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虎
【摘 要】本文論述當代青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包括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全、能力提升、學業發展、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等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法規、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突出學校育人主導地位、發揮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體現學生育人主體作用等對策,形成政府、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的教育合力,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為有關部門制訂網絡發展政策法規和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提供實踐依據。
【關鍵詞】當代青年大學生? 網絡成癮? 危害? 預防對策? 網絡文化? 網絡管理法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16-03
隨著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人類進入了網絡社會、信息時代。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科學用網可以方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沉迷網中則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弱化能力,破壞家庭和諧,影響社會穩定。目前高校在校學生存在網絡成癮的現象,亟待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解決。
一、青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
網絡成癮簡稱為網癮,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青年大學生網絡成癮具有以下危害。
(一)影響大學生身體健康。“低頭族”基本上都是手持智能手機或坐著或站著或躺著低頭彎腰長時間使用網絡,不僅消耗大量的體力、精力,而且由于身體特別是眼睛、腰部、脊椎等部位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有效的鍛煉,容易出現頭暈眼花,視力下降;手腳麻痹,關節痙攣;腰椎酸痛,間盤突出的情況,嚴重地損傷了身體的健康。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全。網絡就像一塊磁鐵,也像一個巨大黑洞,對網癮者,迷惑心智,吸引眼睛,消耗時間,耗費精力,擾亂生物鐘,造成情緒抑郁、精神焦慮、性格急躁、悲觀厭世等心理異常現象,更有甚者會產生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的心理疾病。
(三)影響大學生能力提升。網癮者專心于網事,自我封閉,交友圈窄,與人交流和交往少,久而久之,表達能力下降,人際交往能力降低;沉迷網絡者,不加思考地休閑娛樂、搜索信息、網上聊天,會弱化獨立思考能力;網絡依賴者,作業依賴網絡搜索,答疑解惑依靠“百度”,依樣畫葫蘆地抄襲網上的答案,會削弱學習能力,影響學生各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四)影響大學生學業發展。在教室或者宿舍,陷入“網事”后,不少男生瘋狂地玩游戲,而一些女生則癡迷地看電視劇或電影,上淘寶購物。甚至有些大學生為網游而逃課,不正常休息等。他們不認真學習,心中“網”第一,時間基本用在網上。大學期間,不學無術,考試經常掛科,最終荒廢學業。
(五)影響大學生家庭和睦。大學生沉迷網絡,損傷身體,損害心理,喪失能力,荒廢學業,引起家長的恐慌、父母的爭吵,激發家長和孩子間的矛盾,破壞了家庭和諧;陷入“網事”,沉迷網絡后,大學生可能會被網上的黃色內容刺激、暴力游戲誘導、犯罪行為啟發、網貸陷阱引誘,走向了犯罪之路,給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六)影響社會穩定。大學生網絡成癮,在網上從事賭博、非法網貸、色情交易等違法犯罪的事,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和諧發展。根據多米諾骨牌效應,孩子網癮,會破壞家庭的祥和;家庭不和睦,將影響社會穩定;社會不穩定,則阻礙國家發展。
二、預防青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對策
(一)政府重視,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法規。政府應通過建章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消除社會隱患,維系人民幸福。建立健全網絡管理法規是預防青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前提。一是實行實名入網制度。通過實名制,需要身份證號和實名使用網絡,對網絡和網絡使用者進行分層次的管理,有利于引導青年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二是出臺網絡內容責任制。政府部門控制網絡內容的入口,實施網絡內容的問責制,引導網站、公司和個人發布積極向上、科學有益、充滿正能量的信息,開發益智、文明的游戲軟件和聊天工具供廣大群眾學習、休閑娛樂和交流溝通;嚴厲打擊賭博、賣淫、詐騙、黑客入侵等網上違法行為;杜絕反動、迷信、黃色等不健康信息在網絡出現和流傳,為青年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網絡平臺。三是實施限制上網地點制。通過網絡實名制,政府部門對不同人群用網地點進行限制,限制學生群體在教室玩游戲、看電視劇(電影、搞笑視頻)等與學習無關的網事,以強制性的手段指導他們合理使用網絡。四是采取控制用網時間制。通過控制學生用網時間,在午休和晚休及超長用網時掐斷大學生的網絡,使得他們有條件地遠離網絡。五是貫徹依法管網制。各地黨委、政府承擔依法按規管理網絡的領導責任;網絡管理部門負責網絡管理的主體責任;網站開發者對所發布的內容負責任。通過依法管網,層層落實責任,貫徹網絡管理的法規。網絡法規的建立健全,依法管網的實施,層層責任的落實,為大學生乃至廣大群眾正確使用網絡指引方向,規范底線,杜絕網癮。
(二)社會關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社會具有導向功能,廣大群眾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會受到社會輿論和氛圍的影響。社會密切關注,營造良好的社會網絡使用輿論氛圍,是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的關鍵所在。一是全社會應高度關注網癮現象,認識到網癮的危害性,共同研究預防網絡成癮的方法和措施,開展預防和戒除網癮的行動。二是建設科學的網絡文化,通過文化育人,引導大眾掌握科學的網絡知識,樹立合理的用網觀念,形成健康的網絡行為。三是在社會上人人自覺在公共場合不隨意玩游戲、看視頻,營造良好的網絡使用大環境,以此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四是在社會上形成互相鼓勵彼此監控用網行為的大環境,通過彼此互相勸勉,提高各自的自控力,共同抵制網絡的誘惑。五是建立網癮戒除中心,幫助網癮者從心理、行為上脫離網癮的毒害,重新走上健康的用網之路。社會關注,全體成員參與,健康網絡文化的形成,會細雨潤物悄無聲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三)家庭支持,發揮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高校是育人主體,它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礎。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當學校的教育得到學生家庭的有力支持、有效配合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實效性。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青年大學生一個溫馨的港灣。家長應多與孩子相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心他們的需求和成長,構建和諧、友愛、平等和民主的家庭關系,父母親以身作則,在家里不在孩子面前進行與工作和日常必要交流無關的網絡行為,并且陪孩子一起看書、學習,構建書香家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孩子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榜樣和前行的方向及一個溫馨、勵志的成長環境。
