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記對抗主義是法律意義上的名詞之一,可處理存在多方糾紛的物權問題,是我國法律制度的重要條文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我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作為分析重點,分別就其背景和內涵、第三人的界定展開分析,給出第三人的優先權、對抗內涵等等內容,以期通過分析明晰理論,為后續法律條文的進一步應用、民眾法律意識和知識的提升等提供助力。
關鍵詞:《物權法》;登記對抗主義;第三人;物權糾紛
中圖分類號:D9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35-0253-01
作者簡介:王小輝(1996-),男,漢族,海南臨高人,海南師范大學,法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物權法》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我國基本經濟法律之一,強調明確物權歸屬,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本質上看,《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其基礎是民法,主要作用于財產糾紛、物權糾紛領域。20世紀末期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各類牽涉到物權處置和糾紛解決的案件也快速增加,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問世并行效至今,發揮了突出的積極作用。
一、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背景以及其內涵
(一)登記對抗主義背景
我國物權法帶有濃厚的借鑒特色,由于我國社會真正步入現代化的時間并不長,物權法的出臺時間也較短,管理經驗缺失,該法律的產生緩慢。對登記對抗主義背景進行分析,可以就糾紛產生和外來經驗作為切入口。現代社會發展導致了很多物權轉讓、租借行為,較小規模的物產轉讓能夠快速完成,但大規模物產所有權變化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比如汽車。在汽車所有權轉讓的過程中,A(汽車所有人)與B達成轉讓協議,又將汽車賣給C,B認為A的行為違反法律,即產生了物權糾紛,催生了登記對抗主義。外來經驗主要來自于德國,19世紀末期、20世紀早期,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法律變更,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德國法律,并在20世紀后期與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融合,最終產生了登記對抗主義[1]。
(二)登記對抗主義內涵
物權法對于登記對抗主義的規定明確,登記對抗主義是指未經登記,物權的變動在法律上也可有效成立,但只能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效力,不能對抗第三人。此種體例在法國、日本、美國等地廣泛所采納。登記對抗主義的內涵,是產權的歸屬“對抗”,如上文所述的汽車轉讓問題,其“對抗”表面上處于A、B之間,實際焦點則是B、C之間關于汽車所有權的爭奪。在汽車轉讓的過程中裁定其歸屬的關鍵是是否進行了物權登記,A將汽車轉讓給B后,B沒有進行物權登記,該汽車雖然為合法購買,但并未實際出現產權方面的變更,因此B在法律意義上并不擁有該汽車,A依然為汽車的合法擁有者。換言之,其再度轉讓汽車的行為并沒有違反《物權法》,這導致了B與C之間的對抗。也有學者認為,A在轉讓了汽車之后,即便沒有進行物權轉讓的登記,也不再擁有二次轉讓汽車的權利,這一問題的討論目前依然懸而未決。
二、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第三人的界定
(一)第三人的優先權
物權法上登記對抗主義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部分糾紛,在物權轉讓、糾紛出現的過程中,“第三人”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尤其是第三人的優先權。以物為媒介產生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物權法律關系、債權法律關系和侵權法律關系。在物權法律關系中,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A、B、C就物權出現糾紛,物權的所有人A與C實際完成物權轉讓(完成登記)時,C即為新的物權所有人,具有較高的物權效力,這種效力的基本要求是B未能完成物權登記,此外,還要求C為善意第三人[2]。換言之,如果C以暴力手段、強買強賣等不合法方式獲取物產,即喪失物權效力。
債權法律關系上,學者之間仍存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物權高于債權,即便A存在負債情況,其依然有權力進行資產處理(特殊情況除外,如物產抵押);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物權處理遵從“優先原則”,即A的物產已經進行過轉讓處理后,無論二次轉讓的形式為債權還是物權,都應尊重第一次轉讓的結果。侵權法律關系上看,第三人的優先權較為明確,即無論發生了幾次物權的轉讓,如果這種轉讓存在侵權問題,優先權均屬于合法轉讓的一方。
(二)第三人以及對抗
第三人以及由于物權變化、登記對抗主義產生對抗,形式復雜,具體情況也存在許多變化,一般需要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如物權變動未登記,且第三人不法侵害物權標的物,未登記的物權能否得以對抗第三人。關于該問題,早在20世紀早期的德國就出現了較大爭議。以一般性的登記對抗主義原則來看,沒有登記的物權人,無法享有物權和優先權,第三人在“對抗中”享有物權效力,但如果物權轉讓中存在不法行為人,沒有登記的物權人可以在“對抗中”享有物權效力,此時,第三人為非善意第三人,不受登記對抗主義的保護。如在上文中的汽車轉讓中,C強制獲取了汽車所有權,B、A均可以對其發起民事訴訟,維護正當權益。此時的“未登記物權”在登記對抗主義中不存在合法的“對抗對象”,對抗行為是不產生的,應遵從民事法律的上位法優先原則,首先處理非法行為。
三、總結
綜上,登記對抗主義屬于物權法的條款之一,有效完善了我國法律構成。對其進行分析則可以發現,登記對抗主義的出現有深刻的社會背景,是物產管理的實際需要,也是資產管理的關鍵性條文。其“對抗”的內涵,是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這是處理糾紛的基礎。登記對抗主義第三人的界定該條文的關鍵內容,需明確第三人優先權,再分析對抗的處理,從而確保法律條文的公平、公正性。
[參考文獻]
[1]郭志京.也論中國物權法上的登記對抗主義[J].比較法研究,2014(03):95-113.
[2]張敏.我國物權法當中的登記對抗主義探討[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4(0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