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思想空前解放,中國的服飾時尚也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發展的同時,中國服飾時尚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本文試從倫理學的角度,分別從傳統與現代的倫理觀念、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以及倫理的個性與共性三個方面分析中國當代服飾時尚發展的困境。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thought liberated unprecedentedly, China's clothing fashion has won a broad space for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dress fashion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respectively from the ethical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e confli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ness of ethics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dilemma of fashion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關鍵詞】服飾;時尚;倫理;困境
【Keywords】dress; fashion; ethics; dilemma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2-0113-02
1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新型社會制度的產生,服飾自步入當代以來逐漸由傳統保守發展成時尚多元、個性多變。學者們在談到當前服飾風尚時,“個性自由”、“人性解放”、“時尚審美”等詞頻繁出現在他們對服飾潮流的論述里。從審美角度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服飾彰顯身份的這一功能已褪去了階級內容,遮身避丑的審美功能空前提高。這表明個性審美已經有了足夠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但從倫理的角度來看,在倫理價值觀念的構建中,當前服飾風尚中某些時尚過頭的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2 傳統與現代倫理觀念的沖突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斥著時尚意味的社會,服飾也逐漸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服飾所代表的等級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人們有了一定的審美獨立與個性自由,這的確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時尚本身就是人們對社會事物一時的崇尚,它具有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從消極的角度來看,正因為部分人對時尚的盲目和無知,才使得我們從傳統服飾中的等級思想帶到了當前的社會。
據廣州日報報道:位于河南省魯山縣上湯鎮的一家洗浴中心開業,一名山西客人以十萬元的天價拍得"帝王頭湯",在開業現場做皇帝扮相,在嬪妃宮女們的服侍下,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場面十分香艷[1]。該事件經媒體曝光后,立即引來眾人的議論。有怒罵的,有冷眼旁觀的,有認為是個人行為的,卻極少有人從服飾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現象,從倫理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事實上,當前社會這類有關服飾倫理研究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當代服飾文化的宣傳上,類似于"帝王湯"這種做法并不少見。比如,國內服飾品牌廣告經常會出現“帝王、女王般的感覺”、“公主般的寵愛”等廣告詞,這種看似無意的品牌價值導向,卻也在有意無意地向人們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即服飾是等級的象征,是特權的表現,其導致的效果非常惡劣。從品牌的價值引導角度看。似乎并無不妥,但就價值觀的構建而言,這便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引導。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使得人們將名牌視為身份的象征,以奢華品牌作為挑選服飾的參考標準。這樣一種時尚觀便是一種傳統與現代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現象。在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當代,某些看似時尚的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無知與愚昧。從服飾與倫理的關系角度上來看待上文所提到的時尚,不難發現,具體的服飾生活領域存在著傳統與現代倫理觀念的沖突。我們渴求一種彰顯尊嚴,表達自我,體現價值的生活方式,但傳統的思維方式,文化慣性,價值情感又左右著我們的生活。在面對價值選擇問題上的沖突,我們容易混淆傳統倫理中的優秀傳統與封建糟粕,將不正當的封建倫理價值當成是自我價值的表達,時尚也因此偏離了應有的價值方向。
3 東方與西方倫理觀念的交鋒
不得不承認,時尚一詞,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開始逐漸出現的一個熱名詞。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的服飾因為政治的狂熱而無緣于時尚,發展狀態較單一。改革開放以后,國門大開,我國的服飾開始出現了個性、流行的一些新元素。同樣,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開始了正面的交鋒,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盡顯風韻,傳統文化卻顯老氣。人們將西方觀念看作為時尚,而視中國傳統觀念為落后的文化。在西方文化觀念的強勢沖擊下,我們在有關服飾時尚方面,問題較多,困難重重。[2]
在中國傳統服飾的問題上,著名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民俗學學者張道一先生曾經感慨說,作為文明古國、服飾大國,我們在外交禮儀、待客會友時居然沒有一套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中式禮服。中山裝太過于政治化,并且民族氣息不夠,漢服唐裝又太過繁雜,穿著麻煩。因為至今為止國家都沒有將漢服定位于禮服,而是習慣性地將西裝作為正式場合的服裝,所以漢服只是人們在呼吁繼承傳統文化時在民間得到了認可,因此一直處于一種“偽國服”的尷尬地位。
我們在看待漢服這一問題上可以看出,當代的中國,服飾的發展出現了與"服飾大國"名不副實的服飾現象。而這種名不副實的服飾現象的出現,其原因也是多層面的。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與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破壞有關。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西方文化觀念的大量涌入,我們一時之間對西方文化無法有著全面的、清醒的認識,對其也無法做出理性的評估和判斷。在中西方文化交鋒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追捧西方文化,漠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這也就使得傳統倫理的價值重塑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endprint
我國當代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西方國家,這便使得有許多的年輕人在生活習慣的培養和服飾的穿著上對西方社會的模仿與追捧。但是,在過去的中國,我們也曾文明過、時尚過。我們祖先的生活文化也受到外國人的追捧與崇拜。盛唐時期,我國政治清明,經濟與文化繁榮,當時的日本還處在蒙昧無知的歷史時期。日本曾派大批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和文化。他們的遣唐使看到大唐的盛世,無一不崇拜得五體投地,以致于其中的文人墨客對大唐的廁
所都要稱贊一番。與近代這種國人對西方文化盲目的追崇
相比,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因為經濟的發達而導致文化的羨
慕心理。不同的是,過去日本人羨慕我們的廁所,現如今,我們卻羨慕日本人的馬桶[3]。正是因為有這樣趨好避壞的天然本性存在,才導致了人們在面對時尚問題的價值選擇上,追崇西方,對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有著天然的崇拜感。
4 個性與共性的倫理博弈
服飾風格的個性與共性沖突問題在服飾倫理中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比如說,中國的旗袍,具有古典風格。如它的吉祥紋、盤扣、色彩等,都代表了符合中國人一般性共識的傳統文化。從倫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屬于倫理的價值共識和審美的審美意識高度融合,共同成就了帶有東方特色的審美倫理。但是,當前在個性與共性的倫理博弈中,由于極端的個人主義,出現了一種脫離了共性的極端個性。各類奇裝異服層出不窮,服飾的潮流時尚開始跌破了道德的底線。這種無視倫理共識的個性,將服飾的審美推向了審丑、庸俗,值得我們深究與思考。
隨著倫理逐漸從政治中分離,追求個性,已成為人們當前時尚生活的主流。但由于人們倫理意識的缺乏,出現了盲目時尚、個性無度的個性化。在個性與共性的倫理博弈中,個性往往凌駕于共性的價值之上,不斷挑戰人們的倫理底線,使得服飾的育德功能逐漸消失,將服飾審美推向了無視道德、個性虛無的深淵。
因為傳統文化的斷層,西方文化的沖擊以及倫理意識的模糊,我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日趨陌生,客觀上造成了對中國服飾時尚在認識上的偏差。面對當前種種服飾亂象,對如何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發揚優秀的服飾傳統,成了我們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歡.當代服飾倫理初探[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蔣建輝.中國服飾文化的倫理審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