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錦華
(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目前學界對三公信仰的研究還未曾系統研究,在知網上僅有三篇相關文章討論,且都是從原生態民俗體育角度切入,探究了其中的體育精神,以及蘊含的體育價值,通過下水操個案分析,從身體運動角度解讀鄉土儀式中的歷史記憶與認同。廈門大學李莉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原生態民俗體育為切入點,探究原生態體育現狀、傳承的困境與保護措施,并且提出對策。對三公信仰的歷史研究考察,以及儀式本身及內涵還有待更多方面的挖掘。本文擬就調查三公下水操活動儀式的具體內容,分析三公信仰與下水操的文化內涵,以期為今后的三公信仰研究發展略盡綿力。
珪塘地處長泰縣巖溪鎮腹地,歷史悠久,由珪后和珪前組成,現稱圭塘。普濟巖,位于漳州市珪塘珪后村附近的福金山,始建于唐代,本是一座佛教寺廟,經歷幾番修整,1996年7月,普濟巖被列為長泰縣文物保護單位。
普濟巖分門廳和正殿,中留天井,天井左右設兩小廳。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九座靈坐智慧光佛,沿襲于唐朝普濟巖信仰內容。傳說中九座智慧光佛為釋迦摩尼的第九個弟子,神通廣大,身旁有條神犬,遂將神犬一齊供奉,在天井里為神犬設一方水槽,常年更換清水,在西邊的門邊上留一小洞。天井左右設兩小廳,西廳供奉“三公”。“三公”為宋代三杰——按年齡排輩:中間是大公文天祥、右邊二公張世杰,左邊三公陸秀夫。東廳供奉的是迦南公,是佛教庵廟的保護神。前廳前面還祀有哪吒等神明。普濟巖右側,古代建有“字紙亭”,現改為燒金亭,普濟巖左側,于1935年配建觀音亭,遷霞美林應瑞巖觀音佛祖入供。普濟巖門口鋪有石板大埕,每年正月十七,下水操的相關儀式就在這里舉行,普濟巖的正前方是一個大池塘,也就是“半畝方塘”,是三公下水操的活動地點。

(普濟巖簡圖)
根據宋史記載,文天祥是江西吉州人,陸秀夫是江蘇建湖人,張世杰是河北范陽人,他們不曾到過珪塘,且三杰就義之處也不在此,為何珪塘村民會崇拜宋末三杰,至今將三者供奉為主要的神靈崇拜?根據訪談珪塘葉氏聯誼會的副會長葉秋露老先生,以及查閱他家中珍藏的《長泰縣珪塘葉氏源流宗譜》得知,珪塘葉氏入長泰開基祖葉棻公為南宋人,授長泰縣尉,在抗元戰爭中,他督辦糧餉支援前方抗元,其子耆然公也在抗元戰爭中英勇犧牲。葉棻公的祖父銀青大夫葉岳頁。岳頁公大哥狀元顗公官居承節郎抗元捐軀、二哥丞相葉顒、三哥秘校大夫顥公。葉氏祖輩及四兄弟同三公俱為抗戰派。正因為葉氏先祖和文天祥、張世杰和陸秀夫同朝為官,同袍而戰之誼,葉氏后代既傳承了先祖的民族氣節,又有感于宋三杰的忠貞不屈、浩然正氣的民族氣節,明弘治年間,任廣西桂平縣縣令的葉儀先祖提倡族人在普濟巖內供奉三公。而伴隨著三公信仰而產生的三公下水操的儀式就慢慢形成并流傳下來了。
宋末三杰中,文天祥的資料最多,文天祥是一個典型的儒家理想知識分子的形象,在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朝為國盡忠,鞠躬盡瘁。宋理宗稱贊天祥為宋瑞,爾后朝廷奸臣當道,文天祥無法施展手腳,但是在國運垂危之際,文天祥卻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出兵勤王。由于朝廷并未給與資助,只得自籌糧餉,文天祥盡出家產充當軍費。之后苦戰東南,又被奸臣誣陷,文天祥死里逃生,仍然不忘國家,在江西重舉義旗,最終在南嶺被俘,在監獄中誓不降元,最終從容就義,堪稱忠君愛國典范。
陸秀夫時任禮部侍郎,在海戰中“迨崖山既破,慮帝為元人所得,貽宗廟社稷之辱,乃驅妻子先入海,于是負帝入海死。嗟乎,難莫難于從容就義,始終不渝;烈莫烈于舉家沉海,盡葬魚腹。……陸丞相死,忠魂烈氣,千載如生;載之汗青,日星并麗。”此乃著名的“負帝跳海”事件。
