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冬進
摘要:文章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和整理,得出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缺失,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缺失,教室綠色素養缺失和教育行政部門不夠重視的挑戰。針對教育中存在的挑戰和問題,本文從創新生態文明理論課程設置,依托第二課堂強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加強教師隊伍的綠色素養以及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頂層設計這四個角度探尋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綠色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路徑
為了全面了解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筆者在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15所南京地區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912份,問卷回收率為91.2%,其中有效問卷827份,有效率為90.68%。調查對象涵蓋了本科四個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分別占樣本的37%、31%、15%、7%和10%;男生占55%,女生占45%;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占56%,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占4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包含了“綠色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的變革。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應該緊接時代步伐,所以,研究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路徑選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缺失
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積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當前,大學生具備的生態文明理論知識普遍較少,究其原因,在于大學生缺少接受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的途徑。
當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意識到開設生態文明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但大多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展,且內容停留在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等方面,內容較為單一,缺乏理論深度。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掀起了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熱潮,相關理論也是層出不窮。“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等等,無不彰顯著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開設生態文明理論課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應該是作為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一方面,通過課程教學,讓大學生有了直接接觸和學習生態文明理論的途徑;另一方面,促進大學生將理論內化于自身的生態意識、踐行于日常的行為,真正做到全民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2、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缺失
前文講到,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生態文明理論教育不足的挑戰,這樣的問題也已經逐漸得到很多高校的重視,但是,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在高校的開展普遍缺少。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理論,其實質就是引導大學生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等生態文明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形成生態行為。
導致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缺失的因素,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第一,缺少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專職教師。第二,學校硬件投入不夠。開展任何實踐教學都需要有教學場地保障、教學設備保障、交通保障等,這樣的硬件需求在生態文明實踐教育中也沒有得到保障。第三,大學生對實踐教育的理解有誤。今年來,社會上也開始出現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很多赴基地學習的同學也都是抱著游玩參觀的心態,這樣會降低實踐教育的效果。
3、教師綠色素養缺失
教師綠色素養是指教師本身所具備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自身的生態文明知識積累,以及對大學生踐行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影響。通過調查了解到,當前高校教師普遍缺乏環境保護知識,作為一名教育者,如若自身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沒有豐富的環保知識,也就很難正確引導大學生踐行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社會建設。
高校教師綠色素養缺失的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部分教師認為,一切環境問題和生態矛盾通過科學技術是可逆的。在他們的觀念里,一切已經發生了的環境問題,都以通話高端技術進行凈化處理,但凈化處理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綠色發展理念等理解不夠,沒有將其貫穿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
4、教育行政部門重視不夠
教育行政部門是指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使命而成立的教育機構或者部門,分為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承擔著重要的職能,教育部作為國家一級主管教育部門,需要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督促、檢查和實行,規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等;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貫徹執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教育方針和政策。
從教育部公開的文件中,我們很難查詢與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直接相關的內容,更多的是“偶爾提及”,并沒有詳細深入的教育方針或措施要求。筆者認為,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應該包含生態文明理論教學和生態文明實踐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才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教育行政部門對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還體現在缺少制度、經費和時間等資源保障方面。
2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1、創新生態文明理論課程設置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和通識課一樣都是全校受眾最多的課程,因此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包含的生態文明理論教學和開設生態文明理論通識課程可以是大學生更加系統全面地掌握相關理論知識。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章中,通過闡述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讓大學生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迫切性,認識到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必要性。“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在“概論”教材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有分章節詳細講解,唯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沒有單獨成章安排,筆者認為,再“概論”課中增設“生態文明建設”篇章有其必要性。endprint
除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改革之外,還可以增加開設生態文明理論通識課程。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類,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是要提供給一個人以必要的在其專業之外所應掌握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為公民更好地履行公民權利,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是一種始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其邏輯起點和立項目標,使人成為社會中見多識廣、負責任的人的教育。所以,在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開設生態文明理論通識課程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所具備的知識不應該是僅限于特定的專業素養,應該具備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努力和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者的意識。高校開設生態文明理論通識課程,可以逐步提高大學生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度,激發大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熱情,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2、依托第二課堂強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
實踐教育是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育,旨在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真真切切參與到環境保護,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第二課堂教育簡單來講,是指大學生參加的一些課外時間教育活動。筆者認為,在生態文明理念下,依托第二課堂強化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可以從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展開。
在校內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可以依托學生社團,特別是環保類學生社團開展。學生社團大多是來自全校范圍內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的同學聚集在一起的學生自發性群體。依托環保類社團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可以結合植樹節、世界水日、國際生物多樣日、等環境保護紀念日,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主題普宣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樣的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還可以舉辦主題環保知識競賽、環保創意大賽、最美校園攝影比賽等等,讓同學們在參賽的過程中,更加細致和深入的學習生態文明理論。
在校外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可以通過寒暑期社會實踐的方式開展。一是,組建大學生環保調研社會實踐團隊,讓大學生親身參與,了解和發現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二是,組織大學生參觀生態文明示范區,讓大學生體會到“美麗中國”的感染。
3、加強教師隊伍的綠色素養
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重視教育者的綠色素養的提高。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生態文明理論通識課教師而言,應該更加加強對他們的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積累深度和廣度,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態文明理論;其次,深入學習和掌握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和掌握相關會議精神。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要注重積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具備的生態文明理念,從班級活動、黨團活動以及與學生的談心談話等方面,不斷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踐行環境保護
4、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頂層設計
綠色發展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一個挑戰就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新時期,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頂層設計可以從制度保障、經費保障和時間保障等方面加強。
在制度保障方面,可以從教學大綱的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展開。首先,應該將培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者這一目標納入到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并貫穿于高校日常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理論教學方面,要保證每一名大學生有固定的生態文明理論課時學習的要求;第三,重點突出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制度制定,將生態文明實踐以必修課的形式確定,納入到畢業要求中。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主管部門應當給學校提供足夠的可以進行生態文明理論教學和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的經費和時間等資源保障的支持。在高校內,還應該保持和促進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后勤以及各二級學院之間的協同聯動,加深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在綠色發展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