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劉存香

【摘 要】本文基于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偏低的狀況及其原因分析,論述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提升策略:組建校企合作訂單班時,讓學生充分了解、理性選擇;根據經銷店的分布及學生的就業意愿挑選合適學生;在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增強學生企業歸屬感;規范實習管理制度,實現實習走訪及指導常態化;做好訂單班學生的實習跟蹤及數據分析。
【關鍵詞】校企合作? 定向培養? 汽車檢測與維修? 在崗率? 提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184-02
一、校企合作定向培養模式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以及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人才成為當前國家技能緊缺人才的背景下,眾多國際國內知名的汽車廠家與國內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項目,例如豐田汽車公司與國內34家職業院校合作建立T-TEP校企合作項目,福特在全國與23所職業院校合作開展STWP校企合作項目,以及奔馳、寶馬、上汽通用、一汽大眾等均在全國職業院校中開設校企合作項目,共同培養高質量的汽車售后服務人才。
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類校企合作項目為例,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自2007年開始,先后與豐田汽車公司、東風日產、上汽通用、長安福特、一汽大眾建立校企合作,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在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上基本相同,實施的過程中稍有差別。汽車生產廠家(主機廠)、經銷商(4S店)、職業院校簽訂合作協議,由汽車主機廠投入實訓車輛、教具、專用工具,與職業院校共同制定實訓場地建設標準、教學標準、教師標準、學生認證標準,為職業院校培訓認證師資;職業院校按照雙方共同制定的標準建設實訓場地,提供優秀師資隊伍,在學校招聘、組建訂單班進行教學;學生完成在校期間的教學內容后,到相應品牌的汽車經銷店實習就業。該模式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可以利用企業不斷更新的實訓車輛、開發的教具、對教師的技術培訓以及最新的企業標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則可以從學校招聘到符合需求的技術人才,使企業發展獲得持續、高質量的技術人力資源保障。在校企雙贏的局面下,學校和企業都高度重視合作項目,進入訂單班的學生也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條件。
二、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偏低的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偏低的狀況
在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中,企業最為關注的是通過合作培養出與自身規模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數量,但近年來,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到企業后的在崗率嚴重偏低。從表1所示某一合作項目學生就業實習情況可窺一二。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學生實習結束后,學生在崗率只有50%左右,畢業一年后,在崗率不足30%。結合職業院校汽車類專業的就業情況可知,職業院校汽車類專業學生就業率較高,但是存在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的在崗率偏低的問題。
企業、職業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共同培養的學生,在畢業后流向了其他企業,會造成投入資源的浪費,也會使得企業合作的意愿下降。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偏低成為學校、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1.汽車后市場原因。第一,汽車后市場崗位多,學生實習就業容易。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車后市場對汽車維修以及汽車保險、配件、精品等汽車相關從業人員的數量需求也急劇增加。對于汽車專業的學生來說,在汽車后市場實習、就業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也造成了一名學生有多家單位、多個崗位可以選擇的局面。第二,不同品牌崗位基礎能力要求相近,學生容易適應。雖然汽車品牌眾多,但是對于實習崗位的學生,或者企業一線基層員工的專業能力要求具有共通性,例如學生在某個經銷店實習,也很容易適應其他品牌經銷店的崗位要求,導致學生容易因為待遇稍高一點、與店內同事關系不融洽等原因更換實習、就業的單位。第三,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受到企業歡迎。汽車經銷店面對其他品牌的競爭,力求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也需要高素質、高技能員工,對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學生,各企業也是爭相招聘,企業之間的競爭導致訂單班學生的換單位情況明顯。
2.汽車經銷店原因。根據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離職學生因為經銷店原因離職的約占25%,具體原因為:經銷店待遇低、工作量大、沒有業務培訓、缺乏對員工的關懷、不能按期轉正等。通過對企業走訪可知,部分經銷店確實存在以上問題,同一汽車品牌在一個省份分布有很多的經銷店,有私人代理、集團化經營等多種性質,各店的管理模式也差別很大,其中甚至有廉價使用實習生的情況,大量招聘實習學生,但是一到畢業時,以各種理由不給學生轉正,辭退實習生。