2.以科學的教育方式引導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教育家盧勤指出,現在的青少年有四大缺失:童年快樂缺失、精神文化缺失、親情溝通缺失和成就感缺失。青年大學生一般都是17歲左右,心智還不成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父母們專制的管理措施、無的放矢的教育方法、枯燥的教育手段、不切實際的高要求,不符合教育規律、大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抵觸情緒和反抗心理,把他們推向網絡世界。
人與人之間智商、情商和不同方面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出的認知特點也不盡相同,作為家長,應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成長。這里的“材”既是指孩子本人,也指教育的內容和時間及地點等。17、18歲的大學生雖然漸漸已經長大,但是童心依然存在,而且追求快樂本身就是人類的本能,家長可以通過成語接龍、“你來比劃我來猜”等親子活動帶動孩子們在娛樂中學習,通過組織家庭成員游山玩水,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中教會孩子認知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動物植物,引導他們如何寫觀光旅游的作文等。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學的欲望,推動他們學習行為的踐行。作為家長不僅要引導孩子學習進步,更要對他們學習進行指導,教給他們具體的學習方法,學而有法,才能事半功倍,進而滿足人的成就感,激發人的求知欲和斗志,推動人不斷勵志前行。古人特別重視“一張一弛”之道,它不僅是治國安邦的方法,更是管理的必要手段。“張弛”所蘊含的哲理和智慧,用在教育學生和孩子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張弛”所蘊含的嚴寬的道理啟示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既要嚴之以理,也要寬之以情,也就是對孩子的要求要有底線和原則,對孩子的管理要有規則,對孩子的評價既要批評,更要肯定,懂得用欣賞的手段在教育孩子中提要求和標準,但是要因時因事因勢等而定,不要一成不變,更不要攀比,也要勞逸結合,這樣才能使得孩子們化壓力為動力。當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生活即學習,學習使得生活更加充滿樂趣時”,他們就只會把網絡當成學習的工具,絕對不會迷戀網絡。
(四)學校教育管理,突出育人主導地位。高校的職責和使命是教書育人,預防大學生網癮也是高校責無旁貸的任務。高校應該發揮育人主導的作用,通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學生自育、互育形成全員育人的格局。以學生協助老師做事,老師參加學生活動、指點學生成長,在教學相長中融洽師生關系,構建和諧校園,師生合力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網絡。通過開展網絡知識講座或座談會,讓大學生全面、正確掌握網絡的有關知識,認識到網癮的危害性,提高預防網癮的能力。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規劃人生,樹立人職匹配的理想,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指引他們追求夢想,以此增強他們的自控力,遠離網絡的誘惑。通過對接社會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要,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堅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杜絕網絡對他們的侵襲。通過校本培訓常態化提高本校教師的崗位勝任能力和從社會、企業聘用行業人才的方式增強師資隊伍的實力,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吸引學生投身學習,忘記“網事”。實施大導師制,即現代師徒制,通過專業老師從專業化、行業化、個性化和職業化及實踐性去指導、關心大學生的成長。所謂大導師制就是一個專業的老師大學階段緊扣“學習”負責從學習課程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成效的評價及就業的引領等方面去指導每個年級10位左右學生成長的一種師生關系。它可以形成金字塔型的方式,專業導師負責全面指導,高年級學長可以帶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大導師制的建立,有助于密切師生和生生的關系,便于專業導師在大學階段全程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利于后進生或內向生得到關愛和有針對性地教育及引導。精準的學生幫扶,避免后進生自暴自棄而染上網癮。通過打造黨員老師、專業老師、輔導員和學生群體四支隊伍開展文體活動、文明修身活動、職業規劃勵志活動和專業技能活動,營造文體文化、文明修身文化、勵志文化和專業技能文化四種校園文化,有針對性地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結合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使他們在充實的學習生活中忘卻網絡。
(五)學生個體參與,體現育人主體作用。大學生雖然心智不夠成熟,但畢竟也是成年人,有責任和義務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要發揮自我教育的主體作用,配合學校的主導育人,預防網癮的發生。大學生首先要有意識、自覺地去學習網絡的內容,清楚網癮的危害性和有意識提高預防網癮的能力;主動多與師生交流,廣交朋友、學友,豐富交際面;有困難或者面臨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應敢于面對并積極請教他人,千方百計排憂解難,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成績,跟上老師教學的步伐;踴躍參加校園活動,在活動中奉獻自我,展示自己,豐富知識,鍛煉能力,充實內心。亦師亦友的師生情,精彩的大學生活,內在需要得到滿足會使得大學生知道如何使用網絡,不會陷入網癮。
預防和醫治大學生網絡成癮,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的責任。只要全社會能夠充分認識到網癮的危害性和預防網癮的重要性,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及學生個人的教育合力,一定能培育出健康的網絡文化,為科學用網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馬阿米娜.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及教育對策[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