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麗君+陶靜+鄒紅
摘要:目的 研究集束化護理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12月來我院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結果 采取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采取集束化護理能夠減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關鍵詞:集束化護理;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5-0100-02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的簡稱,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臟病。由于本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和(或)器質性病變,故又稱缺血性心肌病[1]。冠心病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是介入治療,因此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探討。臨床研究發現[2],集束化護理安全性高,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預后。為論證上述結論,本研究特選來我院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給予集束化護理與常規護理,分析兩者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5月~2014年12月來我院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7.50±8.68)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00±7.5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合理用藥指導等。觀察組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詢問病史,排除手術禁忌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心理狀況及臨床表現進行初步的評估。②術中護理:進行冠心病治療的患者心理上會產生恐慌和焦慮,護理人員要隨時關注患者的心理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有異常要及時報告醫生,并及時安撫患者的情緒,保證患者的血壓、脈博、心率等指標的正常。③術后護理:術后患者緊張容易造成心前區不適或疼痛,此時,醫護人員要及時的處理并安撫患者的情緒。術后護理人員要觀察患者的心電圖和心肌酶是否正常及術后是否有血腫、出血等情況,若術后并發急性血管閉塞、冠脈內血栓形成或急性心肌梗死,此種情況要求護理人員及時告訴醫生,以便醫生做好應急處理。根據病情確定患者下床活動時間。④質量監督:建立護理質量監督表,在護理各項操作后簽署護理監督人員的姓名,確保護理人員和患者各執一份。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并進行比較。術后并發癥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采取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冠心病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突感心前區疼痛,多為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也可為憋悶感。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措施是介入治療,安全性高、短期內易恢復[3]。但是手術后的并發癥的發生,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冠心病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4]。因此,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期間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不斷改變,在國外集束化理念已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且取得較好的療效。但目前國內對于集束化的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本研究對集束化護理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臨床療效進行相關的研究[5]。
在本研究中,選擇來我院進行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結果顯示,經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集束化護理干預實施于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可減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發生,縮短治療時間及成本。集束化護理(Bundles of Care)理念的形成是將循證理念引入床邊管理并為重癥患者普遍存在的某種疾病創造最佳的實踐指南[6]。術前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慌、抑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及時的關心和安撫,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縮短康復時間。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隨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保證患者術中的血壓、脈博、心率等指標的正常,及時觀察異常現象發生,并了解患者的術后情況,如發生緊急情況能夠及時的報告醫生,相對于常規護理而言安全有效,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7]。集束化護理措施的實施將剛性的概念及指南轉化為具體臨床實踐,以確保最佳政策的實施,在改善患者預后及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還帶動了整個學科乃至醫療事業的發展[8]。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預防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的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能避免患者術后心律失常、出血、血腫的情況的發生,安撫患者的情緒,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建.集束化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影響分析[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3):249-251.
[2]董歡歡,陳萍,郭攀攀.集束化護理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后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0):221-222.
[3]張麗萍,秦豐明.集束化護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二級預防中的效果[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15(5):430-432.
[4]牛冬玲.探討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6):281.
[5]朱玉.集束化護理管理在ICU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實施效果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5):86-88.
[6]李淑萍.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0):176-178.
[7]丁海霞,梁素娟.圍術期優質護理用于行介入治療的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6):179-180.
[8]王銀飛,張奇軍.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2):141-144.
編輯/高章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