間接損失由侵權人承擔,相關案件的裁判尺度并不統一。本文旨在通過對理論與法規的分析,確定商業載體經營成本的性質及責任歸屬。
關鍵詞:經營成本;直接損失;間接損失;責任承擔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151-02
一、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性質辨析
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表述多見于司法實務,并不直接顯見于各法律法規,實踐中也沒有硬性的標準,多是從學理上進行區分。所謂直接損失,是指因遭受不法侵害而導致現有財產直接減少或者消滅,舉例而言,交通事故中車輛因撞擊產生的修理費、人員因撞擊產生的醫療費,都因交通事故而起,系屬于直接損失。所謂間接損失,又稱消極的損害,指當事人本可獲得但由于加害行為而喪失的預期利益(尚未確定的收益不屬于間接損失)①,交通事故中因修理導致車輛停運的損失就是一種常見的間接損失。
從文義理解,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區分就在于事故發生時,損失是否直接產生,有學者將此歸納為“在手而逸去”與“該得而未得”。實際上,間接損失雖然依附于直接損失而產生,即沒有侵害、沒有直接損失,就不可能產生間接損失,但這種損失并不表現為現實擁有財產量的減少,而主要表現為可期待實現的利益減少。
二、道路損害賠償糾紛中經營成本的裁判現狀分析
由于關乎賠償主體的問題,交通事故案件中,關于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爭論由來已久,肇事方往往單純地抱有保險公司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所有損失的觀點。相反的,保險公司一般直接陳述爭議損失為間接損失,根據交強險和商業第三者責任險保險條款的規定,即被保險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停業、停電、停水、停氣、停產、通訊或網絡中斷、數據丟失、電壓變化等造成的損失及受害人財產因市場價格變動造成的貶值、修理后因價值降低造成的損失等其他各種間接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賠償責任,但對何為間接損失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一般而言,間接損失免賠系基于風險防控的考量,即保險公司在投保人投保時對損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損失預估,但間接損失往往會超出這種預估。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誤工費是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時,不能正常進行身體沒有遭受損害之前所進行的工作,因此造成的預期財產利益的損失,這種財產損害本質上是一種間接損失,卻因系損害所必然引發的結果而直接由法律規定加入到賠償項目中,實踐中并無爭議。對于經營成本問題,則沒有直接的法律規定,實踐中,有的判決單列一項直接認定該費用,有的判決將其作為誤工費的一部分,但都由保險公司賠償,還有的以該費用為間接損失為由判決由侵權人賠償,更有判決駁回了該費用的訴訟請求②。
也正是基于對間接損失賠償與否的爭論,很多法院往往避開損失的定性問題,而是通過加強對保險公司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提示說明義務的審查來減輕審判壓力。事實上,由于很多保險公司在免責條款的提示說明義務履行上并不規范,這種審理方式屢試不爽,但沒有通過詳細的說理來陳述該種損失的性質進而明確賠償主體的做法總會帶來不合理的結果預期和司法導向。
三、道路損害賠償糾紛中經營成本責任承擔的應然路徑
為了避免討論范圍的擴大化,筆者將以租賃場地從事經營的受害人的誤工費、房屋租賃費的性質為視角,明確自營場所租金的性質、賠償主體,這種分析也當然適用于出租車等行業的承包管理費的定性與處理。
(一)基于經營負責人受害而造成經營成本損失應定性為直接損失并計入誤工費項下
就沒有務工成本的一般勞動者而言,誤工費的計算基本沒有爭議,不論是以其歷月工資的平均值計算,還是以上一年度行業平均工資標準計算都足以彌補其損失,更不濟的尚有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勉強計算。