宋史所載的史料與葉氏后人的說法大致吻合,崖山海戰時,文天祥被囚在元軍船中,目睹宋朝的滅亡,痛不欲生。張世杰率戰艦十八艘突圍出去,在突圍七天后又回到崖山,意欲收拾殘局,仍奉楊太后,意欲再立趙氏新君,然楊太后悲慟萬分,投海自盡,張世杰萬般無奈,欲去占城,另尋趙氏宗室為帝,卻被當地土豪強留,只得退守南恩州上的螺島,墮水而亡,臨終說道:“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
可以說三公信仰是葉氏后代有感于南宋時期三杰的愛國事跡,又與其祖同仇敵愾,因此將他們三人加以神化之后信奉,并且形成在特定的場域重現歷史事件崖山海戰的“下水操”。
“三公下水操”自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開始在福建漳州長泰珪塘村展開,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珪塘每年的正月十七“九龍三公廟會”中最為隆重的儀式,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儀式準備
組織者:珪塘葉氏聯誼會主辦、珪后村委會協辦
時間安排:正月十五普濟巖池塘換水
正月十六早六點龍津溪預演
正月十七晚六點普濟巖正式活動
人員安排:做清醮科儀人員,一般由珪塘最有名望的師公擔任。
下水操表演人員,由珪塘各角落挑選精壯男子。
火把隊人員,100人,由角落上宮和下市各出50人參加。
新婚跑街隊人員,當年新結婚的年輕男子。
活動統籌組人員,由葉氏聯誼會成員擔任。
經費來源:平日前往普濟巖香客添置的香油錢,以及在游街巡境的過程中香客供奉的香火錢。
開支:由葉氏聯誼會財務負責,主要做科儀、唱戲、場地管理等。
2.儀式現場
“三公下水操”儀式總的分為四個環節:晃三公爺、踢火堆、請火、巡境。每年下水的神明只有三公陸秀夫,其原因是模仿在崖山海戰中陸秀夫“負帝跳海”事件。整個過程持續四五個小時,大致從當晚六點持續至十一點結束。參與儀式的人數眾多,大概有200人,觀眾差不多上千人。不僅僅是姓葉的,外姓的人也會過來觀賞。
(1)晃三公爺(也稱下水操)
“下水操”顧名思義就是下到水中進行操練,表演的人員是從珪塘各角落中選拔出來的,每組下水的人員為6人,每年的組數是不固定的,看報名情況,一般有固定的6~7組,秉承著自愿的原則,但隨著下水操的影響力擴大,甚至有高中生和大學生組成的“學生隊”自行申請表演一番,因此組數就增加了,如2018年的正月十七,多達11組。每組3圈,總計就是33圈,依次進行“下水操”表演。在每年的夏天參與人員都要經過培訓。在正月十七這天每組的表演人員,都要光著上身,穿著泳褲,赤著腳丫與寒冬臘月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這個環節,每組上場之前都會拜過三公,鳴炮,6個人抬著端坐著陸秀夫神像的輦轎,小跑跳入一米多深的池水中,在數千名觀眾的圍觀下,表演起“晃三公爺”,攆轎前后各一人,兩側各兩人,沿著池塘四壁,繞水池三圈,奮力地搖晃著輦轎,在一左一右的配合中前進著,晃是有講究的,壯漢們要用臂力、腰力、肩力將裝有“三公爺”的攆轎,通過左右,上下搖擺的形式在水中前進,并且要求三公爺的胡子要甩得筆直,人游在水中,轎浮水面上,重現當時陸秀夫背皇帝悲壯的場面。每支隊伍圍著池塘繞三圈,下一組早早就在普濟巖前面的大埕火堆邊候著,一組表演完另一組就會接著表演,直到所有小組表演結束。每當看到下水操表演人員“犁”到哪里,哪里的觀眾都會報以熱烈的呼應,加油助威。更有百余人組成的“火把隊”,將整個池塘照的燈火通明,猶如白晝。訪談參與水中活動的人員得知,雖然是光背赤膊短褲裝扮,由于在水中不停的運動,自身情緒的高漲,加上岸上觀眾的精神鼓舞及火把的輻射溫度,還有可能是三公爺的保佑,他們絲毫沒有感受到臘冬水寒。
(2)踢火堆
下水操過后,所有參加祭奠的人員集合,在普濟巖的廟內祭拜過三公,之后,將陸秀夫的神像抬出。由師公舉行“清醮”儀式。每年的踢火環節都是大家爭相圍著看的,師公腳穿著草鞋,如何踢過熊熊燃燒的大火堆?只見他搖著鈴,在火堆前面念一些咒語,然后把紅托盤里的。米和鹽撒向火堆,毫不畏懼,帶領大家,赤著腳踢過廟前的熊熊燃燒的大火堆,隨后神像和火把隊依次踏過。
