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剛
《十八洞村》是由貴州籍導演苗月執導,王學圻、陳瑾等領銜主演的關于“精準扶貧”的主旋律電影,票房累計10702.9萬。2018年《十八洞村》獲得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十八洞村》是一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電影,用影像記錄中國“脫貧攻堅”好故事,非常值得研究。
一、 駐村干部:脫貧攻堅的人才之源
《十八洞村》的創作是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之下。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深刻論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總體思路和基本要求。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扶貧理念的重大創新。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選派駐村干部277.8萬人,實現駐村工作隊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①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關鍵看人,做好人的工作是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舉。脫貧工作好不好,關鍵看老鄉。老鄉對脫貧工作的滿意程度和認可程度,關鍵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駐村工作隊是怎樣開展工作的。鄉村是國家行政單位最基層的單位,他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是國家各項扶貧政策最終的實施地。駐村工作隊作為脫貧攻堅的人才資源,尤為重要。
在《十八洞村》電影中,我們看到在十八洞村開展駐村工作的縣委扶貧工作隊扶貧干部,他們在脫貧工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王是縣委政府派到十八洞村的扶貧干部,他在整個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幫助“楊家班”跟“窮”打了場脫貧攻堅的硬仗,尋找可以發展種植老稻谷的“飛地”,這一過程中通過對楊英俊的鼓勵,選好這支“楊家班”的領頭雁,深入到楊懶家、楊金山家等貧困戶家中入戶走訪,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扶貧先扶志,抓住工作的要點。護林員楊英華種植的老稻谷,讓小王看到產業的希望,從而啟發“楊家班”,算好經濟賬,城市人喜歡吃老稻谷,因為不打農藥、不用化肥,每斤老稻谷可以賣到幾十元一斤,一畝老稻谷的價格是原先種植水稻的幾十倍。小王啟發村民的智慧和開拓眼界,尋找好的產業發展方向。這是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起到人才引領的作用。
《十八洞村》影片以村民為核心展開敘事,形成閉合的敘述結構,通過對扶貧干部的拍攝,展現當代中國駐村工作的好故事,讓我們看到駐村工作隊員怎樣與貧困戶結對子幫扶,不僅僅是脫貧工作,還有生活方面,深入到老百姓家的田間地頭,真實記錄了扶貧干部工作的日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扶貧工作駐村干部的新形象。
二、“傳統+互聯網”鄉村資源再整合
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印發,作為一個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第十條明確指出,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貧攻堅主戰場。②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區中心地帶,是眾多山村的一個縮影,一個典型的代表。在十八洞村有農耕文化,苗族少數民族風情,詩意般的田園山水等等,這里是傳統文化保留的一種延續。
在互聯網互聯互通的今天,世界信息交流平臺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整合了各地資源,在網上形成統一的平臺。中國地理環境復雜,形態多變,在復雜多變的鄉村,由于互聯網的出現,讓山貨出山和信息資源整合得到順利實現。我們在電影《十八洞村》中看到女主角麻妹自制的酸魚,不僅保留的原生態的傳統工藝,味美食鮮,深得村民的喜歡和贊譽。但麻妹的酸魚只是自家吃和給親戚朋友,并沒有進入市場賺取經濟利益。從外務工返回村中的楊薇薇,利用在外務工期間所見所學,開起了網店,做起了微商,和麻妹商量好,成為她的酸魚供應商,在網上銷售效益非常好,網店年底收入達到1萬多元。這就是通過互聯網,讓鄉村的物產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城市人、異鄉人品嘗到鄉村的優質物產,這是中國鄉村正在發生的一項巨大的變化。駐村干部小王通過互聯網為“楊家班”在離寨子不遠處找到一塊“飛地”,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解決十八洞村人多地少的問題,找到發展產業的突破口。脫貧攻堅就是重新整合鄉村資源的過程。
中國的鄉村保留了非常好的鄉村物產和手工藝等鄉村特色產品,這是今天在城市尋找不到、品嘗不到的鄉愁。鄉村不僅保留了鄉村的手工藝和物產,還延續著傳統文化。在電影《十八洞村》我們看到這個村寨有苗鼓隊、苗家刺繡、酸魚、老稻谷等等,十八洞村讓我們看到這里山村青山綠水,讓人心曠神怡。這是一個深居山里的寨子,他們的傳統資源非常豐富,只要通過資源整合,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就能夠推動山貨出山和鄉村旅游的發展。
三、 尊重鄉村“在地化”風俗,積極調動村民主動性
千百年間,鄉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是脫貧攻堅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必然要遇到的問題。我們需要尊重鄉村“在地化”形成的村規民約,積極引導,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參加脫貧攻堅工作。
在《十八洞村》中我們看到寨子里有喝“絕交酒”的風俗,只有當村子里的關鍵問題得不到解決,涉及到全村人民的利益,才能做此決策,這是村里幾百年來定下來的規矩,全村人都要遵守。從楊英連的女兒楊薇薇和施又成結婚,引起的強烈沖突,施又成的先祖在100年前因為“水源”的事件和全村喝了“絕交酒”,這就是說無論施家發生什么事情,紅白喜事,全村人都不會管,和全村村民斷交。然而楊薇薇和施又成的結婚打破了約定,引起村民強烈的不滿,駐村干部小王積極的引導解決此事,施又成說“我的祖先欠了十八洞村的水,我拿酒來還”,并且參加到“楊家班”脫貧攻堅事業中。
影片中楊懶不肯拿出之前已經答應的土地來修建通村路,村民多次協商無用,只能用喝“絕交酒”的方式來解決。楊英俊說:“楊懶再懶,也不希望失去土地”,楊懶說:“土地要是沒了,就更加找不到婆娘了。”土地對千百年來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多么的重要。當駐村干部和楊英俊帶著楊懶來到之前找的“飛地”尾礦庫,楊懶看著礦渣子,頓時感到自己這些年做的錯事,說:“礦渣子,好怕人哦。”“天哦,我才曉得我好作孽哦……”楊懶,從此參加到尾礦庫的填土造田的工作中,解決了村里通村公路所需要的土地和楊懶生產發展問題,從國家幫扶脫貧,到我要脫貧。駐村干部小王,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尊重寨子“在地化”的村規民約,又極大地發揮了自身的主動性,解決了一系列的沖突。
在村寨中,留下的村規民約,絕大部分是積極向上的,如施又成再次回到十八洞村,楊英連重新教施又成十八洞村的村規民約——“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靈、平等待人……”這樣質樸流傳的村規民約,對村民和村寨的和諧共生關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對開展鄉村脫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影片中,從開始村委會掛著外出打工的被褥,到片尾,村民從外地紛紛回來取下被褥,回村工作,在脫貧工作中,我們看到鄉村活力的激發。
在鄉村開展脫貧脫貧工作,要利用好內外部的資源,不僅僅注重駐村干部的人才資源,還要注重鄉村內涵式發展,啟發內生動力,讓村民積極的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利用鄉村的傳統資源,加上互聯網現代化的發展,讓傳統資源插上翅膀,將鄉村優質資源服務于有需要的人,實現互利互惠。充分尊重鄉村“在地化”的村規民約,和諧共生,發展鄉村產業,變廢為寶地探索鄉村資源再利用。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式致辭中說:“電影是文化的‘使者”,《十八洞村》為當下中國脫貧攻堅戰向世界傳遞好聲音、好影像,貢獻中國智慧,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發展,中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