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臣+王玄羿
摘 要:《爾雅》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訓詁專著,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雜采幾代多家訓詁材料匯編起來的。在《爾雅》文本傳抄、文獻征引、后世字書儲存的過程中,《爾雅》用字會發(fā)生各種變異。而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同形字。新產生的《爾雅》用字可能與其他字書或文獻用字同形,也可能與《爾雅》其他名物詞用字同形。本文僅就后一種現(xiàn)象進行討論,同時指出《漢語大字典》在義項收錄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健詞:爾雅 變異 同形字
《爾雅》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訓詁專著,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雜采幾代多家訓詁材料匯編起來的①。在《爾雅》文本傳抄、文獻征引、后世字書儲存的過程中,《爾雅》用字會發(fā)生各種變異,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爾雅》本釋墳典,字讀須逐《五經》,而近代學徒好生異見,改音易字,皆采雜書,唯止信其所聞,不復考其本末。且六文八體各有其義。形聲、會意寧拘一揆?豈必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蟲屬要作蟲旁,草類皆從兩屮?”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爾雅》名物詞用字往往被好事者改易,名為飛禽的便給它安上鳥旁,水中生活的動物便加上魚旁,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陸氏又云:“五經字體乖替者多,至如黿、鼉從龜,亂、辭從舌,席下為帶,惡上安西,析旁著片,離邊作禹,直是字偽,不亂余讀。如寵字為竉,錫字為钖,用攴代文,將無混旡。如斯之流,便成兩失。來旁作力,俗以為約勑字,《說文》以為勞倈之字。水旁作曷,俗以為饑渴字,字書以為水竭之字。”如此看來,即便不改造《爾雅》文字,《爾雅》用字在傳抄過程中也會因為文字書寫等多方面原因而發(fā)生變化。
《爾雅》用字變異過程中會產生同形字。同形字是分別為記錄不同的詞所造而字形偶然相同的一組漢字,也指由于形借、字形演變等原因所形成的字形相同而音義不同的一組漢字②。《爾雅》用字由于各種原因發(fā)生變異,造成大量同形字。新產生的《爾雅》用字可能與其他字書或文獻用字同形,也可能與《爾雅》其他名物詞用字同形。本文僅就后一種現(xiàn)象進行討論。
1.蕮
①《爾雅·釋草》(下文簡稱《釋草》):“蕍,蕮。”郭注:“今澤蕮。”
②《釋草》:“藚,牛唇。”郭注:“《毛詩傳》曰:水蕮也。如藚斷,寸寸有節(jié),拔之可復。”
③《釋草》:“芣苢,馬舄;馬舄,車前。”郭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
按:《說文》無蕮字。《釋草》:“蕍,蕮。”《釋文》:“蕮,本又作舄,私夕反。下同。郭云:今澤舄。”《名義·艸部》:“蕍,庶俱反,澤舄也,苞蕍也。”其字蓋本作舄,后加艸旁。
《釋草》:“藚,牛唇。”郭注云“水蕮”。《說文·艸部》:“藚,水舄也。”《名義》藚字下亦訓“水舄”。其字蓋本作舄,后加艸旁。
《說文·艸部》:“苢,芣苢,一名馬舄,其實如李,令人宜子。”字亦作舄,字或加旁作蕮,《釋文》:“蕮,四夕反,本今作舄。”《集韻》入聲《昔韻》:“蕮、,馬蕮,艸名。車前也。或作。”則字又或作。
澤舄、水舄、馬舄俱為草名,其字亦俱無艸旁。因其為草名,故分別添加艸旁,造成三字同形。《大字典》“蕮”字下沒有收錄“水蕮”義項。
2.蔏
①《釋草》:“拜,蔏藋。”郭注:“蔏藋亦似藜。”
②《釋草》:“蓫薚,馬尾。”郭注:“《廣雅》曰:馬尾,蔏陸。《本草》云:別名薚。今關西亦呼為薚,江東呼為當陸。”
③《釋草》:“倚商,活脫。”郭注:“即離南也。”
④《釋草》:“購,蔏蔞。”郭注:“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
