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宇
【摘 要】現行《公司法》雖對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作了相關規定,但只是粗線條并與現實相脫節。立法的滯后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債權人合法利益被嚴重侵害卻無法獲得法律救濟。論文擬從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清算責任這一角度,討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所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提出立法建議,以期在司法實踐活動中能夠對公司清算工作提供一些幫助,以利于維護公司制度健康發展,同時也較為公平地保障守法股東的權益。
【Abstract】 Although the current "Company Law" has made relevant provisions for the liquidation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it is just limited and disjointed from reality. The lag of legislation makes the creditors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cannot obtain remedies when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seriously infring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liquidation responsibility of shareholders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gal obligations and liabilities of shareholders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liquidation of the company in judicial practice, so as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system, and also fairly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w-abiding shareholders.
【關鍵詞】有限公司;股東; 公司清算; 股東清算責任
【Keywords】limited company; shareholder; company liquidation; liability for liquidation of shareholders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2-0074-04
1 股東承擔清算責任的法理基礎
《公司法解釋二》雖然規定了股東作為清算義務人在清算不能時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該責任屬于什么性質,承擔責任的法理依據是什么?這些問題法律規定并不明晰,理論上也存在較大爭議,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觀點:一是認為股東的行為構成濫用公司獨立法人地位,需揭開公司面紗,讓股東承擔責任;二是構成債權侵權,從而使股東承擔侵權責任;三是認為股東怠于清算系對其信義義務的違反。
1.1 “刺破公司面紗”理論
公司具有法人性。因此在清算程序終結前,即使出現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情形,原則上也不應穿透公司法人格,讓股東承擔清償責任,而是應申請破產清算,此即公司人格獨立在清算程序中的體現。不可否認的是公司法人格擬制這一設計確實促進了公司制度的繁榮發展,但從反面講,其也為相關主體借助公司外殼謀取私益提供了溫床。為解決這一問題,現代公司法在嚴格堅守公司人格性的前提下,也對公司法人格獨立觀念做出了一定修正,即“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的出現與發展。
在特定情形下,公司的獨立人格可能遭到否認,使股東直接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這就是通常所謂的“揭開公司面紗”。該原則是普通法系國家在處理公司人格否認時所運用的重要方法,并為一些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我國同樣引進了這一制度,根據《公司法》第20條及相關理論,法院在決定是否適用該原則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資本是否充足,股東是否存在欺詐等不誠實行為。具體而言,在以下幾種情形下將“揭開公司面紗”:
第一,公司資本不足,如果公司的資本只是名義上的或股東根本沒有投入資本,以及股東投入資本與公司從債權人處籌得的資金明顯不成比例時,可能被判定為資本不足從而造成公司法人格否認;
