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婧
摘要:目的 比較三種不同護理方法對新生兒臍部殘端的護理效果。方法 將在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娩出的新生兒240例納入本次研究,并將其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成Ⅰ(中藥敷臍)、Ⅱ(包扎法)、Ⅲ(暴露法)三組,比較三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感染以及出血情況。結果 Ⅰ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在不超過4 d范圍內所占比61.30%要明顯比Ⅱ組、Ⅲ組好,可見脫落時間明顯縮短(P<0.05),且Ⅰ組新生兒在臍部滲血、潮濕方面發生例數明顯要比Ⅱ組、Ⅲ組少(P<0.05),并未有臍炎發生。結論 采用中藥敷臍的護理方法能加速新生兒臍帶殘端的愈合、縮短臍帶脫落時間,對控制臍部出血、感染的發生率具有效用。
關鍵詞:護理方法;新生兒;臍部殘端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5-0133-02
新生兒臍部感染會極易誘發敗血癥,且由于臍炎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幾率也較高[1]。針對于此,找尋正確處理新生兒臍部殘端的方法,加速臍部愈合及脫落,對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在2015年1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娩出的新生兒240例納入本次研究,新生兒Apgar評分在(9.3±0.7)分,新生兒體質量在2~5 kg,平均體質量為(3.1±0.3)kg,將其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成Ⅰ、Ⅱ、Ⅲ三組,每組新生兒各80例,三組新生兒在Apgar評分與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存在(P>0.05),提示資料可比。
1.2方法
所有胎兒娩出之后,于距離臍根部0.5 cm處使用氣門芯結扎,于結扎處以上的0.5~1 cm處將臍帶進行剪斷,并擠出其中殘余的血液。同時對所有新生兒皆予以一般常規護理,包括每日洗澡、保持臍部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等等。
1.2.1Ⅰ組 中藥敷臍法,在斷臍之后,使用復合碘醫用棉簽進行對臍部的消毒,干燥后取竹炭、甘草、麥芽以及大蒜按既定比例研磨成粉,使用一根護臍帶內芯包裹5 g上述中藥敷臍方,對準新生兒臍眼敷好、固定,護臍帶繞其腰圍一周,保持適宜的松緊,每日清晨洗澡后做臍部消毒、更換一次。
1.2.2Ⅱ組 包扎法,使用普通護臍帶,在新生兒斷臍之后,使復合碘醫用棉簽消毒,包扎方法與Ⅰ組相同。
1.2.3Ⅲ組 暴露法,斷臍后從產房開始即讓新生兒臍部暴露在空氣中,保持其周圍皮膚的干燥。
1.3評估指標
①新生兒臍帶脫落的時間比較;②臍部局部感染發生情況,觀察是否出現發紅、滲血、腫痛、肉芽增生以及化膿問題,臍部出血判定[2]:斷臍之后,臍帶殘端仍有一定程度的滲血,以臍帶包扎浸透直徑2 cm作為標準,超過2 cm視為臍出血、不超過2 cm視為正常;③臍炎判定[3]:臍部周圍皮膚伴有輕度的紅腫,可見有少量漿液膿性的分泌物,此為輕度;臍部周圍伴有明顯的紅腫、發硬,有較多膿性分泌物,且伴有臭味,此為重度;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判定為中度。
1.4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關于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局部感染發生情況以及臍炎發生情況相關數據,使用?字2檢驗計數資料,若結果為P<0.05,則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種不同護理方法下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
Ⅰ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在不超過4 d范圍內所占比61.30%要明顯比Ⅱ組、Ⅲ組好,可見脫落時間明顯縮短(P<0.05),數據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三種不同護理方法下新生兒臍部情況
Ⅰ組新生兒在臍部滲血、潮濕方面發生例數明顯要比Ⅱ組、Ⅲ組少(P<0.05),且并未有臍炎發生,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在經過斷臍之后,臍帶殘端便會成為一個開放式的創口,在并未有血液供應的情況下,臍帶殘端會逐漸干枯、脫落[4]。在這脫落的一系列過程中,若不能小心加以護理,很容易誘發臍部感染[5]。因此,促進臍部殘端的盡早脫落,降低臍部感染率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常用包扎護理方法與自然暴露干燥法對新生兒臍部殘端進行護理,但效果一般[6-8]。而近些年來,中醫護理方法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逐漸普遍起來,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中藥敷臍方劑,竹炭、甘草、麥芽、大蒜這些組成均可以起到特別好的干燥、清熱、殺菌、抑菌作用,通過敷臍方法,使這些藥效直接作用于新生兒臍部殘端,起到減少臍部滲血、保持臍部干燥的良好功效[9-11]。
結合本次研究來看,Ⅰ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在不超過4 d范圍內所占比61.30%要明顯比Ⅱ組、Ⅲ組好,可見脫落時間明顯縮短(P<0.05),且Ⅰ組新生兒在臍部滲血、潮濕方面發生例數明顯要比Ⅱ組、Ⅲ組少(P<0.05),并未有臍炎發生。可見,采用中藥敷臍這一護理方法能加速新生兒臍帶殘端的愈合、縮短臍帶脫落時間,對控制臍部出血、感染的發生率具有效用。
參考文獻:
[1]孫文芳,陳軍霞.健嬰寶-胎毒清在我院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2,25(2):366-367.
[2]徐慧蘭,馮海英,羅雁雁,等.新生兒臍部殘端二次剪切最佳時間選擇與操作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26):204-205.
[3]汪淑香,鄭聰霞,黃玉萍,等.康派特醫用膠在新生兒臍部殘端愈合中的應用效果[J].浙江醫學,2016,38(3):226-227.
[4]楊斌,尚麗娜,劉文科,等.中藥特殊敷臍帶與傳統護臍帶對新生兒臍部殘端的效果比較[J].寧夏醫學雜志,2016,38(7):626-628.
[5]肖文君.探討對新生兒臍帶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3,26(8):424.
[6]馬力鳳.新生兒臍部殘端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5, 20(29):2895-2896.
[7]夏雪榮.兩種新生兒臍帶結扎法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1,24(4):2424-2425.
[8]馬力鳳,龔燕嵐.三種不同護理方法對新生兒臍部殘端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15(21):1993-1996.
[9]王云.新生兒臍帶低位結扎體會[J].醫學信息,2013,13(7):474.
[10]鄧海英,方元英,張素霞,等.護理操作細節規范化對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干預效果[J].黑龍江醫藥,2016,29(4):816-817.
[11]胡桂貞,胡獻玉,李延輝.新生兒臍部不干預護理與傳統護理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0):104-106.
編輯/成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