按:《說文》無“蔏”字,《說文·艸部》:“藋,厘艸也。一曰:拜,商藋。從艸、翟聲。”“蔏藋”字蓋本作商,后加艸旁。
“蔏陸”,《釋文》:“蔏,音商,本亦作商。”《名義·艸部》:“,他唐反,商陸。”王念孫《廣雅疏證》引《神農本草》亦作“商陸”。其字亦本作商,后加艸旁。
“倚商”,《爾雅》或本作“蔏”,《釋文》:“蔏,音商,本今作商。”《說文》《名義》無“蔏”字。其字蓋本作“商”,后加艸旁。
“蔏蔞”與上諸條同,疑其字本作“商”,后加艸旁。
商藋、商陸、倚商、蔏蔞為四種植物,其字蓋俱無艸旁。因為它們都表草名,所以分別加上表意部件,造成“蔏”字一身而兼四職。《大字典》只收錄“蔏蔞”一個義項。
3.蒤
①《釋草》:“蒤,虎杖。”郭注:“似紅草而麤大,有細刺,可以染赤。”
②《釋草》:“蒤,委葉。”郭注:“《詩》云:以茠蒤蓼。”
③《釋草》:“姚莖,涂薺。”郭注:“未詳。”
按:《說文》無蒤字,《名義·艸部》:“蒤,達胡反,虎杖也。”《爾雅正名》:“下文‘蒤薺③,《釋文》:‘蒤,本今作涂。案:《說文》無蒤,當作涂。”《正名》所言當是。
《釋草》:“蒤,委葉。”郭注引《詩》:“以茠蒤蓼。”《說文·艸部》薅字下引《詩》作“旣茠荼蓼”,《詩·頌·良耜》作“以薅荼蓼”,字并作荼。《釋文》:“荼,字亦作蒤,音徒。”“蒤”當為“荼”之改換聲旁字。
“涂薺”字或加艸旁作蒤,《釋文》:“蒤,音徒,本今作涂。”與訓“虎杖”之蒤同形。
訓“虎杖”之蒤與“涂薺”字蓋本作涂,后加艸旁。“蒤蓼”字蓋本作“荼”,后換旁作蒤。變異后的三個名物詞用字同形。《大字典》“蒤”字下沒有收錄“涂薺”義項。
4.薞
①《釋草》:“蘾,烏薞。”
②《釋草》:“須,蕵蕪。”郭注:“蕵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按:《說文》無薞字,《玉篇·艸部》:“蘾,胡拜切,烏飱草。”《宋刻集韻》去聲《怪韻》:“蘾,艸名。《爾雅》:蘾,烏飱。”其字蓋本作飱,后加艸旁。“蕵蕪”字或作薞,《說文》亦無蕵字。疑“薞蕪”字亦本作飱,后加艸旁。《名義·艸部》:“薞,蘇昆反,蘾也,[薞]蕪也。”《大字典》沒有收錄“烏薞”義項。endprint
5.藀
①《釋草》:“熒,委萎。”郭注:“藥草也。葉似竹,大者如箭,竿有節(jié),葉狹而長,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長一二尺,可啖。”
②《釋草》:“葋,艼熒。”
按:藥草之“熒”又或加艸旁作“藀”,《集韻》上聲《迥韻》戶茗切:“藀、熒、,艸名。或省。亦從迥。”“艼熒”字亦或加艸旁,《名義·艸部》:“葋,渠俱反,艼藀也。”《大字典》不收“艼藀”義項。
6.蕦
①《釋草》:“臺,夫須。”郭注:“鄭箋《詩》云:臺可以為御雨笠。”
②《釋草》:“須,葑蓯。”
③《釋草》:“須,蕵蕪。”郭注:“蕵蕪,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
按:“夫須”字或加旁作蕦,《釋文》:“蕦,音須,本今作須。”《說文》無蕦字,《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毛傳:“臺,夫須也。”其字蓋本作須,后加艸旁。
訓“葑蓯”之須亦或加旁作蕦,《釋文》:“蕦,音須,本今作須。”《說文·艸部》:“葑,須從也。”《說文》與《爾雅》略異,然亦作須。其字蓋本作須,后加艸旁。
訓“蕵蕪”之須亦或加旁,《名義·艸部》:“蕦,胥瑜反,似羊蹄,葉細,味酢,可食。蕦,葑蓯也。”
夫須與訓“葑蓯”、訓“蕵蕪”之須俱為草名,其字亦不加旁。因其表草名,后分別加上艸旁,造成三個名物詞用字同形。《大字典》“蕦”字下只收錄“蕵蕪”義項。
7.蘠
①《釋草》:“蘠蘼,虋冬。”郭注:“門冬,一名滿冬,《本草》云。”
②《釋草》:“蘜,治蘠。”郭注:“今之秋華菊。”
按:《說文·艸部》:“蘜,治墻也。”“治墻”之“墻”本無艸旁,加旁后與“蘠靡”字同形。《大字典》只收“蘠蘼”義項。
8.蘩
①《釋草》:“蘩,皤蒿。”郭注:“白蒿。”
②《釋草》:“蘩,菟蒵。”郭注:“未詳。”
③《釋草》:“蔠葵,蘩露。”郭注:“承露也。大莖小葉,華紫黃色。”
④《釋草》:“繁,由胡。”郭注:“未詳。”
⑤《釋草》:“蔜,。”郭注:“今蘩也。或曰雞腸草。”
按:《大戴禮記·夏小正》:“繁,由胡。”字或加艸旁作蘩,《釋文》:“蘩,音煩,字今作繁。”