第二,人格混同,即股東將公司作為謀取不當利益的工具,導致個人與公司之間出現機構、財產、業務相混淆的情形,從而使公司人格形骸化而“揭開公司面紗”;第三,股東存在對債權人以及公司的欺詐行為,這多表現為股東利用公司以規避合同義務或其他債務。
1.2 債權侵權理論
債權侵權行為,是指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實施或與債務人惡意通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并造成債權人實際損害的行為。對于股東在公司清算中怠于或不當履行清算義務的行為是否屬于債權侵權行為,可以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加以分析。
首先,作為清算義務人的股東在公司解散后具有啟動清算并妥善保管公司賬冊等法定義務,其不作為或惡意處置行為具有違法性,成立損害行為;
其次,從主觀過錯的角度而言,雖然難以認定股東存在損害債權人債權的直接故意,但作為清算義務人,其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債權人利益受到損害而放任這種后果發生,應當認定清算義務人在主觀上構成間接故意;
再次,清算義務人怠于或不當清算的行為直接導致公司財產的貶損,間接導致債權受損的損害結果;最后,清算義務人的行為與債權受損的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endprint
上述以侵權行為理論追究股東違反清算義務所應承擔責任的思路,得到了《公司法解釋二》起草者的認可:“清算義務人未在法定期限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導致公司財產貶損、流失、毀損或者滅失的,應當在造成損失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賠償責任。該責任是從法人財產制和侵權責任角度做出的規定”[1]司法實務中也多將清算義務人不當履行清算義務的行為定性為侵權行為。
1.3 股東信義義務理論
信義義務是公司治理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在基于信托、代理或合伙所形成的雙方(多方)關系中,受信一方的所有行為必須滿足委托人的最大利益,盡到勤勉與忠實義務。由于傳統公司治理理論的核心在于如何規制外部管理者的行為以降低代理成本,因而早期信義義務理論強調的是董事對公司及股東的勤勉、忠實義務,股東作為公司所有者有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由于控制股東能夠通過資本多數決程序選擇代表自身利益的管理層,將代理成本轉嫁給弱勢股東,這種由控制股東引發的不公平現象也造成了公司治理重心的偏轉,即由重點規制外部管理者以規避代理成本,轉向更多關注公司實際控制者的行為。
2 股東承擔清算義務標準的確立
前文已述,清算義務在性質上屬于法定義務、信義義務,股東承擔清算責任的前提在于其對該信義義務的違反,而問題在于,控制股東與弱勢股東在公司解散時所承擔的信義義務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兩者承擔清算責任的范圍又應有何區別?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股東在公司解散清算中扮演何種角色。
2.1 對股東承擔清算義務標準的反思
股東在公司清算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清算義務人還是清算人?對于這一問題,存在不同觀點。從我國《公司法》第183條的規定可以看出,似乎公司才應是清算義務的承擔主體,但183條的著眼點在于清算組人員的構成,而非清算義務人身份的界定,僅以此規范推導出公司應是清算義務人未免牽強。學界對于此問題的通說觀點是:根據《公司法解釋二》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應當在法定期限內組織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此規范雖未直接使用“清算義務人”的概念,但對于清算義務的承擔主體及責任承擔的規定是基本明確的,應當說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即為清算義務人。前述觀點同樣得到了司法實務界的認可。
為解決這一困境,應區分公司控制股東與弱勢股東的不同,確立起不同的清算義務承擔標準,即對于《公司法解釋二》中“怠于履行清償義務”區分控制股東和弱勢股東的不同,做出不同解釋。
對清算義務承擔標準作出此種修正,除了前述弱勢股東也需要法律特殊保護的考量之外,還出于以下兩點考量:
第一,根據責任與利益相一致的法理,這樣做具有必要性。雖然司法實踐中存在濫用股東有限責任與公司獨立法人格的情形,理論上也發展出“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但有限責任制度系公司法的基石,對于限制投資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對控制股東設立較高的清算義務標準源于其身份上的雙重性質。相較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有限責任公司體現出更為濃厚的人合性質。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控制股東之所以要承擔較高標準的清算義務,在于其作為公司實際控制者要對利益相關方(不僅包括公司債權人,還包括公司其他股東)承擔的更高標準的信義義務,而弱勢股東則不然,其雖然也需要對公司承擔信義義務,但是該義務標準必然低于作為公司實際控制者的控制股東所應達到的標準。
