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玲
摘要:多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師德是教師的靈魂,而熱愛學生則是支撐師德的基石。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強調“德治”,漢代學者楊雄也提出:“師者、人之楷模也”的觀點。也就是說教師,作為學生政治、思想、學習和生活的引路人,起著表率作用,教師的“師德”對學生有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熱愛;尊重
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名老兵,二十來年的教學經歷,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知識上的引路人,品德上的導航者,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自身專業素質過硬,還要具備優秀的品德修養,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和接受。所以在教學中我始終遵循“師者、以父母心也!”這一理念用愛和尊重構建起師生間的心靈之橋,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讓愛滋潤學生的心靈
如果說教育是太陽地下最光輝的事業,那么師德則是教育的光輝。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熱愛教育的關鍵是熱愛學生,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只有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用愛去滋潤他們稚嫩的心靈,才能溝通師生雙方的感情,才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心靈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還記得執教之初,我對學生“愛之嚴、責之切”嚴厲多于理解和關愛。一段時間來,學生與我越來越疏遠,甚至有很多同學與我起了對立情緒,讓我很苦惱自責,自我反思之后,我試著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開始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那時,我的班級上有一名家境貧困的學生,總是受到班級同學的歧視和嘲笑,我嚴厲的批評制止,但不見成效。我改變教育方式,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從自身做起,課堂上我鼓勵這名學生回答問題,每有進步,便加以鼓勵,讓這名學生樹立起自信心,讓其他同學看到他的優點,認可他。生活上我向學校申請,減免了他的學雜費、書費,并定期給他買本、紙、筆解決他的經濟上的壓力,并把這種工作方式延伸到班級每一名學生的身上。一段時間下來,班級里沒有了歧視的目光和嘲笑聲,同學之間相處和諧、友愛、學生們也接納了我,向我敞開了他們的心懷,我知道,我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幾年之后,我成為了一名母親,使我對于熱愛學生有了更高一層的認識,自從次之后“師者亦父母心也!”成為我教育教學中的不二準則,在使自己成為“嚴師”的同時,更以慈母般的心懷去關愛學生,和他們同歡樂、共憂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但并不是一味地遷就他們、偏愛他們。對于他們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不足,及時地教育和指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愛嚴相濟地教育,感受到教師是從學生的立足點出發教育引導他們。學生也會從內心信服并接受教育,真正達到“親其師、信其師”的境界。
二、讓尊重豐富學生的人生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活生生的人,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急劇發展時期,具有非常強的自尊心,希望教師能理解他、關心他、尊重他,所以說尊重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也是熱愛學生的延伸。
尊重學生是對學生人格肯定敬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缺點、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保持寬廣的胸懷、和藹、友善、熱忱、耐心和平等地對待學生,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方,嚴而有度、嚴而友愛地教育學生,讓學生在受教育的同時,能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和理解,促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積極主動地改正。教師給予學生的尊重和理解,無形中也會讓學生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讓學生懂得感恩,這三者又是關愛他人的首要條件,學會關愛他人,會凈化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對幸福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
尊重學生,不但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對于每個學生的不同的個性,教師要給予喜愛、尊重、和信任,掌握和研究學生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使他們得到以健康成長,成為于社會有用人才。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大愛無疆,大德永恒、大智若愚、時代需要我們努力成為一個有大愛、大智的老師,讓生命在奉獻中飛揚,讓師德在教育中閃耀愛的光輝。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原載于1931年5月15日《師范生》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