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現花
【摘 要】本文論述專題教學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應用,從選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設計原則、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等方面進行探索,針對專題教學實踐中專題研究內容較少、設計簡單、沒有突破教材的框架等問題,提出教師要拓寬知識結構和視野、專題教學設計要大膽創新、多傾聽和采納學生和教學督導的意見等對策,使專題教學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專題教學? 實踐? 效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056-03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下簡稱“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必修的一門公共課。無論是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高專或民辦高校,統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重點教材。
為增強“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促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全面了解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體系的理解,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筆者在“概論課”專題教學過程中,根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要求,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概論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并立足“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任務,充分考慮“90后”大學生年齡、認知等發展規律以及獲取信息知識的習慣和特點來進行專題教學設計,包括專題教學設計的選材、目標、步驟、原則、方法、反饋,使該專題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課堂專題教學實證研究,探索專題教學規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尤其關注如何把“概論課”專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到課堂,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方式改革,提高思政“概論課”的教學水平,培養創新人才,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
一、“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實踐
(一)專題教學設計選材內容。專題教學是圍繞某一個社會熱點、新聞、歷史事件、社會現象等進行專題授課。“概論課”的專題教學首先從本課程的內容進行總體教學設計。從課程內容來進行專題教學設計。從縱向來看,“概論課”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一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歷史飛躍和重大理論成果,這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從橫向來看,“概論課”內容包羅萬象,涉及面較廣,大致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革命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際外交、黨的建設等內容。
根據學生實際,將“概論課”課程分為兩個學期完成。一般情況下,在學生大二學期完成“概論課”課程的學習。“概論課”(2015年修訂版)課程全書共十二章。專題教學設計為十五個專題。專題教學設計內容為:專題一“結果開花——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專題二“開辟新天地—— 新民主主義革命”;專題三“建立新制度,探索新理論成果——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成果”;專題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專題五“社會主義本質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專題六“翻天覆地的改革——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專題七“經濟是命脈——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專題八“政治是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專題九“文化是靈魂——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專題十“穩定是前提——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題十一“美麗中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專題十二“兩岸一家親—— 實現祖國統一理論”;專題十三“和平發展—— 國際外交”;專題十四“為了誰,依靠誰——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專題十五“黨的領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第一學期完成前六個專題教學內容的學習。第二個學期完成從專題七到專題十五的學習。
在設計專題教學時,凝聚集體智慧結晶。通過“概論課”教研室集體備課,分工負責制作課件,通過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現實案例呈現出理論。
(二)專題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第一,有效提升大學生對思政“概論課”的學習興趣。“概論課”的內容涉及方面較廣,包含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際外交、黨建等方面內容。龐大的內容板塊結合學生實際通過專題教學進行,培養大學生對“概論課”的學習興趣,增加對課程內容的認知、認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和綜合知識素養的提升。
第二,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效果,達到育人目標。由于課程的性質的特殊性。“概論課”具有邏輯性、政治性、政策性、理論性較強的特征,其性質主要是“以論論史”,也就是通過理論的學習來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歷史與未來。因此,“概論課”作為理論性較強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通過專題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概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根據“概論課”課時較少(一般是70課時)、課程內容多的現實情況,以“概論課”授課中遇到的實際困惑為例,針對“概論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內容的豐富性及其作用的重要性,如果采用專題教學,不僅能彰顯專題教學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更能有效地提高“概論課”的教學質量。
第三,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教學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概論課”教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結合實踐,通過專題教學實證研究,將教材內容體系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實際學習轉化為教學體系,學生吸收消化后,產生認同和認可的基礎上,逐步轉化為信仰體系。
(三)專題教學的教學步驟。開展專題教學,首先要在教材中選出重難點內容,通過集體備課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專題教學設計。步驟大致為:導入專題案例、合作探究(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分組合作等形式完成專題教學目標)、教師講授、課堂反饋(學生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拓展和延伸(拓寬專題教學內容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專題實踐(結合專題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專題教學理論的社會實踐,撰寫活動收獲與感想,形成專題實踐教學模塊內容)。
(四)專題教學設計原則。具體如下:
1.科學性原則。“概論課”教材是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重點教材,在進行專題教學選題設計時不能脫離教材中的內容和重難點知識。專題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要一致,可以省略或不講部分非重點,但是要確保與教材的一致性。專題教學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備課,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政治意識。
2.整體性原則。每個專題之間的銜接要做整體性把握。“概論課”專題教學中要把握一個總論和兩大主題。一個總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這是一個總論專題,兩大主題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些內容原本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一個整體,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中要把握各專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3.創新性原則。專題教學設計要大膽創新,敢于突破或擺脫教材的框架。既要堅持科學性原則又要敢于創新。在教材內容基礎上,敢于整合設計知識結構框架,通過系統整合、梳理歸納、提煉和升華教材章節內容形成專題教學新內容。同時,專題教學創新不僅僅體現在專題教學內容方面的創新,也包括教學方法上創新、專題教學實踐中創新等。
(五)專題教學方法。專題教學方法采用一般的教育教學方法,大致有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活動教學法、體驗教學法,以及倡導各種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等等。
(六)專題教學反饋。具體如下:
1.學生反饋。經過一學年的專題教學實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專題教學為例,學生對專題教學的主要反饋意見如下:了解我國政治體制,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國家政策;了解了什么是民主選舉制度,人民就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提出老百姓的意愿、民生;理解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深刻領會到人民群眾要多了解政治、政策,認同我國的政治體制制度,增加了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議專題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效果會更好。
2.教師反饋。專題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精簡了教材內容,凝聚了知識的聚焦點,突出了教材章節內容的重難點。知識結構梳理清晰,提高了教師對專題內容的學習和研究。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科研方面都有完善和提升。
3.教學督導反饋。教學督導對“概論課”專題教學較為認可,認為專題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踐性。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學生在聽課、參與課中理解和認同我國的國情與道路,自覺增強“四個自信”,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
二、“概論課”專題教學的效果分析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多方面了解“概論課”在授課中的困惑、疑點、難點,密切聯系學生需求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采取專題教學。實踐表明,結合學生實際實施的“概論課”專題教學,可以提高“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概論課”專題教學取得的效果。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效提升學生對“概論課”的學習興趣。專題教學結合教材內容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形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這樣就形成了對專題內容的系統化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第二,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專題教學的突出之點在于將紛繁的教學體系轉化為結構明晰的教學專題。實施專題教學以來,將教材章節內容重新資源整合,形成針對某一個問題來貫穿章節內容,避免了對教材內容的泛泛而談。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教師分專題備課,準備充分,通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形成理論文章,申報課題,繼續探索研究,不斷促進專題教學的發展。
(二)“概論課”專題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相關“概論課”專題研究內容較少。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開展多年,但是相關“概論課”專題教學課件、專題教學的界定等幾乎沒有可借鑒的資料。目前的專題研究成果較零散。專題教學是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學生實際來設置,對于“概論課”專題教學沒有形成系統化。專題教學課件做好后,甚至有部門老師或者教學督導質疑這樣是不是專題教學,符不符合專題教學的要求和目標。這就說明我們在專題教學的研究上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基礎。
第二,專題教學的設計太簡單,有些專題教學沒有突破教材的框架。某些專題教學僅僅是將教材的章節改成專題,專題的內容和教材的內容一樣,沒有達到專題教學的要求。
三、進一步完善“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對策
第一,教師要認真思考,多學習、多鉆研,拓寬知識結構和視野。一方面,加強理論指導實踐。在專題教學中,沒有研究的基礎難以形成專題教學的實踐。另一方面,專題教學實踐形成理論。只有不斷探索和實踐,多學習,勤思考,多實踐,才能豐富“概論課”專題教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專題教學設計要大膽創新。教學設計是關鍵,應具有創新性。專題式教學將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里解放出來,不必拘泥于教材內容。它不是將教材的章節更換為專題,而是需要教師下大功夫整合教材資源,鍛煉了教師的創造性。在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過程中,要整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資源,充足優秀的師資力量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而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則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影響力。因此,教師課后要進行集體備課,多學習、多交流、探討“概論課”的專題教學內容設計。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可以脫離教材內容的小框架,進行資源的從優整合,凝練成新的知識框架結構。這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博聞廣識才能觸類旁通。在教學設計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才能形成有價值的專題教學。比如,通過一個案例貫穿專題內容,有理論有實踐,讓學生通過案例形成章節內容的專題教學形式。教學無法。在教材教學內容基礎上,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大膽進行創新設計,形成各具特色的專題教學形式。
第三,多傾聽與采納學生和教學督導的意見。通過專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獲取了基本的政治理論常識,提升了思想政治素養。在每次專題教學后,教師應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以便更好地完善專題教學,服務學生。同時,在教學督導聽課后,教師也要及時傾聽和采納教學督導的意見,多向教學督導請教和交流專題教學的設置等。在廣泛聽取反饋意見后,繼續完善專題教學,最終形成有特色的“概論課”專題教學,達到“概論課”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龔德才.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初探[J].教育評論,2013(1)
[2]閆紅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初探[J].教育時空,2016(8)
[3]王連芳,吳珍平.專題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