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瓊
【摘 要】本文以漢語專業為例論述高職院校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人才培養體系建構,提出通過課程設置、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課程教學評估體系等合理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通過進修培訓、企業鍛煉、招聘引進等途徑建設一支高素質多元化的師資力量,通過把實訓引進課堂、把業內行家請進校園、建立實訓基地、依托職業技能比賽進行實訓、學生到企業進行綜合實訓鍛煉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訓實踐活動,從而建構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各類人才。
【關鍵詞】高職漢語專業? 創新意識? 創業能力? 人才培養體系? 師資? 實訓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177-03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國家把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作為推進高校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用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隊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各種人才類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構一套相對完整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人才培養體系。本文結合高職漢語專業的特點,從建設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培育多元化的師資力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訓實踐活動等一系列的環節探索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
一、建設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課程設置很關鍵。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能學到什么知識和擁有什么技能的問題,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就業和創業的走向。高職漢語專業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就要落實到課程教學活動中,要從培養的目標出發,從最基本的課程教學做起,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手段、教學評估體系等一系列環節的建設。
(一)結合專業教學目標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就高職漢語專業來說,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一定的“說”和“寫”、溝通與協調、組織與管理、創意與策劃的能力。其中,“說”和“寫”是最基礎的能力。新生入學之初,可以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使學生在入學時就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今后就業或者創業的方向。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個學年,屬于打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除了必要的公共課要學習外,設置的專業課就是要從文字運用、基礎寫作、文學鑒賞的要求入手,一切都圍繞著“說”和“寫”能力的培養來設置課程。征訂的教材也要符合這一時期的培養目標,盡量選擇一些能訓練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教材。在第二、第三學年,適當地開設一些技能課,重在培養學生溝通、協調、管理、組織、創意和策劃等方面的能力,例如應用寫作、實用口語、市場營銷、廣告策劃等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自主選修這些課程。這些技能課程的開設,可以訓練和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為學生今后進入職場就業或者自主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質疑與答疑、求實與創新,使學生學會在學習中質疑,在質疑中創新。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教師要重在啟發引導,通過多媒體、微課、慕課等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康寧認為,創新人才所必備的一些基本特征應該包括不懈追求、敢于質疑、繼續探索、善于構建等。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不利于開發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現代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教師重在啟發和引導,特別是要重視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和差異性,及時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其實,幾乎每個學生身上都具有創新思維與能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存在差異性罷了,教師在教學中應加以點撥啟發、循循善誘、不斷激勵和加強培養。在高職漢語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語言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與眾不同;在文學鑒賞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思想、藝術、人物塑造方面的獨特的審美能力;在基礎寫作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在各種文體上形成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特點的創作能力,等等。這些教學環節本身就貫穿著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將來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都需要運用到這些知識和能力。
(三)建立適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評估體系。這一評估體系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評估和對學生的學習評估兩方面,二者綜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評估體系。對于教學成果的評估,傳統的做法總是與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相掛鉤。筆者認為,對學生考核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以單一的卷面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水平,而是要全面地從各種角度來看待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特別是看他在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上是否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是否有與眾不同的創新創意的思維方法和能力。為了適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就要建立一個既能衡量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衡量其動手實踐能力的評估體系。
二、培育多元化的師資隊伍
高校建設一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多元化的教師隊伍,才能承擔起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人才的重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在德育方面要有擁護黨的方針政策的思想覺悟、教書育人的奉獻精神外,在知識和能力方面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在新時代信息化大數據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更需要建設不同層次、不同的知識技能結構相融合的教師隊伍,在年齡、性別、學歷、技術等各方面都應該是多元化的。從知識和技能結構上來要求,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應該是“一專多能”或者是“多專多能”的。就高職漢語專業來說,既需要教師有語言、文學、寫作等專業基礎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也需要有編輯、廣告、市場營銷、文化產業策劃、導游、秘書、文員等與漢語有關聯的職業技能,才能培養學生今后在職場上需要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此,可以從進修培訓、企業鍛煉、招聘引進等途徑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多元化的、能夠勝任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師隊伍。
