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佳
(南京審計大學國際審計學院,南京211815)
近年來,國內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的大型企業紛紛響應國家的“走出去”戰略,加大了對外投資。投資地區更加多元,由原來的亞非國家逐漸擴展到歐美等發達國家。投資的方式也更加多樣,由傳統的直接投資到如今利于規避壁壘的合股、參股的方式。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在近年可謂大放異彩。但是,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很多企業在“走出去”之后遭遇到了“滑鐵盧”,損失慘重,其中大型國企央企,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新型的審計模式,通過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有助于準確的抓住審計重點,對主要的風險點進行特別的關注和審計,能夠在有效的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的同時提高境外投資的質量,避免境外投資亂相,把控境外投資的風險并且將風險控制在企業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風險導向審計產生于21世紀,全球審計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對企業的經營產生巨大影響、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會計準則中越來越多涉及判斷和估計、可能引致財務報告舞弊的壓力大幅度增加等。風險導向審計是以戰略觀和系統觀的思想指導重大錯報風險評估和整個審計流程,量化分析風險水平并依此對審計項目進行排序,并依照風險來確定審計的重點和范圍,對一個企業的治理程序、內部控制以及風險管理等實施評價,從而提出有價值可參考的審計意見,從而協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為企業增值提供獨立的咨詢與鑒證活動。作為新型的審計模式,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是與傳統的“查賬”審計模式相比,風險導向審計大大的提高了審計效率。二是更有利于降低審計風險。三是風險導向審計報告更具可理解性。
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以及境外投資都在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將二者結合起來更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風險導向審計為境外投資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反之,風險導向審計在境外投資中的應用又擴充了風險導向審計的內涵和邊際。
對企業境外投資實施風險導向審計是指在對境外投資的審計中引入國際通用的風險評估方法、流程、標準和工具,通過對企業境外投資主要階段、業務領域、主要風險和風險事件的劃分、識別、評估、計算和排序,來確定風險分布的主要環節和領域,并按照風險事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影響程度大小進行排序,從而確定審計重點,合理的分配審計資源,最終服務于企業的境外投資目標。這就要求在企業計劃實施境外投資的各個階段都能將風險導向的審計的思想和流程貫穿其中,包括:確定項目階段、項目實施階段以及后續追蹤階段。
將風險導向審計的三個階段,即審計計劃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審計報告階段與境外投資項目的三個階段,即確定項目階段、項目實施階段、后續追蹤階段相對應,確定相關的重點審計內容(圖1)。將審計計劃階段對應境外投資的確定項目階段,并重點關注東道國的政治風險、是否存在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一人獨大的決策模式等。將審計實施階段對應項目實施階段,主要關注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有無偷工減料、是否達到預期的完工進度、是否控制文化沖突以及有無履行社會責任。將審計報告階段對應境外投資的后續追蹤階段,確定后續跟蹤的重點以及分析審計結果與風險評估結果的差異。

圖1 風險導向審計的基本框架
1.審計計劃階段——確定項目階段
在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的計劃階段一般是對管理當局誠信的評估、初步的風險評估等,投射到對境外投資項目的內部審計中,可以理解成投資項目確定階段對于整體環境中存在的風險的識別、評估。其中包括宏觀環境,即東道國的政治風險,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過分的集中于某些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非洲等地區,特別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巴基斯坦等國。那么這些地區的政治問題就很容易激發中國境外投資的風險。其次,2017年來中國的境外投資愈發傾向于向歐美等發達國家轉移。

圖 2
在識別且評估了以上三個層面的關鍵風險點后,審計師應當采取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圖2)。當面臨東道國政治動蕩的風險時,首先審計師應該明晰政治風險包含哪些,例如,戰爭、暴力沖突、政局動蕩、種族歧視、貿易限制等,審計師可以借助國家境外投資管理相關部分的建議和警告對于這些政治風險建議一個內部的評級,例如,風險由低到高分為1-5級,像戰爭這類對于境外投資會造成毀滅性傷害的的政治因素可劃歸成第5級;暴力沖突、政局動蕩為4級;貿易限制為3級等;對于東道國的政治風險,企業雖然無法干涉,但是可以根據自身對于風險的評級在風險超出企業可容忍風險容量時果斷的退出在東道國的投資。在中觀層面上,企業可能面臨同行業的惡性價格競爭,而對于此類風險的把控不應該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努力,而是要在整個行業內建立良好的競爭環境。
2.審計實施階段——項目實施階段
風險導向審計中,審計實施階段應當識別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個層次的風險并進行評估,并且重點關注關鍵風險點。在境外投資的項目中,最常見的風險便是投資方的“偷工減料”,在離母公司千萬里之外的東道國,國內的質量控制顯得鞭長莫及,加之對東道國質量要求的不明確,偷工減料行為的生長具有肥沃的土壤,然后國外對于工程質量要求又非常嚴苛,很多在國內可行的質量標準在國際市場上可能都是不合標準的,并且對于工程質量不達標的行為懲罰力度非常大,企業走出國門代表的就不僅僅是自身的形象,更代表了中國企業的形象,一旦出現工程質量問題,引起東道國對企業的信任危機,不僅阻斷了自身的境外投資之路,更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設置了重重阻礙。
3.審計報告階段——后續追蹤階段
在風險導向審計的報告階段需要完成審計證據的搜集并且出具報告,審計報告階段通常需要溝通存在的不足以及審計師提出的改正意見,而在境外投資的后續階段,首先,需要確定項目計劃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后續評估中確定審查的重點。其次,對審計結果和風險評估的結果進行分析、找出差異,對存在差異的環節重新評估,提出新的應對建議。
在審計的報告階段,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報告的三個方面:報告的內容、報告的方法以及報告的語言。首先,基于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審計報告應當首先重點關注是否針對關鍵風險點制定了控制措施。如若有,那么繼續評估控制措施有無切實落實,對于出現與預期的差異有無進行調整,整改后有無達到預期標準等。審計報告的報告方法需要具有總結性、答復性、公正性的特點,展開這三個特點就要求內部審計人員在編制審計報告特別是風險導向審計報告的時候要把握重點,提出的建議要切實可行并且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