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妹
摘 要:河北滿族刺繡產品充滿著濃郁的地域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是滿族人民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滿族刺繡作品尤其突出人們渴望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愿景,刺繡紋樣形象的表達了民族遷徙、信仰崇拜的場景,圖案色彩配合充分體現樸素、典雅、秀麗、生動、熱烈的藝術效果,刺繡已成為滿族民間藝術的標志而經久不衰。解放后,隨著機械工藝的普遍使用,逐漸取代了傳統手工工藝,人們生活方式的開始改變,使滿族刺繡逐漸失去了它所生存的土壤而漸漸枯萎,如今的滿族刺繡已經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市場上為數不多的滿繡產品也由于其品種單一,花型陳舊,而受到大眾的冷落。
關鍵詞:滿族刺繡 發展 研發 設計 傳承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c)-0-02
1 河北省滿族刺繡產品的現狀分析
刺繡是中國一項有著悠久歷史民間手工藝,滿族民間刺繡就是其中的代表。滿族民間刺繡,俗稱"針繡"、"扎花"、"繡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滿族人聚居的廣大農村。通常以家織布為底襯,以紅、黃、藍、白為主調的各種彩色絲線,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參照圖案上下穿刺,織繡出各種紋樣,繡品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頂、各式荷包、桌簾、門簾、幔簾、幔套等。繡品題材豐富生動種類多樣,比如花鳥、人物故事、詞語詩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紋樣、幾何圖案等無所不包。反映了滿族婦女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艷麗濃烈的色彩、夸張粗獷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民族特色。發展到清代,刺繡更是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服飾和日常用具上都有刺繡,因而,刺繡成了滿族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
到清代,面料越發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對裝飾細節的過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封建統治者病態的鑒賞水平。清代織物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麒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色彩鮮艷復雜,對比度高,圖案纖細繁縟。此外,旗袍大量使用花邊,曾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花邊最初的作用是為了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經久耐穿,所以花邊多綴在易損部位,如領口、袖口、衣襟及下擺等處,后來漸漸成為一種裝飾品,久而久之,蔚然成風。清代,花邊的裝飾功能遠遠替代了其實用功能。旗女的袍俗尤以多鑲為美,到了咸豐、同治年間達到頂峰,有時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飾,幾乎看不到原來的衣料。紋飾多樣,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和百蝶等。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機械加工業的出現,機繡逐漸取代了手工刺繡,滿繡曾一度瀕臨消亡,到了現代已經有很少人再做滿繡,尤其地處河北境內的滿族刺繡產業情況更是嚴重,當地繡品品種單一,花色陳舊,針法粗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圖樣老舊,大多數的圖樣還是以龍鳳牡丹為主,沒有新意,傳統的紋樣難以與現代服飾、家居相匹配。
(2)從網上搜集的圖樣直接拿來套用,尺寸大小等不協調,圖案疊加沒有層次感;色彩搭配過于生硬,沒有設計感。
(3)繡品的細節處理的不夠精細,產品價格與產品質量不匹配,沒有精品概念。
(4)材料的選擇隨意,繡品實用性與美觀性相脫離。拖鞋、抱枕、床品、手包等只能用來欣賞,使用價值較差,產品華而不實。