(一)選拔一批教師到更高一級的學校進行進修培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能解答學生提出的“惑”(問題、疑問、質疑等),就需要教師能夠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淵博的學識,才能勝任“解惑”的任務。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專業設置和發展的要求,做好計劃,鼓勵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更高一級的學校進修。這個計劃可以是根據上級教育部門每年給的進修名額,結合本部門的需求來制定。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知識在不斷地更新,教師要跟上這種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步伐,就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活到老,學到老”,而進修是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一個有效的途徑。根據專業的需要,定期選拔,把一部分老師輸送到更高一級的高校進修。利用更高一級學校的教學資源,讓老師繼續充電,使老師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教學技能和專業技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二)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我們提倡教師到企事業去鍛煉,進行社會實踐實訓活動,到一線工作崗位上去鍛煉,了解社會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就高職漢語專業來說,社會對漢語專業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達到什么程度,我們如何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上與社會職場接軌?學生到職場鍛煉之前,教師更應該先進行嘗試和探索。例如,社會對寫作、編輯、出版等方面有何要求?這需要教師到出版社、報社、電視臺等實地調研。職場上對口語表達的運用是如何進行的?這需要教師到商場、景區、賓館、飯店等進行實地工作體驗。現在很多學校都在進行“雙師型”教師的評定,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除了具備自身的專業教學技能外,還應該具備與專業技能相關的職業能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實訓活動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主要就是要培養應用型的人才。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實訓實踐中鍛煉其操作能力,才能達到培養的目的。漢語專業對應的職業能力很廣泛,只要以“說”和“寫”為基礎輻射的各種職業技能都可以作為能力實訓的活動范圍。高職漢語的實訓實踐能力培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在說和寫、溝通與協調、組織與管理、創意與策劃方面的操作技能。要培養這些操作技能,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訓活動。這些活動的展開,可以通過把實訓引進課堂、把業內行家請進校園、建立實訓基地、依托職業技能比賽進行實訓、學生到企業進行綜合實訓鍛煉等方式來進行。下面筆者將就一些重要的實訓活動環節進行探索。
(一)把實訓活動引進課堂。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不管是理論基礎課程,還是技能培訓拓展課程,都可以引入實訓活動,通過視頻、幻燈片、VR軟件的播放,創設情境,設置問題,讓學生觀摩、討論,鼓勵學生答疑、質疑,在課堂實訓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案例既有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片段,也有真實的人物生活片段,例如朗誦的技巧、自然與人文歷史景觀的解說、待人接物的禮儀等,通過觀摩、模擬、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完成一些實訓的內容。學生在答疑、質疑和討論中,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開拓他們的思維,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
(二)把業內行家請進校園。學校可以邀請與漢語專業有關的一些成功人士通過開設講座、座談會的形式,與學生分享創業經驗。這些成功人士可以是報社編輯、公司領導,也可以是正在創業初見成效的學長。可以讓他們談談創業的選擇、創業道路上的快樂與艱辛。通過講座,學生對本專業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有清晰的認識,了解和認識本行業對自己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和需要,可以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人生有挑戰、有風險、有挫折,創業中有成功、有失敗,有喜悅、有淚水,也需要正確地面對。
(三)建立長久穩定的實訓基地。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職場資源,和當地政府機構、旅游公司、出版單位、廣告公司、網站等合作,建立長久穩定的實訓基地,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培養和訓練提供平臺。高職漢語的實訓基地應該是和語言文字有關聯的,例如政府各部門、圖書館、旅行社、風景區、博物館、電臺、電視臺、報社、廣告公司等。這些實訓基地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寫作、編輯、組織、管理、溝通、協調、策劃、創新、開拓等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將來就業和創業提供“熱身”的機會。
(四)依托職業技能比賽開展實訓活動。近年來,從全國各地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到各高職院校,每年都定期舉辦各種各樣的職業技能比賽,涉及漢語專業的就有秘書職業技能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雜志編創比賽、手工創意大賽、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比賽,等等。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踴躍參賽,依托這些比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訓練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他們今后創業提供一些實踐經驗。
(五)學生到企業或者實訓基地進行鍛煉。如果說把業內行家請進校園是“請進來”,那么,學生到企業或者實訓基地進行鍛煉則是“走出去”。不管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是為了促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達到雙方協同育人的目的。學生到實訓基地訓練,就是把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學生可以提前體驗職場的工作,了解行業對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查缺補漏,不斷進步。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培養體系。而這個系統涉及的課程、師資、實訓活動等方面該如何完善,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探索中逐步地提高認識,加深了解,調動學校、院系、師生、企事業各部門的資源,齊心協力,獻策獻計,不斷努力,共同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人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楊羽,王兵,楊東林.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2]李思穎,陳瑩花.大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J].湘南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3]蘇丹,鄒偉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5(6)
[4]吳康寧.創新人才培養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