對于存在務工成本的勞動者,如租賃自營場所的租金,再如擁有特許出租車經營權的汽車公司因其管理需要而要求出租車司機繳納的承包管理費即所謂的“份子錢”,這種情況下,相關經營人的收入看似實際到手的工資,但實際上經營人所有的經營收入既包括實際所得利潤,也包括經營成本支出。其中,經營成本就包括已經支付或者待支付的租金或管理費,這種租金或管理費都是基于當事人營業收入高于該部分費用而最終可產生純利潤(實際所得)的合理預期,且這種費用并不以當事人是否經營為前提。如果僅僅以經營人的實際所得作為誤工費的計算標準,明顯不符合當事人關于營業收入的預期,也不符合“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費”的法律規定。
故而,對于存在經營成本的經營人遭受侵害時,相應的經營成本已涵蓋在其經營收入中,這種經營成本并不因為侵害發生而減少,其誤工費應按照其營業收入而非按照其實際所得計算,即應當充分考慮經營成本在其收入中的比重,同時參照其所從事的行業的平均收入標準進行計算,而不能簡單地認定經營成本為間接損失而不予賠償。
(二)基于經營載體損壞而造成的經營成本損失應定性間接損失并計入財產損失項下
按照前述所言,經營收入包括經營成本與實際所得,但并非所有情況下都支持這種訴請。以出租車的“份子錢”為例,當因車輛損壞導致車輛停運,進而導致當事人訴情要求支付份子錢,則應區別對待。誠然,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將誤工費作為人身損害的賠償項目之一,我們已經不再討論誤工費的直接與間接屬性。與此不同的是,對于財產受到侵害的情況,財產的修復費用被認定為直接損失并無異議,法律雖然規定了因財產遭受損害而導致財產本身“誤工費”的賠償例項,如依法從事貨物運輸、旅客運輸等經營性活動的車輛,因無法從事相應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合理停運損失,但卻未將該損失定義為直接損失而直接納入相應的賠償項目,故仍應按照間接損失的性質予以定性,并參照相關合同的約定和財產修復期限,由相應主體予以賠償。因此,雖同為間接損失,但基于經營負責人受侵害和基于經營工具、場所受侵害兩種情況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其實更契合了法律法規的規定③。
此外,當經營者自身與經營載體均遭到侵害時,應根據誤工期限與合理修復期間的長短來確定,如誤工期限與修復期限并無二致或誤工期限明顯長于修復期限,從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出發,經營成本都應合并在誤工費內予以計算;如修復期限明顯長于誤工期限的,則在誤工期限內計算誤工費,在誤工期限與修復期限的差額內計算間接性的財產損失。
(三)基于當事人同時主張誤工費與經營成本損失的處理
審判實踐中,部分當事人會同時主張誤工費與經營成本損失,若按照營業收入來主張誤工費,對此的審理與判決結果并無影響,即直接認定誤工費而駁回其經營成本的損失;若當事人按照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行業平均工資標準主張其誤工費并另主張經營成本,對于誤工費與經營成本損失,則均應得到支持并合并計算至傷殘項下的誤工費項內。理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用于最終消費支出與儲蓄的總和,行業平均工資標準是指單位就業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人所得的貨幣工資額,并不包含務工的經營成本,單以此兩種數額來認定需承擔經營成本的經營負責人的營業收入并不妥當,仍應參照經營成本和這兩種數額來共同認定其誤工費。
綜上所述,雖然誤工費與停運損失就其本質而言均屬于間接損失的一種,但對于經營者自身受到侵害的,誤工費已作為一項法律直接規定的賠償項目,應以經營者的營業收入而非實際所得、結合其誤工期限予以計算,在肇事者投保了交強險或者商業第三者責任險而無其它免責情況下,應由保險公司直接予以賠償;在經營場所或工具受到損害時,經營成本損失由于缺乏法律的直接規制,仍應認定為間接損失,根據保險合同約定,由相應的侵權主體予以賠償。
[注釋]
①張新寶.民法分則侵權責任編立法研究[J].中國法學,2017(6).
②吳捷.間接損失能否在車輛保險中獲得賠償[J].道路交通管理,2014(9).
③張守增,劉德萍.第三者責任保險人對間接損失的賠付責任[N].人民法院報,201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