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偉+文芬+華山
“丁零零”,2018年1月22日,株洲市光明學校午餐的鈴聲響了,同學們歡快地“沖入”食堂就餐。飯后,每個學生都做到了光盤,餐桌和地面也比較干凈。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來容易,可做起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食堂主任劉鐵石說,原來學生就餐的浪費情況讓人痛心。有的學生明明知道自己吃不完那么多飯菜,也要裝滿一大盤子,吃不完就倒掉,剩菜剩飯裝滿了四大泔水桶;還有的干脆將飯菜倒在地上,增加食堂阿姨的工作量。
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2016年上學期,學校發出倡議:建議師生每餐盛適量的飯菜,避免因吃不完而倒進泔水桶。同時,每天對各班級的泔水桶進行統計,月末進行評選,對節約糧食的班級授予小紅旗,而對浪費多的班級授予小黃旗。學校還為每個一年級學生制作了一張“勤儉節約卡”,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就餐后,由家長在“勤儉節約卡”簽字,以保證他們回家吃飯時也不浪費糧食。
食堂則根據師生的喜好、地域飲食習慣的差異,盡量做到菜品豐富、營養均衡,讓同學們吃得飽、吃得好。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飯菜的來之不易,學校還在后面山坡上開辟了一塊塊菜地,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種下茄子、辣椒、絲瓜等蔬菜,收獲后送往食堂。食堂會將一部分勞動成果制作成美味佳肴,就餐時作為加菜,獎勵獲得小紅旗班級的學生。
倡議得到全校1000多名師生的擁護與參與。當天中午,我們看到二(5)班師生倒掉的泔水不僅是全校最少的,還主動收餐具、抹桌子。正收拾餐盤的楊桂娥阿姨笑著告訴筆者“:現在孩子的素質提高了,給我們減輕了不少工作量。”
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正在就餐的熊惠婕同學向我們說了一件事。有天午餐時,她和幾個同學因為不喜歡吃面食,將饅頭和花卷扔得滿桌都是。食堂的阿姨走過來,猶豫著想說什么卻沒有說,默默地拾起她們扔掉的饅頭、花卷,重新蒸熱后作為她的午餐。這觸動了熊惠婕,她說自己本是農村孩子,為何卻不懂得珍惜糧食呢?從那以后,她和同學們再沒浪費過飯菜。
其他學生也像熊惠婕這樣懂得愛惜糧食嗎?在食堂一隅,我們見到六年級的楊春艷正埋頭吃飯。這個來自貴州苗山的留守兒童依舊像往常一樣,將飯菜吃得干干凈凈,并將碗里的湯喝得一滴都不剩。問她為什么這樣節省?她說飯菜被倒掉多可惜呀!自己從小看父輩在田里勞作,很辛苦。雖然她即將畢業離校,但會將節約的習慣帶入初中。
當天,師生們就餐完后,我們發現食堂僅有一桶泔水。而從劉鐵石統計的數據看,食堂的剩飯剩菜每天都在遞減。不過在食堂收泔水的養豬大戶陳向陽卻有些郁悶,因為之前,他每天能從學校食堂里拉走四大桶泔水,可現在每天僅能拉走一桶。
這項活動得到許多學生家長的點贊。一年級學生張嘎的母親王女士在學校微信群里說:“嘎子上學前,吃飯總是吃半碗、倒半碗。現在有了‘勤儉節約卡,他每餐都乖乖地將飯菜吃干凈。我為學校的得力舉措贊一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