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巍* 鄭伊柔 汪佐嬋 李其發
摘 要:隨著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和成熟,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發展問題日益凸顯。本文根據在分析我國房地產行業現狀以及房地產專業教學特點的基礎上,以“管理專業工程”為創新點和核心教學思想,提出了房地產專業的一些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房地產 教學模式 管理專業工科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房地產業對經濟的影響力持續上升,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影響及帶動多個相關行業與領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房地產業發展對房地產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從業人員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加強房地產專業化建設,提高房地產專業人才的知識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是房地產教育教學領域正面臨的重要問題。
國外房地產行業起步較早,并且各屆也十分重視,故房地產專業的高等教育發展較為成熟,教學課程體系相對健全,監督和評估機制比較完善,同時也產出了豐富的相關研究成果。我國自20世紀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房地產市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高等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模也伴隨著行業的發展逐漸擴大。目前,全國范圍內約70多所高校開設了房地產相關專業,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并達到了國際標準,但與國外比較而言,我國高校房地產專業的發展存在一些缺陷,不足以適應新形勢下房地產行業對人才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專業代碼為120104)歸入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在此背景下該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究及改革須引起高度重視。本文擬結合新形勢下房地產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知識和能力需求,基于“管理專業工科化”教育理念,探究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構建。
1 房地產專業教學特點
在人才培養方面,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其中,理論教學主要以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和土木工程四大學科為基礎,突破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房地產基礎理論知識,提升其專業能力;實踐教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校內實踐、企業實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其溝通、組織能力[1]。校內實踐的方式多樣,如可設置力學實驗、營銷模擬、工程估價等實踐課程,也可鼓勵學生參與房地產專業的競賽等;企業實踐則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可通過校企聯系、校友平臺、企業認知學習等方式,實現學生與房地產行業中不同崗位的直接接觸,從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2]。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課程設置涉及面廣,專業課程主要圍繞工程、經管、法律三方面展開設置。以江西師范大學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為例,工程類課程如工程圖學、建筑力學、工程成本規劃與控制、工程估價、工程測量等,旨在培養學生投資估算與工程建設方面的專業能力;經管類課程如房地產市場分析、房地產投資分析、房地產營銷與策劃、經濟學、管理學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市場服務、投資分析、營銷策劃等方面的專業能力;法律類課程如工程合同管理、房地產法律法規、建設法規等,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讀房地產宏觀政策及處理各類糾紛的職業能力。除此之外,還開設有其他相關領域專業課程,例如土地規劃、GIS在房地產中的應用等,旨在讓學生具備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更好地應對國家大部制改革。
2 房地產專業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首先,房地產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化有待完善。當前,有些高校房地產專業的辦學脫離了市場需求,重點講授房地產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所忽視,造成學生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差等系列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房地產專業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貫徹學以致用的原則,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房地產專業人才更好地適應房地產行業的發展[3]。
其次,房地產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自主性較大。由于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許多高校不考慮自身師資條件與教學環境,在沒有完善的培養方案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模仿其他國家或高校的辦學模式,爭相將原有的辦學質量不理想的專業轉為或新辦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使得人才培養過于速成式,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導致一些學校的畢業生缺乏市場競爭力。
最后,多層次的房地產專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當前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高校應在重視基礎知識理論學習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和運用能力,使學生的能力趨于多樣化,更符合市場需求。同時應加強本科生教育教學體系的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科研人才,擴大房地產業人才儲備,以適應生產、市場、政策的不定性因素的調整和變化。
3 房地產專業教學改革建議
3.1 教學理念的創新
“管理專業工科化”是各種新技術在管理領域廣泛應用背景下快速發展的教學理念,指在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引入工程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等,提倡工程學科的教學模式,從而突破傳統的“管理導向”人才框架[4]。該理念更加重視對相關工程技能的掌握,培養不僅掌握管理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具備工程類學科實踐經驗的多方面全方位發展人才。
目前,多數高校的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側重于對學生理論基礎的培養,強調系統、完善的知識體系,傾向于培養管理專項人才。此類傳統的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忽視了工程技術在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較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房地產市場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管理專業工科化”的教學理念,能夠培養出既能從事管理工作,又能從事技術業務的全面性高素質人才,將高校管理類學科人才培養目標由“管理型”轉變為“管理”與“技術”結合的類型。
3.2 培養目標的調整
(1)注重多維人才培養。
為了更好地滿足房地產行業的人才需求,不僅要考慮橫向培養,也要考慮縱向發展,尤其是“實用型”“學術型”“復合型”人才[5]。第一,“實用型”人才是指熟練掌握了房地產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能夠很好地將其應用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并注重自身專業能力提升的人才。對于此類人才的培養,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逐漸挖掘并培養其專業實踐能力,為今后的實踐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學術型”人才是指具有較強科研水平,從事房地產市場研究的人才。對于此類人才的培養,高校不僅需要為學生提供參與教師研究課題的機會,也要為其提供良好的研究平臺,從而穩步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第三,“復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了房地產的基本理論,搭建了復合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的綜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質人才。對于此類人才的培養,高校要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和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培養,開發復合型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房地產行業對房地產專業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當今社會需要兼具工程技術與管理能力的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運用“管理專業工科化”的教學理念,將工程學科的本質融入管理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培養綜合應用型管理人才將成為房地產專業人才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高校應根據房地產行業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個性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并結合實際經驗,將房地產專業人員培訓的目標與企業或市場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房地產專業人才。
3.3 教學體系的優化
(1)優化理論課程體系。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專業,為避免課程內容交叉重復,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應該在現有培養方案基礎上不斷優化理論課程體系結構[6]。對于理論教學部分,高校通常采取“三臺階”模式: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為了實現“管理專業工科化”的轉變,以突出房地產專業鮮明的工科特色目標,應對現有模式進行“工科化”改革:在公共基礎課原有政治、英語、高數的基礎上,增加大學物理;原專業基礎課主要方向為工程、經管、法律,再增加專業軟件類、測量類課程,提高對工程技術的重視度;專業方向課應明確具體方向如估價、營銷、工程等,學生可結合具體情況選擇主修方向。以上課程體系的優化有助于實現“管理專業工科化”教育創新理念。
(2)提升實踐課比重。
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是管理專業工科化對房地產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為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并存的應用型人才,提升實踐課比重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對于應用型課程,如測繪、制圖等,應加大實踐課程占總課程的比重,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讓學生操作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等測繪相關器材,以及相關專業軟件的應用。高校還應根據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的要求,集中安排一些相對靈活的實踐活動,進行特色化培養,如國內外名師講座、國內外學術交流、大學生學科競賽集訓、課程實習(設計)、企業認識實習等,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旦.新常態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上海房地,2017(9):17-19.
[2] 孫燕,呂立剛,李永樂.淺議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基于人才需求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7,4(40):116-117,131.
[3] 張娟鋒,虞曉芬.推動房地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調整[J].中國房地產,2016(7):76-79.
[4] 劉勝華,劉艷芳,詹長根.管理學科工科化與土地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優化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41-44.
[5] 徐偉,楊新宇.當前經濟背景下中國高校房地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2):22-24.
[6] 秦建成,張兆福.地方工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體系工科化改革——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