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六甲靈飛經》俗稱《靈飛經》,筆致清靈流暢,風格精整秀麗,刻本在清代廣為流傳,儼然小楷名帖。
《靈飛經》乃道教寫經,書于唐朝開元年間。明萬歷三十五年(一六0七)冬,墨跡本歸董其昌,三十八年(一六一0)因故質押海寧陳氏,董氏扣留十二行。陳氏將《靈飛經》刻入《渤海藏真帖》,并非全本。董其昌贖回《靈飛經》墨本之后,下落不明。慶幸陳氏歸還時截留四十三行。清朝時,四十三行墨本曾歸吳余山,后為常熟翁氏所得,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本是經生抄寫的《靈飛經》,元朝袁清容指為唐朝鐘紹京書,董其昌亦然,世人多從此說。清代學者書家錢泳(一七五九至一八四四)不以為然:“往時云間沈屺云司馬托余集刻晉唐小楷,為其聚唐經七八種,一曰《心經》(即屺云所藏),一曰《郁單越經》(歙鮑席芬家所藏),一曰《轉輪王經》(繁昌鮑東方所藏),一曰《金剛經》(吳門陸謹庭所藏),一曰《長壽王品迦那經》(寧波孫曉江所藏),一曰《大般若經》(吳門黃蕘圃所藏),一曰《蓮華經》(揚州徐芝亭所藏),一曰漢陽塔中殘經(張芑堂所藏)。他如《兜沙經》(吳門葉氏所刻)、《律藏經》(王夢樓所藏)之類,生平所見者,不一而足。乃悟《靈飛經》之非鐘紹京書,不辯而自明矣。”(《履園叢話·收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