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蘭+浦婧
摘要:文章闡述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并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為例,分析了網絡輿情應對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從而提出加強輿情監測預警、建立健全輿情引導機制、構建輿情應對指標體系等有針對性的策略,以期提高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
關鍵詞:自媒體 高校 網絡輿情 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007-02
一、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內涵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網絡輿情,是當前社會自媒體得到廣泛應用,很多事情都能通過互聯網的傳播發布在媒體網絡上以及人們對事件所包含的認知、態度和情感的表達、行為的傾向,這些被統稱為網絡輿情。它大多是由現實生活衍生而來的,是人們將自身的情感傾向和事件場所擴展到網絡上的一種新型產物。它受到當代高校學生的追捧。因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廣泛性,會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需高校采取相應措施,引導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文章以南京城市職業學院為例,通過對學生發展現狀和院校輿情案例的分析,不難發現,高校學生關注的網絡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國內外時政、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教育政策法規及管理類的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受到大學生的普遍關注,主要與他們在社會所處地位和群體特征有關。首先,大學生處于學校和社會交集的群體,其對社會及時事變遷的關注度很高,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一旦這樣的時政新聞出現,他們很容易對此信息給予積極評論和轉發。其次,在校大學生通常都會在校學習生活,相關的教育政策法規和教育管理問題也是學生關注的重點內容。一旦相關的政策出臺,會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最后,關系到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的話題,會對學生的權益產生一定的影響,很自然會引起學生的關注。
二、網絡輿情應對現狀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1.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
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的不斷推進,新媒體技術被應用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針對高校輿情應對主體的發展,開展應對活動或實行應對措施都必須依賴新媒體技術,適應自媒體發展環境變化,對工作進行引導,擴展信息獲取的途徑,對傳播渠道進行挖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受學生喜愛并廣泛應用的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對輿情信息進行實時跟進,與學生保持同步思想,以便及時回應公眾,對應對輿情危機的方法進行研究,致力于有效快速的解決辦法。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對微博發展的管理,微博得到了進一步的規劃和建設,完善了不足,推進了優化。在應對網絡輿情的發展現狀中,學校開始著手將新媒體技術與應對措施相結合,建立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平臺,既可以及時向學生適時展示校園各方面信息,也方便掌握并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這有利于校方使用新媒體技術途徑來有效地對學生的輿情進行合理疏導,保持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控制網絡謠言的發生頻率。還可以適時關注到輿情主體的思想及心理變化,有利于高校通過及時引導教化縮短并拉近與輿情主體的情感距離,有利于降低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時所面對的壓力,有效控制網絡輿情所滋生的后果。
2.建立高校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
從目前來看,試行建立網絡信息發言人制度,這為及時收集和掌握網絡信息,建立校方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專門渠道。將網絡平臺途徑搜集到的學生思想動態和潛在行動現狀,通過整理、分析、歸納,第一時間提供給新聞發言人,并快速將其反映給主管部門,并對實際情況和問題進行處理,提高學生的滿意度,促進學校的建設。
網絡的謠言暴力對人心理發展和精神都容易造成一定的影響。學校在發展網絡輿情應對建設的過程中,建設“論壇領袖”,精心篩選在校園網絡上發表的帖子,解答學生所關注的重點問題,解釋相關的政策。針對突發事件,學校的相關人員應第一時間作出反應,避免謠言的出現。這有助于學校及時處理突發事件,科學合理地應對網絡輿情,爭取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縱觀學校的管理現狀,輔導員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部分輔導員開通微博、微信等,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不僅方便輔導員向學生傳達所需的信息,更有利于學生向其反映存在問題,促進了交流,增強了管理的實效。
(二)存在的不足
1.網絡輿情研判不夠及時準確
學校若要提高應對網絡輿情的引導與解決能力,勢必要認真分析和研究輿情的規律和特點,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推進,學校在進行輿情應對管理的過程中,對萌芽狀態的輿情信息與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輿情信息的搜索和收集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還需要加強摸索和實踐。
2.網絡輿情引導被動滯后
學校在建立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沒有完善聯動應急機制,在應對網絡輿情事件時,應對反應較慢。此外,應對輿情議題的管理能力還有待加強,對意見領袖工作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還有在建設網絡輿情應對機制的過程中,沒有成立專門的檢測機制和管理隊伍,這對于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還有雖有相應的管理機制,卻不能在具體工作中,進行科學的管理,使其失去作用效能。