2.2 清算不能時控制股東承擔信義義務的具體內涵
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控制股東承擔信義義務的對象不僅包括公司及債權人,還包括公司的弱勢股東,原因在于控制股東與弱勢股東享有的表決權可能過分懸殊,其可通過資本多數決原則代替小股東作出重大決策,從而造成忽視、損害小股東利益的情形[2]。在公司解散清算時,控制股東怠于清算或不當清算的行為,也可能導致弱勢股東剩余財產分配權受到損害。因此,控制股東的信義義務不只表現在公司的設立、經營過程中,其應貫穿于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也包含解散與清算階段。
2.3清算不能時弱勢股東承擔信義義務的具體內涵
第一,學界有觀點認為,某一主體承擔清算義務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對公司負有誠信義務;二是,對公司具有法律上的控制權(力)。如果依上述觀點,清算義務人的范圍應嚴格鎖定為控制股東。本文不贊成此種觀點。首先,根據法律及司法解釋相關規定,公司弱勢股東承擔清算責任具有正當性。《公司法》第20條規定了公司所有股東均具有信義義務,且只要股東非因故意或過失造成公司及其他債權人損害的,均應免除責任承擔,可見并非只有控制股東才具有該項義務[3]。同時,雖然在資本多數決原則下弱勢股東無法通過公司內部決議發起清算,但依據《公司法解釋二》第七條的規定,公司在出現清算事由后未及時清算的,公司股東有權申請強制清算。此規定賦予了弱勢股東在公司不正常清算時進行干預的法定權利,也為弱勢股東承擔清算責任提供了正當性依據。
第二,從立法本意來看,《公司法解釋二》第18條在界定有限責任公司清算義務人時,并未嚴格區分控制股東和弱勢股東,而對于股份有限公司,卻嚴格限定只有控制股東才是清算義務人。可見解釋起草者在這個問題上,更多強調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而將其全體股東均納入清算義務人范疇。
第三,對弱勢股東確立較低的清算義務標準,不僅能更為合理地解釋法律,也有助于平衡其弱勢地位,降低其承擔對公司債務連帶清償責任的風險。
基于上述三點考量,本文認為弱勢股東承擔責任的標準,應比照公司股東一般信義義務標準,只要其在公司解散后沒有因重大過失致使清算程序不能按期開啟,或在清算中不存在因故意惡意阻撓清算行為的,均應視為履行了清算義務而免除承擔清算責任。
3 實踐建議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而言,其在公司解散清算過程中扮演著清算義務人的角色,通過前文論述可知,股東如果在解散清算過程中不履行清算義務、怠于履行清算義務,或者以作為的方式惡意處置公司財產、惡意進行注銷登記等,均需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個別情形下還可能“刺破公司面紗”,由股東就公司債務向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4]。由此可見,在遭遇清算僵局時,作為清算義務人的股東將面臨嚴苛的民事責任,那么,股東在實踐中應如何確保自身充分履行清算義務?在被追究清算責任時弱勢股東可主張何種免責抗辯事由?在承擔責任后又應如何向其他股東主張權益,維護自身利益?本文在這一部分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endprint
3.1 股東如何確保充分履行清算義務
第一,對于控制股東而言,應在公司設立時規范公司設立行為,建立相關制度,在公司存續期間,(協助管理層)建立并完善重大信息披露制度與財務制度,監督管理層妥善保管公司財務賬冊與重要文件,從源頭上杜絕公司解散清算時出現賬冊、重要文件滅失等現象;謹慎履行對公司、債權人、其他股東的信義義務,不得任意侵吞和挪用公司財產;在公司出現解散事由時,應在法定期限內成立清算組,組織清算,并在此期間妥善保管公司財務賬冊、重要文件,積極追討公司債權;在清算組成立后,及時將財務賬冊、重要文件以及公司資產轉交清算組成員,協助清算組清理公司資產,追討公司債權,了結公司債務;不得惡意處置公司資產,惡意辦理注銷登記。
第二,對于弱勢股東而言,在公司存續期間,應協助公司管理層建立相應制度,積極關注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情況,起到監督作用;在公司出現解散事由后,積極協助并推動成立清算組,如果未在法定期限內成立清算,則需積極行使法定權利,向法院申請強制清算;清算組成立后,積極協助清算組進行清算,不得惡意阻撓清算工作。
3.2 弱勢股東可主張的清算責任抗辯事由
本文認為公司控制股東與弱勢股東在解散清算中負有的信義義務是不同的,因而兩者所應承擔的清算責任也應有輕重之分。事實上,在公司解散清算過程中,利益受損的可能不僅僅是債權人,公司弱勢股東的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也可能因其無法控制清算程序而受到損害。《公司法解釋二》第18、19條的規定重在保護債權人利益,忽視了弱勢股東權益保護,使得弱勢股東面臨較大的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風險。實踐中,債權人也多通過追究弱勢股東責任維護自身權益,而弱勢股東在訴訟中提出的諸如“未實際參與經營”或“僅為公司名義股東”的抗辯,也很難得到法院認可。本文認為,在被債權人追究清算責任時,弱勢股東可向法院主張的免責抗辯事由如下。
