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奧肯那根校園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期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體活動與阿爾茨海默癥風險的降低有關聯,定期進行身體活動也許有助于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研究人員對150多項關于身體活動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影響的研究進行了回顧分析。其中一些研究探討了身體活動是怎樣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他則根據個人參與的活動量來研究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風險。結果顯示,定期進行身體活動提升了老年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并且改善了認知能力和平衡情況。研究還發現,與那些不活動的人相比,未被診斷患有阿爾茨海默癥且經常進行身體活動的老年人明顯不易在后期患上此疾病。
阿爾茨海默癥是癡呆癥的最常見類型,其特征在于進行性神經變性。該病會導致嚴重的認知障礙,身體能力受損和生活獨立性地喪失。預計2050年全球患此病的人數將增加到1.06億。研究人員表示,由于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仍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這就迫切需要采取干預措施來減少發病風險并改善相關癥狀。研究人員在評估了相關研究后發現,身體活動是預防和改善阿爾茨海默癥和其他癡呆癥最為實用、經濟和可行的干預措施。
(方留民/編譯)
二尖瓣關閉不全或可預防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高血壓可能會增加人們罹患被稱為二尖瓣關閉不全的常見心臟瓣膜疾病的風險,這意味著一直被認為是衰老導致的這種疾病或許可以預防。
二尖瓣關閉不全會導致血液回流到心臟,引起呼吸急促、疲倦、頭暈、胸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尤常見于老年人群。長期以來,該病被認為是一種退行性疾病,與心臟二尖瓣隨著時間推移的“磨損”衰弱有關。目前,醫學界更注重手術修復或更換瓣膜的手段治療這一疾病,而不是預防。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健康記錄,分析了英國550萬名成年人10年以上的健康情況,結果首次發現,高血壓與二尖瓣關閉不全風險增加存在較強關聯。這意味著,這種疾病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結果,是有可能預防的。
負責研究的牛津大學卡齊姆·拉希米教授在一份聲明中說,鑒于二尖瓣關閉不全帶來日益增加的巨大負擔,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相信這項發現可能對世界各地的醫療政策和做法產生重要影響。
(衛文/供稿)
B腸型糖尿病患者服阿卡波糖效果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醫院寧光教授的團隊和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同樣用阿卡波糖治療糖尿病,B腸型腸道菌群的人群明顯效果更好,降低體重、降脂以及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效果更為明顯。中國人群中,B腸型腸道菌群的人群比例較高。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旗下子刊《自然·通訊》上。
阿卡波糖(小腸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目前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臨床發現,相比傳統的磺脲類藥物,阿卡波糖可為部分糖尿病患者帶來更多獲益。寧光團隊將106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阿卡波糖組和格列吡嗪組。研究人員在患者用藥前對其腸道共生菌群進行分型,得到兩大不同類型,即富含擬桿菌腸型(簡稱B腸型)和富含普氏菌腸型(簡稱P腸型)。經過3個月的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阿卡波糖組的確給患者帶來減重、降脂等療效;其中B腸型者體內具有更多的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這類菌群有助于消化,服用阿卡波糖的效果明顯更好。
“這可能與中國人食用碳水化合物有關”,寧光指出,這是國際上首次建立降糖藥療效和腸道共生菌群特征關系的研究,為設計靶向腸道共生菌膽汁酸代謝的新型糖尿病藥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瑞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衛慶教授解釋,阿卡波糖很可能是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的膽汁酸代謝,影響宿主膽汁酸信號,從而獲得了除降糖外的各種代謝改善。
該研究提示,人體腸道菌群有多種分類,并且分類不會永久固定,B腸型、P腸型可能會隨飲食、藥物等發生變化。這為今后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例如人們是否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或者改變飲食習慣來改變腸道菌群,從而達到更好的降糖、降脂效果。
(衛文/供稿)
兒童期患支氣管炎成年后易患哮喘
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研究人員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如果在兒童期出現過呼吸道感染的情況,長大后患哮喘的概率會增加2~4倍。
研究人員對154 492名出生于1989至2013年間的歐洲兒童進行了研究。從他們6個月大和5歲大時起,研究人員就根據所掌握的呼吸道感染信息對他們進行了調查。后續跟進時間持續4年至15年不等。其中檢測肺部功能的方法,是參與者在最大限度吸氣之后,檢測呼出氣量的最大數值,以及他們第一秒鐘內所呼出的氣量。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對他們進行了其他檢測。結果顯示,在5歲時患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孩子,長大后患哮喘的概率增加2~4倍。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氣管炎、肺炎以及一般的胸部感染。患過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體炎的,長大后患肺部疾病的風險概率增加1.5倍。
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發現支持了之前的假想,也就是早年呼吸道感染疾病可能會對未來生活產生長期影響。特別是下呼吸道感染,更易引發肺部功能問題和哮喘。
(方留民/編譯)
腿部脂肪少新陳代謝差
德國杜賓根醫院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體重正常但腿部脂肪少的人,新陳代謝水平差,易出現健康問題。這些人的死亡率和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其他人的3倍。
研究人員招募了981名志愿者,他們中80%的人新陳代謝較差。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譜分析技術,精確測量了志愿者的身體質量指數、脂肪分布和肝臟中脂肪沉積情況,同時還測量了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泌、頸動脈血管壁厚度和一般健康情況。分析結果發現,腿部脂肪少的人新陳代謝較差。新陳代謝水平降低會增加心臟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比如糖尿病和中風。
研究人員解釋說,該發現并不表示所有腿細的人新陳代謝都不好,但是這些人的確要引起警惕,應適當進行鍛煉以強健腿部。
(李福章/供稿)
他汀類藥物可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梅祖兵博士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等醫療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癥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可能會減慢癌癥進程,有助于提高生存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際癌癥雜志》上。
研究人員對近年來多個國家多家醫療機構完成的55項相關研究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研究涉及上百萬參試者。研究發現,與不服他汀類藥物的癌癥患者相比,服用他汀類藥物的癌癥患者總體死亡率降低了30%,與癌癥相關的死亡率降低了40%。研究人員將腫瘤類型和位置、樣本大小、研究國家、隨訪時間和研究醫院等因素納入分析范圍,發現他汀類藥物在降低癌癥死亡風險上的作用幾乎沒有變化。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在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方面,確診癌癥后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效果明顯優于確診前就服用他汀類藥物者。梅祖兵博士表示,服用他汀類藥物增加癌癥風險的說法沒有科學道理。他汀類藥物不僅不會增加癌癥風險,相反可能對惡性腫瘤患者具有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李福章/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