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璇
2016年,我懷揣著自己的教育夢想,踏上了去郴州市汝城縣支教的旅途。
第一學期,我和一位語文教師共同包教二年級一個班。我除了教數學以外,還教品德、科學、美術等課程。為了給學生良好的教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開始研究我的學生。我發現,這里的學生是淳樸的,但學習有些被動,思維不是很開闊,你問什么他們就答什么,回答問題也是中規中矩,總是缺少一些靈氣。這與我以往教的學生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帶著問題去觀摩其他老師的課。我注意到:很多老師都是以教知識為主,缺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只注重知識的習得,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我決定將課堂教學重點由教知識向教方法、教數學思想轉變。于是,在參加開福區教育局與汝城縣教育局組織開展的“支教之星”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中,我選擇了二年級“千以內數的認識”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我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確定為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千以內數的意義,發展數感和符號感,感受有序思考的數學思維方式,實現從教知識向教方法、教數學思想轉變;把學習方式確定為探究的學習方式,以3捆小棒貫穿整個活動過程,通過“估數—驗證—交流—再驗證”,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競賽活動如期在汝城縣思源學校進行。課堂上,學生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高,思維被激活。他們不僅知識理解到位,能力也得到提升。聽課的教師發出了驚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上!”
初上科學課時,一個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僅上課不聽課,還喜歡學老師說話,這讓我有些不解。課后我與班主任交流情況時,班主任也是無奈地說:“我用了各種方法,但是都沒有什么效果……”我聽后很驚訝,也對他多了份關注。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住在學校后面的“學生之家”,生活、學習習慣比較差。看到我這個新老師,他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想:越是這樣的孩子越需要愛,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于是,下課后我找他聊天,告訴他:“老師很喜歡你,但是你上課的表現是不禮貌的,也是不尊重老師的。你說話時是不是也希望別人認真傾聽呢?老師剛剛嚴肅地批評你,也是出于對你的關愛,希望你變得更好。”他一邊擺弄著自己的衣角,一邊連連點頭,我想他心里應該是知道自己錯了。從那以后,不管是課上還是課后,我都格外地關注他。課堂上看到他認真聽課,我會及時表揚他;課后看到他,我會主動笑著和他打招呼。放學后我有時和他一起走,問問他的情況。漸漸地,他有了改變,看到我也會開心地和我打招呼了,偶爾還會害羞地和我聊上幾句,上課也認真了,不再學我說話。有一天,他很靦腆地說:“老師,我想和你說句話。”我馬上俯下身來聽他會說什么,沒想到他對我說:“老師,你很‘酷。”這應該是他給我的最高評價了。我相信,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師生之間就能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許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愛是無聲的語言,是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手段。
原來,這邊的風景也很好!
(作者單位:長沙市開福區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