第一,不存在怠于履行義務的情形,主觀上對于清算不能亦無過錯。對于《公司法解釋二》第18條第二款中“怠于履行義務”的理解,應準用代位權制度中“債務人怠于行使其權利”的相關解釋,即股東應履行且能履行清算義務,但實際上未履行該義務[5]。前文已述,在公司解散時組織清算組進行清算是全體股東均應負擔的法定義務,因此即使對于弱勢股東,該義務也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而要判斷是否構成“怠于履行義務”,還必須考量股東負擔該義務是否具有客觀上的障礙。
第二,因果關系抗辯。根據《公司法解釋二》第18條第二款的規定,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必須要求股東怠于履行義務的行為與公司主要財產、賬戶、重要文件滅失,公司無法清算的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根據民事訴訟舉證證明規則,對于前述因果關系的存在,原則上應由債權人舉證證明,但這樣會加大債權人權利救濟難度,因而司法實踐中,法官往往會根據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將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分配給公司股東。此時,公司弱勢股東應向法院舉證證明自身并不掌握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也不存在惡意毀損公司財產,惡意導致賬冊、重要文件滅失等情形,從而主張公司無法進行清算與自身不作為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進而免除責任承擔。
3.3 弱勢股東承擔清算責任后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第一,依據《公司法解釋二》第21條向過錯股東主張分擔責任。根據連帶責任法理,處于同一位階的法律主體,對外將作為一個整體負擔連帶責任,而在責任主體內部,則各主體之間應按過錯程度承擔按份責任,如某一責任主體對外承擔了全部責任后,其有權請求其他有過錯的責任主體分擔責任。具體到清算責任而言,由于我國《公司法解釋二》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全體股東均負有清算義務,因此在因股東消極不作為而需承擔賠償責任與連帶清償責任的情形下,原則上公司各股東應對外承擔連帶責任。而債權人在起訴時卻是有選擇權的,其可能同時將所有清算義務人列為被告,也有可能僅向一個或某幾個清算義務人主張權利。在后一種情形中,當債權人僅起訴公司弱勢股東,而弱勢股東的前述抗辯又無法得到法院支持而被判令承擔民事責任時,其可依據《公司法解釋二》第21條賦予的內部求償權,要求在全體過錯股東內部按各自過錯程度分擔相應責任,此時,弱勢股東僅需證明自身對于清算不能的結果并無過錯,便可免除不作為責任承擔。
第二,另行提起股東直接訴訟,維護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根據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理論,其不僅要對公司債權人負擔忠實勤勉的信義義務,也應當對公司弱勢股東負擔該義務。控制股東怠于履行清算義務導致公司無法清算的不作為,以及其惡意處置公司財產,惡意注銷公司的作為行為,侵犯的不僅僅是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弱勢股東的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也同樣會因此落空。“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是指股東在公司清算時,就公司清償全部負債之后剩余的財產所享有的請求分配的權利,是股權的一項法定權能。當弱勢股東的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遭受損害時,其可以具有過錯的控制股東為被告,依據《公司法》第152條的規定,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股東直接訴訟以維護自身權益。
【參考文獻】
【1】李清池.公司清算義務人民事責任辨析——兼評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9號[J].北大法律評論,2014,15(1):62+65.
【2】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王一琪.公司清算義務人的清償責任[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53.
【4】宋曉明,張勇健,劉敏.<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08(11):167.
【5】劉俊海.現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