3.網絡輿情應對方式單一
隨著近幾年微博、微信、交友聊天APP等平臺的迅猛發展,自媒體時代的迅速到來對高校在應對網絡輿情這一新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可言語的挑戰。如果不能科學地適應和應用自媒體技術,既會造成輿情危機又使學校面臨棘手的其他矛盾問題,勢必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導致發展的停滯。目前高校在應對輿情的管理過程中,采用的應對解決方法還比較單一,還需要加強網絡論壇、微博和博客等新媒體的應用能力。
(三)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不力的原因endprint
1.網絡輿情監測技術尚不成熟
當前及時通信、視頻聊天、現場直播、數字雜志、桌面視窗、觸摸媒體、平臺評價等等新媒體形態琳瑯滿目,這些平臺上的信息可以說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單單依靠為數不多的技術檢測人員,是不能使輿情發展被有效監控的,還需要監控人員掌握相應的檢測技術和手段,避免信息漏查現象的發生。高校需要及時掌握各式各樣的新媒體技術,利用這些途徑和手段來了解和分析校方自身的網絡輿情環境現狀,提高學校監測網絡輿情的分析應對能力,營造學校良好的自媒體環境。
2.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尚不健全
在自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以學生為主體的環境氛圍,思維活躍的區域特點,提高了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難度。因此,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把握輿情內容的復雜性,發揮網絡的共享性,建立網絡輿情應對機制,掌握一定的話語主動權。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高校網絡輿情具有較大的復雜性,要想有效避免負面情況發生,應加強對輿情的引導能力。但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尚不健全,引導的主體、主觀因素、客體和客觀因素都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引導的方法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這樣容易出現很大的信息漏洞,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逐漸趨向復雜化,缺乏合理科學的引導機制就會影響相關工作的進展。
三、提高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加強輿情監測預警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首先需要獲取充足、準確的輿情信息,這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方案和決策起到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提高輿情應對主體的檢測和預警能力,可以促進網絡實時信息的全面獲取,建立輿情的監控、匯集和研判、預警機制,可以促進輿情應對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開展,需要檢測人員掌握監控技術和搜索引擎技術,形成較為完整的檢測和評估指標體系,建立一個對知識技能和結構都有較全面認識的輿情監測團隊,并且需要借助第三方輿情研判結構,對危機管理進行研究,從大量的網絡信息中尋找出有價值的高校網絡輿情信息。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應該建立輿情熱點的事件案例庫和數據庫等,對自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的網絡輿情特點和演變規律進行總結分析,作出及時的監控和預警。
(二)建立健全輿情引導機制
當前高校網絡輿情可以說是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它的傳播效益能為社會、政府和學校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新坐標這一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社會的熱點和焦點、社會利益方面的矛盾、普遍問題、特定時期的現象問題等等方面,都有可能被一些特殊群體或個人變相利用,將其制造成網絡謠言,通過自媒體網絡平臺傳播,引起一定關注,甚至在肆意惡意傳播后造成重大網絡輿情事件,迅速蔓延滋生出不可想象的嚴重后果,對個人和社會都造成一定的消極負面影響。因此,應該針對這樣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避免個體問題的公眾化現象發生,使得局部問題全局化,簡單問題復雜化,甚至導致普通問題政治化。因此,高校在加強輿情應對能力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輿情引導機制的工作內容,積極進行有效的指導,建立健全引導機制,及時化解網絡存在的危機,從而促進高校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構建輿情應對指標體系
缺乏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指標體系,始終是影響高校網絡輿情應對工作推進的重要因素,它也是工作中的軟肋。科學系統的指標體系,可以促進學校在應對網絡輿情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了解問題,促進有條不紊地開展輿情引導應對工作。根據自媒體發展的特點,它對輿情的應對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具體的構建引導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應該詳細分化指標,選取四大一級指標,將二三級指標進行分化,嘗試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指標體系。與此同時,要想有效地增加直觀性,就要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流程圖進行著力的繪制,使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有效提高,進一步促進高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永燦,郭紅明.高校輔導員網絡輿情危機公關現狀及應對策略[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2]唐亞陽,李亞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2).
[3]郭紅明,王永燦.微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4]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
[5]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5).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