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杰宇 朱治鋮 鄒晗
摘要:文章對大學生從眾行為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并根據(jù)調查結果,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的種種行為進行了認真研究,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從眾行為;社會心理
1.從眾心理的本質內涵
通常來說,從眾心理主要就是指“隨大流”,按照多數(shù)人的思維方式行事。主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從眾,指的是個體受到多數(shù)人的影響,而與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的行為。廣義的從眾,是指主體受到客體的影響,進而與客體保持一致的行為。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從眾主體是從眾個體,但從眾客體卻不一定是從眾個體,它主要指能夠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包括群體和各類的組織以及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等等。
2.大學生從眾行為調查
2.1 從眾行為的基本情況
這里我主要對五種從眾行為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這五種行為分別是,消費行為、學習行為、戀愛行為、擇業(yè)行為和入黨行為。從調查得到的結果看,消費行為和戀愛行為的從眾比率是最高的,其次學習行為,然后是擇業(yè)行為和入黨行為。
2.2 從眾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
從調查反映的情況可以得知,大學生消費從眾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對手機的使用,學生之間的聚會,服裝的穿著等幾個方面。學習從眾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參加自習課,參加輔導班,參加四六級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幾個方面。戀愛從眾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約會,同居和發(fā)生兩性關系等幾個方面。擇業(yè)從眾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考研升學,自由擇業(yè),求職謀業(yè)等幾個方面。入黨從政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撰寫入黨志愿書,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等方面。
3.對從眾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
通過深入研究分析,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因素,能夠使大學生產(chǎn)生從眾行為:
3.1 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從眾現(xiàn)象與文化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通常來說,集體主義的社會比個人主義的社會更容易產(chǎn)生從眾行為。就我國來說,受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影響,人們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時候,有著很強的集體意識,甚至把集體擺在個人的前面,想問題、辦事情大多是從集體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社會輿論和公眾評價,對個人的影響極大。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產(chǎn)生入鄉(xiāng)隨俗的思想,凡事以中庸為標準,不追求標新立異,緊跟多數(shù)人的腳步。
3.2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多元化思想對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有著巨大的沖擊,一定程度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沖擊之下,一些原來潛在的問題顯性化,這些問題是往往是大學生父母和家庭難以解決的。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一些社會上流行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行為,容易被大學生所模仿。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一些專家學者,從歷史的角度對大學生行為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大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社會變革的意義,相較于成年人有著更強的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更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
3.3 群體生活的影響
在學校里大學生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與其他個體相互聯(lián)系,共同組成學生群體。在這種群體生活模式下,大學生個體都需要與其他人保持某種意義上的一致,使自己的言行和舉止容易為其他個體所接受,并且根據(jù)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的要求,調整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大學生的這一群體屬于同輩群體,這就更加凸顯了個體的作用,極大地增強了個體與群體的一致性。大學生長期在同輩群體下生活,受群體壓力的影響,必然會放棄個體的一些思想、觀點和行為,從而采取與群體中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容易被群體所接受。
3.4 心理發(fā)展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同齡人和長輩的影響,而在這兩類人的影響下,大學生更傾向于以同齡人的準則為標準,這主要是因為,同齡人有著更為接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閱歷。但是由于大學生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理論知識不過厚實,思維水平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大學生個體無法有效把握個人的發(fā)展方向,進而導致社會上一些模糊的思想觀念,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多數(shù)人在青年時期的生活化需求,主要是在熟悉的人之間尋找情感的歸宿,如果找不到情感的歸宿,青年人在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時,就會產(chǎn)生孤獨的感覺。對大學生來說,被他人尊重和與他人交流的意愿非常強烈,他們在心理上特別重視他人的評價,當發(fā)現(xiàn)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時候,會產(chǎn)生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從而選擇從眾行為。
4.結束語
通常來說,大學生有從眾行為并不一定是壞事。從眾行為,從本質上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學生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容易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共識,增進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通常我們看到大學中興起的各種社團,就是大學群體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通過社團能夠在大學里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氛圍,對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容易使大學生產(chǎn)生依賴心理,從而束縛大學生的思維,進而對大學生在學術領域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產(chǎn)生負面影響。綜上所述,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從眾心理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影響,才能做到既發(fā)揮從眾心理的促進作用,又能有效避免從眾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讓大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既尊重多數(shù)人的意見,又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從而得出準確的判斷,用以支撐自己的行動,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陷入窠臼。
參考文獻:
[1]施正康,陳達凱.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漫談[M].文匯出版社,2000:88.
[2]王靜波.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一項中國青年價值觀的本土化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2(2).
[3]米德.文化與承諾[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51.
[4]阿爾伯特.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67.
[5]李穎.大學生從眾心理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評論,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