(5)產品的銷售手段單一,僅單純依賴旅游帶動消費。
2 河北省滿族刺繡產品的發展策略
滿族民間刺繡起源于14世紀初,刺繡藝人在漫長的實踐操作摸索過程中,逐漸積累了一套獨特的刺繡技法及地方特色,尤其河北省地區的滿族刺繡作品既保留了在動物皮革上補繡針法的稚拙、純樸的工藝風格,同時也逐漸采納了北方其他地方,比如魯繡的繡法,還有江南地區的蘇繡等技藝,逐漸成為我國刺繡大家庭中的一個獨特分支,載入我國刺繡手工藝史冊。現代河北滿族刺繡新產品的研發不僅要保留這一特點,同時還要更加突出滿繡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在此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設計元素,無論是圖案花型還是構圖配色,都充分考慮到現代人的審美理念以及個性特征,產品力求古樸韻味中透露精美品質,又不失滿繡原有特色。同時進行滿繡工藝品的外觀設計研發,在原有產品基礎上增加香包、首飾、絲巾、手套、手機套、電腦包、化妝包等品種的拓展設計,無論是外觀還是工藝細節處理力求新穎獨特,打破現有產品陳舊滯后的現狀。
(1)針對河北滿繡品種單一,花型陳舊等實際問題,進行花型紋樣改進設計,原來滿族刺繡最常見的產品是枕頭頂,所謂的枕頭頂就是滿族的先民們使用的枕頭,最早的材質為圓木,因為舒適度不夠后改成長方體的繭絲布枕頭,而枕頭頂則是長方體兩邊的正方形堵頭。這兩塊正方形的頂子也就成了滿族女性任意表現刺繡藝術的載體,因此比較經典的刺繡作品也多出于枕頭頂中。枕頭頂的刺繡圖案大部分都是象征著吉祥,表達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的題材,比如松鶴延年、吉慶有余、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連年有余等,雖然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但由于刺繡手法相對粗糙落后,針法沒有與時俱進適時更新,所以產品與現代人們的審美取向產生不小偏離,導致出現繡品人工耗時多卻沒有帶來經濟效益的尷尬局面。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首先在花型上進行改進,增加現代人喜愛的花卉、植物、動物等紋樣,比如小菊花、百合花、君子蘭、翠竹、猴子、梅花鹿、熊貓等,并在刺繡手法上借鑒南方細膩的刺繡手法,使作品針法粗細、虛實相互穿插,效果更具有層次感以及現代美感。同時增加現代家居必不可少的家居飾品,比如:沙發靠枕、桌旗、床罩、杯墊、壁畫等作品的設計研發,嘗試將一些現代元素與傳統刺繡圖案相結合,拓寬設計思路,增加產品風格。
(2)需要改善繡品材質,提高產品品味,兼顧繡品的美觀性與實用性。提升刺繡面料的檔次,對于大幅的繡品建議采用真絲材料,做到工時、材質、價格相匹配,確實達到貨真價實的標準。其次對于實用類產品,比如:靠墊、服裝等要考慮到面料的實用性和舒適性,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兼顧色彩與產品風格的協調統一。
(3)繡品內容要與針法相匹配,注意細節的處理。刺繡用的絲線粗細變化合理有序,賦予層次,虛實相映,構圖顏色搭配與紋樣風格相協調。
(4)拓寬市場銷路,逐漸減少低端市場銷售份額,發展高端路線。銷售不能單純地依賴旅游來拉動,而是要融入現代網絡營銷、視頻營銷等多種銷售模式,將滿繡產品進行更廣泛的傳播,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滿繡產品的藝術魅力。
3 河北省滿族刺繡產品的傳承
河北滿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讓它永遠煥發生機,除了推動市場化之外,還要注重它的傳承性。積極扶持滿族民間刺繡團體,在社區、農村、學校廣泛開展刺繡工藝技術傳播,聘請專家、老藝人進行專題講座和技術指導,傳授刺繡技術。走出去請進來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精髓,巧妙融入到刺繡工藝中,豐富刺繡作品的藝術內涵。同時制定5年保護方案,積極發展新生力量激發對滿繡藝術門類的熱愛,有針對性地進行定向培養,為滿繡的發揚光大奠定基礎。希望河北滿繡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再綻光華。
參考文獻
[1] 徐俏楠.常德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9):105-106.
[2] 杜權達.滿族刺繡特色及發展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8(3):41-42.
[3] 周越,賀蕭含.滿族刺繡的藝術特色及對現代設計的影響研究[J].設計,2017(17):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