這個環節既是祈福也是驅邪。從火堆中踏過,象征著潔凈。火在民間中就是驅邪的一種利器。此環節也象征踢開四方財路,平安順利。通過訪談葉家榮常務理事,得知當地人普遍以為道教的儀式是有定邪的作用,而佛教較多是宣揚一種慈悲的觀念,具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在正月十七當天下午,師公就會把天上的神仙都請下來驅邪,一般會把神像掛在普濟巖正殿,主要是道教等級較高的神仙:玄天大帝、張天師、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至尊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具有先天被民間信仰接受的特點,民間信仰沒有自己系統的儀式,所以經常會借助道教的儀式來豐富完整自己的活動。因此在閩南地區的民間習俗中,多會請道士來做科儀。
(3)請火
接下來是“請火”環節,踢完火之后,由壯漢抬著剛從普濟巖池中下完水操的“三公爺”,舉著火把,吹著八音大鼓吹從錦昌路通往錦鱗大坂社(儉德堂)祖祠敬神請火。在采訪葉氏聯誼會的葉家榮老先生時,他說道:“新婚男子一般是背著‘火種’,即一個布包,里面包著谷物的種子,前往大坂請火,寓意一是祈求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二是往大坂請火種的種,向鄉親展示自己新婚后角色轉變的風采,成家立業的喜悅,和男子漢的擔當,和向祖先們展示自己的成就。”到了大坂,由司儀宣讀祭文,新婚青年將帶去的香點燃,停留十五分鐘左右,開始返程,全程大概8公里。
(4)巡境
在請火之后,就是熱熱鬧鬧巡境環節,巡境也稱“犁神”。沿途的居民、街道的店家都擺著供桌香案。此境隊伍從大坂返回,巡遍巖溪葉氏子孫主要所在地,百名火炬手分成兩批,以接力形式簇擁三公爺在鎮區主要街道英勇跑街。這個過程持續大概一個半個小時,路程12公里左右原先葉氏宗族多是集中居住,巡境路途比較短,就會跑三趟,后來隨著葉氏居住區的擴大,加之每個人都想要三公爺能夠從自家門前經過,路途變長,就慢慢變成了兩趟或者一趟。火把巡境是既向三公展示村落的發展,也是為了祈求三公爺保佑,在這新的一年中保祐家人平安,事事順利。跑街之后,把三公爺安放在鎮區天妃宮前臨時搭建的神龕里,由當地下市(姓陳)信眾祭拜,并且安排酬神的布袋戲。十八早上的奉經大隊8點由珪塘開始出巡,路線也是葉氏活動的范圍,差不多中午十一點到達巖溪“三公爺”歇腳的地方,進香大隊經過并接走一同出巡。
首先,整個三公下水操儀式是珪塘村落用自己的方式通過模仿崖山海戰的情況,來紀念三杰,這種歷史記憶是在經過民眾和時間的篩選之后留下來的。此信仰習俗的形成是因為葉氏祖先與三公同袍而戰的緣由,整個活動不僅是葉氏宗族為了紀念三公身上這種愛國忠義的精神,還飽含對葉氏祖先的追思和敬重。三公下水操弘揚儒家力倡的忠孝倫理思想,以神明作為揚善罰惡的公正審判者,對民眾的行為加以無形的約束。以及通過對神靈、超自然力量,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提供了安全感,在精神上是一種慰藉。相信如果自己虔誠供奉并且沒有做壞事,那么自然會得到神明的庇佑,這也是民間信仰勸善的力量。
其次,三公下水操儀式所承載的是每個珪塘子孫對自我的認同。在珪塘,每個人對自己以及家人朋友能夠參加下水操儀式持有一種認同鼓勵的態度,支持參與并且認為這是神圣而光榮的任務。新婚的青年參加請火跑街活動,是向族人展示自己角色轉變之后的面貌,表明他可以獨當一面,是新家庭的支柱,這個過程使得他們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社會使命感和家庭責任感,這是在建立“英雄祖先崇拜的歷史心性”。