3.學生個人原因。在調查數據中,離職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學生個人原因造成的,通過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5、2016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可知,離職學生中由于個人原因離職的約占40%,其原因主要為:對經銷店安排的崗位不滿意、個人身體原因無法堅持高強度的作業、畢業后從事家庭安排的工作、畢業后計劃升本、入伍、無故毀約等。
三、提升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的策略
在學校、企業共同關注學生在崗率的背景下,基于對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流失原因分析及跟蹤調查結果,學校可從如下方面提升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
(一)組建校企合作訂單班時,讓學生充分了解、理性選擇
在學生一年級的時候,對學生介紹定向企業文化、在區內經銷店的就業情況、訂單班的學習內容及要求等,整個宣傳的過程持續一個學期,做到讓學生在進入訂單班前充分了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通過實踐發現,學生充分了解了再選擇,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的意愿強烈、紀律性好,學習效果好,對于品牌的認可度高。
(二)根據經銷店的分布及學生的就業意愿挑選合適學生
在學生報名后,需要經過面試組建訂單班,面試主要是了解學生今后的就業意愿、對該品牌的興趣及意愿就業地點等,選擇對品牌感興趣并愿意到該品牌的經銷店工作的學生組建訂單班。同時,還要根據經銷店的分布及用人情況,選擇數量與當地經銷店需求相當、生源地來自經銷店所在地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愿意回家庭所在地就業且在崗率比較高。
(三)在教學中融入企業文化,增強學生企業歸屬感
為訂單班學生學習打造專屬的品牌形象區,將企業品牌文化元素布置在學生學習的實訓區、理論教室。例如安裝品牌形象展板、合作項目介紹展板、企業的文化宣傳板,工位布局及要求、主色調與經銷相同,學生上課統一穿經銷店工作服。在校學習期間開展與經銷店的交流活動,學院邀請經銷店的負責人或人力資源經理給學生開展講座及素質拓展活動,組織學生提前到經銷店見習,熟悉企業環境及要求,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與學生交流等,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縮短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企業的歸屬感。
(四)規范實習管理制度,實現實習走訪及指導常態化
首先,通過制定嚴格的實習管理制度,約束一些學生隨意選擇實習單位、隨意變更實習單位的行為。在實習管理規定中,規定學生更換實習單位需要經過指導教師同意—教研室主任了解經銷店領導意見后同意—系領導同意等多道程序后,方可辦理變更實習單位手續。在學生離校實習前,指導教師應重點講解實習過程要注意的問題,學生知道變更實習單位不易,在選擇實習單位時就會比較謹慎。
其次,做好學生的實習指導工作,特別是心理的引導。為此,教師應定期開展實習生走訪活動,并在走訪中回訪經銷店服務經理和人事經理,了解實習生情況。對于實習生感覺工作辛苦、與經銷店內同事相處出現問題、受到經理批評心里難受等想更換單位的情況,及時做出正確的引導,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避免由于考慮不充分就倉促更換單位的情況出現。
最后,搭建學校、學生、經銷店、廠家實習管理平臺,學生到企業實習,由經銷店指派經驗豐富的技師作為學生的校外指導教師,并定期向廠家主管人員提交學生實習的指導考核情況;同時,學生也可以利用管理平臺或廠家走訪的機會向廠家主管人員反映在經銷店實習的情況,如果是經銷店的原因,廠家要求及時整改。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感受到經銷店的培養與關注,也可以避免經銷店對學生的管理處于沒有監管的狀態。
(五)做好訂單班學生的實習跟蹤及數據分析
做好訂單班學生實習期在崗情況調查、畢業后一個月在崗情況調查、畢業后一年在崗情況調查,了解學生離職的主要原因,在學生組班、教學、實習管理中找到可以改善的措施。同時,了解區域內經銷店的用人需求及學生對該店的滿意度,對于需求人數的變化及時體現在下一年的組班計劃中,對于學生不滿意的經銷店,嚴格控制其招聘人數,盡量讓學生到用人需求多、學生滿意的經銷店實習就業。
總之,要提升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學生在崗率,讓學生充分了解合作項目、增強學生企業歸屬感、挑選適合的學生組班、校企共同管理學生實習過程等,是較為有效的對策。然而,由于校企合作項目管理方式不同,經銷店經營理念差別等原因,各校只有結合實際情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改善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才能達到校企合作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黃志杰,吳飛,謝軍.校企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6(6)
[2]馬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校外協同機制構建研究[D].揚州:江蘇大學,2017
[3]張震,王本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7(12)
[4]秦明.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訂單班現狀、問題與對策淺析——以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為例[J].老區建設,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