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斌
每到期末,總有小學教師會接到家長的詢問電話:為什么我的孩子沒有評上“優”?能不能給他改成“優”?這讓老師很為難。曾有家長因為孩子的成績報告單上“其他各科都是A(優秀),唯獨音樂是B(良好)”,給校長發短信求助。(人民網)
為何一些家長對孩子成績單上的“優”如此執著追求?由于評價方式改革,一些小學告別百分制成績單,采用“優”“良”“合格”的等級評定。在家長眼中,孩子能否拿到“優”以及拿多少個“優”,是衡量學業成績好壞的標準。以前采用百分制,家長不好意思提出改分數的要求。而改為打等級后,家長以為“這些科目的成績都是老師憑個人感覺評定的,可以適當爭取一下”。于是,就出現了家長向學校索“優”的戲劇性一幕。
筆者以為,家長直言不諱地為孩子索“優”,不光讓老師為難,更令人擔憂。表面上看,這是家長為避免孩子在以后升學中吃虧,實則折射出盛行于家長間的功利教育觀。家長如此“據理力爭”,不光干擾了學校的教學秩序,影響了學校對學生的正確評價,還不利于孩子形成公平公正的道德觀念。
所以,對于個別家長的索“優”要求,學校必須態度鮮明地說“不”。不能因家長態度強硬或感覺改個等級無傷大雅,就隨意滿足家長的要求。同時,學校要引導家長擺正心態,不要過早陷入教育焦慮,而應該從家庭教育上找原因,與學校一道幫助孩子積極創“優”。
當然,對于等級評定,學校對每位學生的評價要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力求全面考量,給學生一個準確的等級評定。這需要教師在平時做足功課,隨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行為習慣,并做好記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