這種自我認同在村落的活動中進一步形成了對集體內部的認同。獨特的三公信仰成為了本地標志性的存在,對于共同神明的祭拜在生活中拉近了百姓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往來,集體祭祀無疑強化了民眾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在表演過程中,大家通過觀看這項活動,發自內心的喜悅的吶喊聲,既是對表演者的鼓舞,同時也是自己情感的表達,進而形成集體認同。可以說,民間信仰文化發揮著社群內部自我調節的力量,并借助社群生活的體驗,規制和維持著倫理規范、人際關系與天人之間的和諧。
而三公下水操活動本身就是以愛國思想為核心的,也是對國家集體的認同。通過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獲得國家對地方的認同,而這種認同進一步加深每位民眾個體對集體的認同。從而實現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國家認同這三者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再次,三公下水操這種活潑潑的氛圍,和制度化宗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制度化宗教強調的是清規戒律,繁文縟節,有著太多的約束和禁忌使得大部分民眾難以親近,三公信仰與葉氏先輩的同胞之誼在葉氏宗族中形成了一種親近性,加之建廟之后的靈驗,保佑葉氏宗親的生活,與葉氏宗親生活有著天然的耦合性,既能夠迎合民眾的功利性的追求,也能夠在信仰程度上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這也是傳統的三公信仰和下水操活動能在珪塘得以傳承的最大緣因。
三公信仰在珪塘地區,影響范圍廣,信眾多,其中既包含了對祖先的深切懷念之情,也包含了對三公忠義行為的敬重。其中具有深刻的愛國教育意義和忠孝倫理含義,對于葉氏宗族的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國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注釋:
[1]郭學松:《三公下水操的體育價值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5第2期。
[2][14]郭學松等人:《作為象征載體的身體運動:鄉土社會儀式中的歷史記憶與認同》,《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40卷第6期.
[3]李麗:《閩南民俗中信仰儀式中的原生態民俗體育研究——以巖溪硅塘信仰儀式“三公下水操”為例》,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4][10]筆者于2019年1月22日晚上7:00至9:00在葉秋露副會長家中進行訪談。
[5][7]俞兆鵬、俞暉著:《文天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 1~311 頁,第 244~246 頁。
[6]轉引自網站:陸公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28e100102x4tb.html。
[8](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八四》,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第 5028 頁。
[9]葉秋露先生指出之所以稱之為“九龍三公”是因為三公曾經在香港九龍地區避難。
[11][12]筆者于2018年2月19日上午9:00在葉家榮衛生室采訪葉家榮老先生。
[13]在采訪葉秋露老先生的過程中,他指出有學者將“犁神”與“晃三公爺”(也稱下水操)兩個環節混淆,以為“犁神”是在水中晃三公爺,其實不然,“犁神”指的是上街巡境。
[15]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