《釋草》:“蔜,。”郭注:“今蘩也。或曰雞腸草。”《釋文》:“蘩,音煩。,字亦作縷,力主反,今蘩草。”《爾雅匡名》:“盧學士曰:邢本作:蔜,。《釋文》于注中今蘩也。先為蘩字作音而后及字,知經文本無字也。元照案:石經已有之矣(《玉篇》同),非始于邢本。或經文本作縷,不從艸。故陸不加耳。《說文·艸部》無字。”《釋文》先出蘩字后出字,而今本《爾雅》正文作“”,若果作此,何以不先出字?盧氏所疑是也。箋注本《切韻》(斯2071)平聲《豪韻》:“蔜,繁縷,蔓生細草。”《廣韻·豪韻》同。《說文·艸部》:“,艸也。”小徐系傳:“今繁縷草。”《新撰字鏡·艸部》:“蔜,五勞反,繁縷,細草也。”其字并作“繁縷”,蓋其字本不從艸,后加旁也。
“繁縷”之“繁”加艸旁與訓“由胡”之繁加旁字同形,亦與“蘩,皤蒿”“蘩,菟蒵”“蘩露”字同形。《大字典》只收錄“蘩,皤蒿”“蘩,菟蒵”兩個義項。
9.櫖
①《釋木》:“諸慮,山櫐。”郭注:“今江東呼櫐為藤,似葛而麤大。”
②《釋木》:“痤,椄慮李。”郭注:“今之麥李。”
按:“諸慮”字或加木旁作櫖,《釋文》:“諸慮,如字,施力積反,字又作櫖,力余反。”《名義·木部》:“櫖,力豫反,李也,藟藤,似葛大也。”
“椄慮李”字亦或加木旁作櫖,《集韻》平聲《戈韻》:“,木名。[椄]櫖李也。”
“諸慮”“椄慮李”之慮俱無木旁,兩名物詞用字分別加旁后為同形字。《大字典》不收“椄慮李”義項。
10.桋
①《釋木》:“無姑,其實夷。”郭注:“無姑,姑榆也。生山中。葉員而厚,剝取皮合漬之,其味辛香,所謂無夷。”
②《釋木》:“桋,赤栜。”
③《釋木》:“女桑,桋桑。”
按:訓無姑之實的“夷”字或加旁作桋,《釋文》:“夷,舍人本作桋,同。”
“桋桑”或作“夷”,《釋文》:“桋,大兮反,或作夷。”或從艸作“荑”,《爾雅匡名》:“《詩》(豳風·七月):猗彼女桑。傳云:女桑,荑桑。此用雅訓。艸、木偏旁通用,故又作桋。其作夷者,省文。”
無姑之實名夷,其字加木旁作桋。“荑桑”之字或換從木旁作桋。二字與訓“赤栜”之桋為同形字。《大字典》沒有收錄“無姑之實”義項。
11.蚢
①《釋魚》:“[貝]大者魧,小者鰿。”郭注:“《書大傳》曰:大貝,如車渠。車渠謂車輞,即魧屬。”
②《釋蟲》:“蚢,蕭繭。”郭注:“食桑葉者,皆蠶類。”
按:《說文》:“魧,大貝也。一曰:魚膏。”字或從蟲作,《釋文》:“魧,謝戶郎反,郭胡黨反,《字林》作蚢,云:大貝也。又口葬反。”與訓“蕭繭”之蚢同形。
12.鵟
①《釋鳥》:“狂,茅鴟。”郭注:“今鴟也,似鷹而白。”
②《釋鳥》:“狂,夢鳥。”郭注:“狂鳥,五色,有冠,見《山海經》。”
按:《釋鳥》:“狂,茅鴟。”《釋文》:“狂,如字,本或作鵟。”《說文》無鵟字,其字蓋本作狂。《名義·鳥部》:“鵟,瞿方反,同上④。”
《釋鳥》:“狂,夢鳥。”《釋文》:“鵟,音狂,本今作狂。”《山海經·大荒西經》:“(栗廣之野)有五采之鳥,有冠,名曰狂鳥。”此即郭注所本。《玉篇·鳥部》:“鵟,巨王切,鳥有冠。”
狂之為鳥,一為茅鴟,一為夢鳥,二者俱為鳥名,分別加鳥旁后字亦同形。endprint
13.鸅
①《釋鳥》:“鵜,鴮鸅。”郭注:“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沉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之為淘河。”
②《釋鳥》:“鶭,澤虞。”郭注:“今婟澤鳥。似水鸮,蒼黑色,常在澤中。見人輒鳴喚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為護田鳥。”
按:《說文》無鴮、鸅二字,《釋文》:“鴮,《毛詩傳》作洿,同。音烏,郭火布反;鸅,音澤,《毛詩傳》作澤。”《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傳曰:“鵜,洿澤鳥也。”《名義·鳥部》:“鴺,徒奚反,洿澤。鵜,同上。”其字蓋本作洿澤,后加鳥旁。
《釋文》:“澤虞,《字林》作鸅鸆,音同。”《說文》無鸅、鸆二字。《名義·鳥部》:“鸅,儲格反,鸆鴋。”同部:“鸆,語俱反。”
洿澤、澤虞為鳥名,其字無鳥旁。因其表鳥,分別換從鳥作。改換部件后字亦同形。
14.獅
①《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注:“即師子也,出西域。漢順帝時踈勒王來獻犎牛及師子。”
②《釋畜》:“犬生三,猣;二,師;一,玂。”
按:《漢書·西域傳·烏弋山離國》:“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又引孟康曰:“師子似虎,正黃有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字或加犬旁作獅,《玉篇·犬部》:“獅,音師,猛獸也。”所指即此物也。
