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宵+繆鳳珍+王敏
摘要: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為護理工作人員提供正確的護理方向。方法 在2015年2月~2016年11月,選取在我院收治的40例帕金森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方法。結果 ①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②實驗組疾病知識掌握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③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價值高。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帕金森患者;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25-0145-02
帕金森在臨床中的特點是慢性發展。帕金森患者降低了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運動功能等,因此嚴重影響了患者在生活各個方面的質量[1]。治療此類疾病一般以藥物為主,護理是輔助治療手段,能夠顯著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臨床護理路徑是采用圖表形式對患者提供相關照顧,使得護理和診療等能夠有序進行,從而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提高護理質量。筆者將根據相關工作經驗,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為護理工作人員提供正確的護理方向,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入組患者均在知曉情況下參與本次實驗研究且簽署相關同意書, 排除精神疾病者、嚴重癡呆者、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實驗組中有14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該組患者的平均年齡(66.98±1.14)歲,平均體重(68.55±11.11)kg,平均病程時間(10.01±2.25)年;按照Hoehn Yahr 評定標準 對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劃分:8例Ⅰ期、6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1例Ⅴ期。對照組中有13例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該組患者的平均年齡(67.02±1.13)歲,平均體重(68.52±11.08)kg,平均病程時間(10.06±2.18)年;按照Hoehn Yahr 評定標準 對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劃分:7例Ⅰ期、5例Ⅱ期、4例Ⅲ期、3例Ⅳ期、1例Ⅴ期。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實施常規神經內科護理(根據帕金森患者的疾病特點,根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和提供帕金森病的藥物治療。
1.2.2實驗組 實驗組在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方法,具體方法:在科室成立專門的路徑小組,小組成員有:護士長、科主任、主觀醫生和 責任護士等;參照國內外疾病護理常規和相關標準,按照治療過程整合出一個以帕金森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入院指導;②檢查;③基礎護理;④飲食指導;⑤功能康復;⑥健康教育;⑦心理護理;⑧出院計劃。實施方法為:護理工作人員應該嚴格按照臨床路徑程序,按照當日護理內容來觀察患者的基本病情變化;與此同時依據患者在個體上的差異作出有效調整,在不同的治療階段對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分析,執行指定好的護理具體內容,分析病情的發展,實施相應的護理技術操作,根據不同治療階段向患者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認知執行每日工作內容;執行后護患共同簽字確認,患者出院之后收回簽字單。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患者總滿意度評分、疾病知識掌握率等參數指標。采取問卷調查向患者詳細介紹量表的填寫方法,完成之后立即收回。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護理前,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2.66±20.14)分,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3.22±20.15)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73.87±16.22)分,對照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65.95±17.74)分,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為85.00%(17/20),對照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率為60.00%(12/20),實驗組疾病知識掌握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為(96.38±2.22)分,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為(82.26±3.14)分,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變性中的常見疾病類型,生存時間在10.2~30.1年[2]。初期診斷過程中, 如果能夠采取正確且及時的治療,患者能夠繼續正常工作,從而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狀態。在疾病晚期,在有效藥物治療基礎之上,實施康復治療能夠對患者的日常活動進行相應指導和訓練,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96.38±2.22)分,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82.26±3.14)分,實驗組患者總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能夠加強醫護工作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得患者以及患者技術能夠清楚知道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護理流程等基本情況,使得患者和患者家屬的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等顯著減輕,從而促使護患雙方能夠加強合作[3]。
在制定帕金森患者臨床護理路徑時,能夠認真分析各個階段帕金森患者自理缺陷的基礎原因和自理能力等,從而決定患者是否能夠自己發揮自理能力。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能夠將疾病的基本性質和預后效果等告知給患者,從而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對于疾病的相關認識,積極鼓勵患者能夠堅持參加相關工作,做好心理護理,從而能夠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價值高,能夠顯著減輕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具有重要的護理研究價值,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許小玲,林蘭,謝珊華,等.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校醫,2016,30(5):393-394.
[2]閻純.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患者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82):358.
[3]胡作華,孫文莉,王華,等.預見性護理流程教育對帕金森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33(5):919-921.
編輯/高章利endprint