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克
(河南偃師市財政局,河南偃師471900)
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自我發展的新形勢,國外農產品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大量涌入我國,對我國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帶來了很大沖擊。為了解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大力發展四大新型主體的政策方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形式,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響應號召,各地的支持力度相應加大數量劇增。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尤為突出,據統計,到2016底河南省共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1.8萬家。其中,農民合作社13.8萬家,居全國第二位。國家示范社507家,省級示范社5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大部分農民收入。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仍處在發展初期,依然屬于弱勢群體創造財富的產業,因此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財務管理的規范性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也是此研究的出發點。
最早從19世紀的英國出現“羅切戴爾公平先鋒社”開始,對合作社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伴隨著合作社的產生,其內部財務管理的研究也隨之發展。賀軍偉等(2013)在分析了合作社財務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時,認為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合作社成員對財務會計工作沒有充分的認識,特別是在成員構成簡單,產品的銷售量小的合作社更是突出。徐桂峰(2015)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在合作社中專業的財務會計人員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沒有相應的資格證書,而且學歷也偏低。詹竟妮(2014)在分析合作社管理者能力時發現,很多理事長本身就不重視財務工作,并沒有要求財務管理人員按照規范進行財務處理。劉素美(2015)認為目前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存在人員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制度規范不清晰、執行不嚴及由于成員異質性而導致的合作社的盈余管理上存在著與合作社不一致的漂移現象。呂洪波(2015)等從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方面研究認為目前國內部分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存在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人員素質不高、專業知識欠缺、財務監督機制不完善等不規范的方面。
現通過對河南省合作社的實地調研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財務管理的現狀。數據來源于2016年11月對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的調查,調查方式中定量問題以問卷調查為主,定性問題以訪談為主,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92份。

表1 樣本合作社的地區和行業分布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本次調查樣本分布區域和行業基本合理,其中從區域上來看,鄭州、駐馬店、周口相對較多,約占樣本總量的60%。從行業上來看,農業居多,約占樣本點量的55%。而對于所屬行業沒有具體再細分,但并不影響主要研究目的。
從表2可以看出,樣本中的財務管理人員女性偏多約占65%,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約占57%,與以往相比學歷有所提高。年齡40歲以上的經占69%,占比最多的是40~60歲之間,約為52%,但在所有樣本中的財務管理人員67%以都沒有財務管理相應的資格證。從表2總體上可以看出,合作社財務管理人員教育程度、年齡結構有所改善,但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還有待提高。

表2 財務管理人員基本情況
合作社的規范化管理離不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所以合作法要求合作社要根據財會管理制度設立規范的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等賬簿,并對會計帳簿進行歸檔管理,并定期公開接受監督。樣本合作社的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性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基本上大部分合作都制定了相應的會計核算制度,但還有近51%的合作社會計帳簿并不是很完整,通過訪談也發現部分合作社依然存在不設置會計賬簿,只單純記載“現金流水賬”的現象,部分示范合作社雖設有賬簿,但賬簿設置不夠完整,并沒有針對不同的社員進行設立帳戶。同時也發現有部分合作社雖然可能有帳簿但還有近67%的合作社并沒有對會計檔案進行整理,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合作社較難追溯會計憑證上業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也無法進行審計,所以合作社中近70%的比例審計制度是模糊或根本沒有。
根據相關法律的要求,作為特殊的農業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也要有自己相應的財務管理和交易分配記錄,以便進行合理的財務盈余分配。樣本合作社盈余分配的規范性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財務盈余分配的規范性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樣本合作社中財務盈余分配方案的制定,近30%還是合作社主要管理者說了算,通過社員代表大會產生的并不占絕對多數,這說明目前合作社財務管理中還在“領導俘獲”現象。財務盈余分配各種方式差別不是太大,說明合作社的分配方式存在明顯的多樣性,這也符合合作社異質性的現象。而分配占盈余的比例還沒有完全達到合作法要求的不低于60%的要求,僅占49%。同時發現,近65%的合作社都沒有申請到政府相關項目資金,而查閱國家近幾年的相關政策文件可以發現,有很多項目資金都是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四大經營主體傾斜,如果沒有申請到的合作社可能其財務管理未達到要求或者操作不規范。
1.提高或引進高素質財務人員。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業務的特殊性,要求財務人員不僅僅熟悉一般的公司企業的核算方法和相關政策,更要求相關人員必須熟悉農業生產領域獨特的經營模式和相關國家政策,合作社的財務人員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財務素質,認真學習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和相關財務法規,學會現代化的使用財務軟件以及報稅軟件,提高合作社電算化程度,提高辦公效率。有條件的合作社應提高待遇,多引進優秀財務人才。
2.完善合作社內部財務制度。合作社要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自身財務體系,對不同的社員實行財務單獨核算,明確社員的財務權限和責任,注重民主管理和集體決策。加強對合作社資金的監督管理以及會計票據的管理,對于白條和自制憑證不予以報銷入賬。做好會計檔案的保管工作,設置專人專庫進行保管,以保證財務活動的可追溯性。按照財會制度制定社內盈余分配方案,規范盈余分配制度,為成員建立統一的成員賬戶,及時記錄權益的變動,建立盈余支付機制。
3.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合作社發展目前面臨較大的問題是資金不足,而資金是經濟組織發展的根本。大量已有研究成果都證明了融資籌資渠道少、資金短缺、配置不合理會極大的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的發展。要想改變目前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困境,資金問題必須要得到解決。目前合作社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成員的股金和國家的項目扶持資金,但由于河南省很多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起點較低,無法調薪聘請高素質財務人員,所以對于那些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合作社很難更多的獲得資助。所以政府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合作社制定不同的資助標準,讓落后的合作社在得到資金后可以更好的加強財務管理,否則可能會形成合作社財務管理和發展的惡性循環。
4.加強政府監管和指導服務。地方各級職能管理部門要把加強農民合作社財務監管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基礎工作納入其管理日程,增強財務管理的業務指導,并對其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不定期檢查。各級農業部門應對其運行情況進行監測,及時掌握和動態監測其財務狀況及經營情況。對有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合作社定期開展專項檢查。農村經營管理部門應指導家庭農場依法依規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真正實現對合作社的放管服。
現通過對河南省合作社的調查,并利用統計分析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果。一是合作社財務管理人員教育程度、年齡結構有所改善,但專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還有待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制約合作社規范化的發展。二是大部分合作社制定的會計制度,都存在制度不完善、記錄不完整等現象。三是合作社的財務盈余分配存在“領導俘獲”現象,并且由于財務管理不規范而無法申請政府補助資金。
[1] Helmberger,P.G.,S.Hoos.,Cooperative Enterpriseand Organiz-ation Theory,[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
[2]王玉華.當前農民合作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業經濟,2015(2).
[3] 徐桂峰.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核算問題的思考[J].實務與操作,2015(23).
[4] 詹竟妮.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規范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28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D].福建:福建農林大學,2014.
[5] 賀軍偉,師高康,黎 陽.農民合作社財務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13(7).
[6]劉素美.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現狀實證研究[J].河南農業,2015(8).
[7] 楊曉倩,張曉紅.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規范問題研究——基于福建省3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