犬生二子為師,字又加旁作獅,故宮本《裴韻》平聲《脂韻》:“獅,犬生三子。”“三”為“二”之誤,《廣韻·脂韻》作“犬生二子”。
“師子”為猛獸,字無犬旁,因其為獸,故加旁作獅。犬生二子名曰“師”,因表犬生子,故亦加犬旁作“獅”。“獅子”與犬生二子之“獅”同形。
上文我們討論了在傳抄和轉錄過程中,《爾雅》用字發(fā)生變易,造成同形字的現(xiàn)象。這些變易產生是漢字表意性加強的一種體現(xiàn),理論上大型字書要收錄該同形字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并且應該指明這些變易字產生之前的用字情況。由于書成眾手加以時間限制,《漢語大字典》等大型字書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這應該是大型字書以后修訂的一個方面。
注釋:
①王寧《訓詁學原理》第164頁,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
②宗元《文字學術語規(guī)范研究》,第328頁。
③指《釋草》:“姚莖,涂薺。”
④上為“鶜”字。
參考文獻:
[1]朱祖延等.爾雅詁林[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清]嚴元照.爾雅匡名[M].《爾雅詁林》影印廣雅書局刊本.
[4]黃侃.《黃侃手批爾雅正名》[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
[5][漢]許慎.說文解字(簡稱《說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日]釋空海.篆隸萬象名義(簡稱《名義》)[M].北京:中華書局縮印日本崇文叢書本,1995.
[7][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簡稱《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宋]陳彭年.鉅宋廣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宋]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簡稱《大字典》)[Z].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
Abstract:Er ya is the first exegetics work in ancient china.It is not a work made by one man one time,but a work which made by generations with exegetics materials.The procession of text copied,literature cited,and the books storage of later ages in Er ya which will occur a variety of variations in words that will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the homoforms.
The words of Er ya may be the same words as the other books or literatures and may also be the same as other Mingwu words of Er ya.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only the letter phenomenon,and also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different words and includes of“Han Yu Da Zi Dian”.
Key words:“Er ya”variation homofor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